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東方水城
蘇州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全境依山傍水。西部高平,河川縱橫;西南多山,有獅子山、天平山、靈巖山、金山、陽山、橫山、七子山、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等,鄧尉山、穹窿山諸嶺瀕臨太湖;東部低洼多湖,有金雞湖、獨墅湖、黃天蕩、沙湖、澄湖;東北部有陽澄湖;南部有石湖,澹臺湖等。隋時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由無錫北來,經蘇州西南部,流向浙江省域。蘇州自古以來便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之花,為文明財富的聚集之地,文化精華的薈萃之所,無怪乎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州坐落在水網之中,蕩泊星羅,泉潭棋布,川渠錯綜。漫步水城,情趣盎然:河道縱橫,密如蛛網;小橋千姿,如虹臥波;巷坊民居,臨水而設?!靶?、流水、人家”,乃蘇州水鄉風情的最好概括,也是這座具有出水芙蓉般魅力的東方威尼斯水城的生動寫照。
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游記中,是這樣描繪蘇州的:“是一頗名貴之大城,居民……持商工為活。產絲甚饒……其城基大,周圍有六十里,人煙稠密”。“此城有橋六千,皆用石建,橋甚高,其下可行船,甚至兩船可以并行”。從此,蘇州便以東方威尼斯的美名,傳揚天下。蘇州現為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歷盡滄桑的古跡遺址,膾炙人口的詩文歌詠,神奇多采的傳說故事,皆與“水城”有不解之緣。
人家盡枕河
蘇州城郊的潺潺水涌,托起了姑蘇這顆晶瑩剔透的水上明珠。城外浩渺多姿的太湖、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黃天蕩、石湖等,如珠似玉鑲嵌在綠野沃壤之上;環城流瀉的大運河、里城河猶似兩條飄逸的緞帶,與胥江、婁江水流交匯,繞城而臥;城內源于太湖的十幾條南北、東西走向的河渠,交織貫穿于街市、房舍、門橋、巷坊之間。難怪古人云,“胥門終古有歸潮”,“半夜月明潮自來”。
歷代文人雅士,曾為這塊“桃花流水鱖魚肥”的土地吟詠不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謂北近長江、南瀕太湖、周環湖蕩的蘇州水景為“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杜荀鶴《送人游吳》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名碑實錄、水鄉圖刻,更令人矚目。在蘇州城中景德路城隍廟工字殿墻上,嵌有一塊《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碑》。清嘉慶元年(1796)八月至次年五月,蘇州河道經全面疏浚,其后主事官員寫成《重浚蘇州城河記》,立石刻碑;碑陰下刻“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上刻“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圖中標明三橫四直為主干的河道及橋梁于城墻、城門、建筑物間的分布情況;圖說則詳載城內河道的來龍去脈,分合流向。從圖碑可略見古城水鄉舊貌?,F蘇州城經歷史變遷,河道劇減,殊為可惜。
為適應水網密織、河道環連的地理環境,蘇州擇取“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城建格局。古時著名的閶門逕通虎丘七里山塘街,即為絕好的代表作。其融河渠、街巷、岸堤為一體,由唐寶歷元年(825)任蘇州刺史的詩人白居易主持修鑿,并留有“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好住湖堤上,長留一道春”的清辭麗句。
蘇州民居建筑藝術堪稱奇巧,其布局有三種類型:面水、臨水、跨水。
面水民居,建于濱河街巷一側,河巷合寬5米左右。岸植垂柳,鋪以石欄;面水取齊,宅院深幽;宅前屋后,皆通河道;門前河面,俱覆石階;取水系舟,一應便利?,F今平江路大柳貞巷、大新橋巷民居即為典型之作。
臨水民居,筑于河渠與街道平行的中間地段。其技妙在緊貼河道,迭石作基,臨河建宅,進深較淺,布局緊湊。其中有“挑石為基,建筑飛臨水面”的民居,形成“樓臺俯舟楫”、“人家盡枕河”的景觀及水中白墻青瓦倒映錯落有致的風景線。今學士街、平江路仍可賞此建筑風格。
跨水民居,呈現著另一種水上風光。一宅一橋,如出水白蓮,被碧波托起,亭亭玉立。因其基址河道狹窄,故而跨水建宅,以半橋半坡依托,或橫跨橋之兩端筑于其上,橋上有頂,俗呼暖頂。觀飲馬橋民居,跨水而建的宅院,河北為居室,河南為廚房、庫房、柴房及內院;紅欄小橋,跨河而臥,橋欄排列盆景盆花,獨占跨水民居鰲頭。今尋原箓葭巷、大儒巷舊址,仍可見一斑。
春城三百七十橋
蘇州河網密布,自然是橋梁櫛比。唐時詩人劉禹錫有“春城三百七十橋,兩岸朱樓夾柳條”詩句。清末蘇州有橋梁三百一十座,當時蘇城面積21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橋1.5座;而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面積567平方公里,有橋四百座,平均每平方公里約0.7座。當年蘇州近郊還有六百四十九座橋,且蘇橋風格多變,故蘇州橋梁的密度、數量、種類皆曾為世界之最。這也是世界上其它四座冠有“威尼斯”之稱的水城——瑞典首都斯得哥爾摩、貝寧名城維埃、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馬里名城莫普提,所難與之媲美的。
蘇州建橋歷史悠久,惜唐以前的橋梁均已不存,現存最古老的橋為宋代所建。據載,唐時所建橋梁以木質為主,配以朱紅橋欄。宋代始改成以石為基的拱式環洞弧形橋。今尋覓宋橋遺跡,可見橋體巨石經風沐雨,斑駁陸離,偶有幾枝古藤青蔓爬繞橋欄,隨風飄拂。城東第三直河上的壽星橋,為宋淳熙五年(1178)始建,明清復修,原橋欄毀后,將另一宋代百獅子橋上獅子嘻戲浮雕石欄移砌于此橋,使壽星橋仍留宋橋遺風。葑門內第三橫河上宋代款式的善教橋,今稱新造橋,橋拱如虹臨水,尚留有初建時插置拱架立柱的成排方形卯孔。
古稱“銀胥門”的城門口,宋時建有一座橫跨運河溝通城鄉的紫石五孔大拱橋,但在明嘉靖年間被官府拆毀,石料轉用于當朝宰相嚴嵩營建相府花園。清乾隆四年(1739),巡撫汪德馨采納眾議,幾經籌措,用一年多時間重建了一座新橋,代替胥門擺渡,便利蘇州商業繁榮。此橋題名“萬年橋”,橋堍牌坊題書“三吳第一橋”。
蘇州現存單孔石拱橋中雄偉壯觀且結構輕巧者,為偏居城東南隅、橫跨京杭大運河的覓渡橋。此橋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跨徑近20米,拱券厚度30厘米,體現了精巧的建橋工藝。橋建成后,改變了昔時橫渡運河難的狀況,故時稱“滅渡橋”。此橋地理位置重要,不僅便利交通,且為蘇州門戶。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以織工葛成為首的抗稅斗爭爆發于此;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保衛蘇州,在此與清軍及洋槍隊發生激戰,阻擊洋人火輪侵城;1895年的“五口通商”喪權辱國條約,使此橋淪為租界要津,有“洋關”之稱。
盤門外運河流瀉,迎門建有水關橋;而號稱“蘇州第一高橋”的吳門橋,也凌波高架于運河之上;橋東南有扼運河與大龍江交匯處急流的興隆橋。
蘇橋,大有大的雄偉,小有小的美巧。在眾多小橋中,虎丘東南麓環跨山河的一座單孔石拱橋最富韻味。此橋形如彎月,勢若飛虹;橋身玲瓏精美,橋柱蹲獅石刻奇巧。佇立橋頭,山光塔影倒映水中,山水塔橋入畫,故名“塔影橋”。橋東有楹聯云:“橫波留塔影;跨岸接山光?!?br>
蘇州的袖珍小橋,當屬坐落于網師園小山叢桂軒東側的“引靜橋”。橋長2.4米,寬1米,由花崗石砌架,橋頭石階,橋側石欄,組成如虹飛跨溪澗的微型橋梁。與流水、山石、庭林、軒室巧妙構合,布局緊湊,尺度合理,為江南園林橋中珍品。
蘇橋不僅建筑美,而且題名也美,更有動人的詩句和美麗的傳說為其增色添彩。唐代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詩,使楓橋伴隨寒山寺名播南北。白居易的清詞麗句,引人與之同尋“烏鵲橋紅帶夕陽”以及“揚州驛里夢蘇州,夢里花橋水閣頭”的美景。蘇橋常以自然景物擬名,有花橋、虹橋、日暉橋、彩云橋、蘋花橋、鳳凰橋、蒂賜蓮橋等,不勝枚舉。有人將若干橋名相連,構成佳聯:“青山·綠水·百花·苑;聚龍·醒獅·萬年·城”。亦有與史實、傳說相關的橋,令人回味。如皋橋,因漢隱士梁鴻和皋伯通的故事以及與戲曲況鐘審案的《十五貫》故事發生地有關,而為人熟知;覓渡橋、白蜆橋、金獅子橋、廣化寺橋與織工斗爭有關,故聞名于世;吉利橋、張香橋、渡僧橋因白娘子、許仙等傳說而引人遐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城東南葑門外3公里的吳縣長橋鄉大運河畔澹臺湖口,建有一座寶帶橋,又名連拱橋。寶帶橋既是“挽舟(拉纖)之路”,又是蘇州通往杭、嘉、湖等地的驛道咽喉;既是宣泄諸水入海的通道,又是水鄉的一處奇景。橋始建于唐元和元年(806);重建于南宋紹定五年(1232);清道光十一年(1831)由林則徐主持再次修建。寶帶橋之名,來歷有二:其狀如玉帶橫延,故名寶帶;又因唐元和十一年(816)由蘇州刺史王仲舒鬻賣所束官服寶帶助資建橋而得名。橋身全長近317米,寬4.1米,橋下有五十三孔連綴,為我國現存最長的一座古建多孔石拱橋。每逢月明之夜,銀盤似的月影灑在湖面,遙望五十三孔橋洞,一串月影蕩漾其中,呈現出“串月”奇景。古人有詩句描繪此景:“瑤臺失落鳳頭釵,玉帶臥水映碧苔;待看中秋月明夜,五十三孔照影來”。寶帶橋為我國十大古橋之一,與趙州安濟橋、北京盧溝橋齊名。
古賢理水留遺跡
自古以來,蘇州一帶“縱橫七百里盡是深溝”,“乃東南最洼之地”,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水,滋養了蘇州,但也時常為害于蘇州。每逢久雨川淤,蘇州即為太湖洪水所淹,并屢遭臺風侵襲,海水倒灌。據史書記載,宋代初年葑門外黃天蕩枯水期則現古時田岸;明代萬歷十七年(1589)天旱湖淺,去胥口數里處湖床曾現一座九孔石橋。這些都是蘇州地勢低凹易被水淹的實據。
蘇州人民世世代代與水患抗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據傳,當年大禹治水,也曾到過今蘇州附近。禹期山,傳為大禹登臨察看水勢,制定工程方案處。相傳有一天,大禹見一蛟龍正在太湖中興風作浪,便拋出紗帶套住龍頸,又縱身跳上龍背,率眾將一口大鍋倒扣住龍頭,然后一鍬一鏟往鍋底堆土,將龍降服。那隆起的土墩,后來就叫“平臺山”;而套龍頭的紗帶飄落在山的西麓,人稱“西紗帶”、“西紗罩”。平臺山土質紫紅,傳為那口鐵鍋經年歷久化成鐵砂之故。人們有感于此,乃建禹王廟于山上。還有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亦傳為大禹得神人寶書處。林屋洞是一個石灰巖天然溶洞,太湖八景之一有“林屋晚煙”。洞口石壁上鐫“天下第九洞天”等題刻;洞內怪石如獸,清爽幽深。據《吳縣志》及《太湖備考》載,林屋洞有石門,名“隔凡”。這“隔凡”二字,也有一段傳說。相傳大禹治水后,曾將理水寶書及許多珍寶藏在林屋洞中。春秋時,吳王闔閭派靈威丈人秉燭入洞,行走七十余天,歷經艱辛,獲寶書三卷。然而,闔閭仍不死心,又派人入洞尋寶。覓寶人行至洞底,但見兩扇石門緊閉,擋住路徑,門額上題“隔凡”二字,只得空手而歸。
春秋時,伍子胥曾輔佐吳王筑城治國,興修水利。闔閭十年(前505),他主持開鑿了一條自蘇州城池起,西經橫塘、木瀆,由胥口入太湖,過宜興、溧陽進高淳湖,再西出烏溪、黃池,至蕪湖入長江的水道,使皖南宣、歙諸水與太湖通。全長約230公里,工程浩大,為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條人工運河,人稱“胥溪”、“胥江”。因其上建有五個土堰,故亦有“五堰”之稱。伍子胥還于夫差元年(前495)主持了長泖以東,通惠高、鼓巷等地的“胥浦”工程。
“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是一位水利專家。他測知蘇州城地勢低于太湖40多尺,水患嚴重,便增辟葑門水陸城門,封閉胥門的水門,使胥江水流緩沖繞道入城。又于城內開鑿交叉河網,使貫通全城的河水繞流城廂,經水門循環流注,便于泄水、船運、防洪。后人為紀念黃歇,在其故居王洗馬巷建有春申君廟。
其后,北宋郟亶、元代任仁發等水利專家和明代清官海瑞等都為蘇州的水利事業作出過貢獻。
名碑古畫繪水鄉
古代有很多再現蘇州風貌的名碑、古畫,其中以宋代《平江圖》碑刻和清代手繪《姑蘇繁華圖》最為著名。
平江,為南宋時蘇州別稱。現藏于蘇州博物館的一塊宋平江府城市平面圖《平江圖》碑刻,高2.84米,寬1.4米。碑額刻有“平江圖”三個圓渾隸字及神態飛動的二龍戲珠圖案。碑刻以圖為主,并校明了地理方位,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實測圖,亦為世界上較早的城市規劃圖。該圖為宋紹定二年(1229)郡守李壽朋請名手呂梗、張允成、張允迪繪制,勒石為圖碑。圖取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技法,將山、水、城、池形象逼真地再現出來。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古蘇州的布局和面貌,城垣、城門、河流、橋梁,山脈、川壑,官署、廟宇、園林、倉庫、兵營、商阜、集市,都刻畫得細膩入微。圖中所繪雙棋盤式城市格局,對于建筑史的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姑蘇繁華圖》,又名《盛世滋生圖》。此畫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繪成之后,一直被作為貢品珍藏于清廷宮室。畫卷的繪制者,系清代著名畫家徐揚。他是蘇州人,曾居閶門內專諸巷,故對姑蘇風土人情、街巷市坊了如指掌。畫卷長12.55米,寬0.358米。據稱,其描法風格與宋代張擇端所繪名卷《清明上河圖》相仿。畫中施以彩繪重墨,勾勒出了一城、一街、一鎮、一村。城即蘇州城,街即虎丘山塘街,鎮即城郊木瀆鎮,村即靈巖山山前村。整幅畫卷匯集了城鄉30里的橫街縱坊和山水風光,共有各類人物一萬二千余名,店鋪二百三十余家,舟船四百多只,橋梁五十多座,形成了萬商云集、舟車壅塞、人流熙攘、橋巷交織、稻香魚躍的水鄉美景,為“人間天堂”的真實寫照。
此外,宋代黃裳所作《天文圖》、《墜理圖》(又稱《地理圖》)兩大碑刻,亦為珍品?!端问贰S裳傳》載,黃裳通曉天文地理,“少穎異能屬文”,于宋光宗登位的紹熙元年(1190)“作八圖以獻”,《天文圖》、《墜理圖》即在其中。在五十余年后宋理宗淳祐年間,此二圖又由浙右官人王致遠請蘇州刻石名匠刻碑銘文。前者為現存最古老的東方星象繪制圖;后者為現存最古老的全國規模地理繪制圖。
“造船搖籃”與水運
在蘇州古典園林的池澤岸畔,多有舟船造型的精雅石舫,船頭翹首傲立,號稱“不系舟”。而追溯“船”這一水上交通工具的來歷,可以推及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初年。
周初泰伯由中原南行奔荊蠻之地,自號句吳,始有地轄江、浙、皖、贛水網區域的“吳地”稱謂。迄今為止,全國僅在吳興錢三漾和杭州水田畈兩地出土數枚距今六七千年的船槳,可見這一帶早在史前時期就已通舟楫,堪稱中國舟船的發源地。史載,“越人便于舟”,周時越人曾以吳地最名貴之物——舟船進獻給京邑周天子。
春秋之際,吳、越兩國造船與水運已甚發達,有吳地為中國古代造船業發展的搖籃之說。吳人“不可一日廢舟楫”;越人則“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吳王闔閭元年(前514),賢臣良將伍子胥治吳,建船場,興舟師,營造了多種拼組式配套戰船,建立了具有強大攻擊力的舟師。著名的吳國舟師旗艦艅艎,即為一艘較大的樓船。當年伍子胥與孫武曾率吳國舟師攻楚作戰。吳國大型造船工場稱“船宮”,中小型者名“石塘”;越國亦有造船工場,曰“舟室”。
在兩漢,樓船軍成為當時舟師的代名詞。據《漢書·朱買臣傳》載,漢武帝重視樓船營建,派朱買臣到會稽郡“治樓船,備糧食、水戰具”。而會稽郡首府蘇州,則為一處重要的造船基地。又據對1975年江蘇武進出土的一艘漢代古船的考證,其船底系由三段木利用木榫及木鉤楔進行插榫搭接而成,船側舷與底板也以榫接連為一體。此乃吳地獨特的船板拼接組合方式;其櫓、舵為中國獨有的創造發明,為由內河走向海洋的航行提供了條件。所以,古有“吳人以舟楫為輿馬,以巨海為平道”之說。
三國時,東吳盡攬漢代造船最盛之地吳地的工場,藉以建成強大的水師;又于江蘇松江東北設立營造大型戰艦之地,所造戰艦類型眾多?!度龂尽菚べR齊傳》云“蒙沖(沖鋒艦)斗艦(主力艦)之屬,望之若山”。東吳航海業亦趨活躍,孫權曾遣使多次經海路赴遼東、臺灣及東南亞諸地。據《梁書·諸夷傳》載,孫權曾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由海上尋訪東南亞諸國,歷時數十年,帶回外域造船經驗與形制,仿造了當時稱之為“巨舶”的大船。
隋唐時期,因南北大運河的開通,吳地水運更為發達。揚州躍為全國造船及水運繁盛地之冠。
元明時期江南吳地造船水運亦首屈一指。元時太倉劉家港即成為可容萬斛之舟,人稱“六國碼頭”的海港。明初為我國造船業鼎盛時期,遂有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率巨艦百艘,足跡遍及亞非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的創舉。明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就是從劉家港起航的。唐宋時,劉家港僅為劉、姚兩家宅院后的一條小河。隨著航運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至明已成為遠洋商船啟航之所。劉家港天妃宮宮壁石刻,原記有鄭和數次下西洋的時間、地點、經歷等史實。
在蘇州水運的各種船只中,有一種叫“刬板船”的小船,長不過7米,寬不過2米,可載人三十余,由兩三人或七八人搖櫓;在湖濱淺水處用竹篙一點,船即蕩漾湖中。千百年來,這種小船與姑蘇漁民菜農有著剪不斷的情愫。順風,船扯帆;逆風,人拉纖;入夜,圍席臥;用餐,點灶爐,真可謂“浮家泛宅”焉。
每年農歷五月端午劃龍舟、吃粽子,為各地民間習俗,多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蘇州五月端午的龍舟競渡,則傳為紀念伍子胥。伍子胥輔佐繼位的夫差實現偉業,然而因敢于直言進諫,最后竟被“賜屬鏤之劍”自刎。據說其尸被“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百姓懷念忠臣的豐功,遂有“龍舟競渡”沿習成俗。其盛會多在蘇州城胥門外胥江舉行,其時沿江爭睹者甚多。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方有蓬萊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臺灣之旅·臺灣·中華寶島海上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