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字春卿,東漢著名經學大師。
西漢末、東漢初年,學術空氣較濃,整個社會都比較重視教育,連窮苦子弟也可以半工半讀地學習知識,并由此而成才,桓榮就是其中的一員。
桓榮出身于普通的農民家庭,由于生活窮苦,他少年時就同哥哥一起跟著父親下地干農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依然酷愛學習,即使在家中無米下鍋,沒有飯吃的時候,他也堅持“講誦不息”。
每天下地時,哥哥總帶著一塊草墊子,以備休息時躺著睡覺用。而桓榮隨身攜帶的卻是一本書,一有空閑就翻開專心默讀。有時,讀得高興了,還會大聲的朗讀幾句,被他吵醒的哥哥總是很心煩,譏笑他自找苦吃,認為讀了書也沒有什么用處,還不如好好休息。桓榮并不理會,一心只是讀書,有時直到太陽落山,看不清字跡還不肯合上書。
漸漸地,桓榮長大了,他的知識也一點一點豐富起來,他的學習勁頭更足了。
他來到長安,拜一位有名的學者朱普為師。這時他依然需要一邊打短工,一邊抽空學習,他吃苦耐勞,勤奮學習,不僅廣讀詩書,而且還暗中準備自己寫書,練書法,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
桓榮在長安一住就是十五年。這十五年中,他堅持學習,從未間斷,沒有回家探望過親人。
如此日夜奮斗,到了他三十幾歲時,桓榮不僅精通百家之言,而且也寫出了不少好作品流傳于世,連儒林學府也爭相傳閱,桓榮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
后來,他的老師朱普病逝,桓榮因為學業深厚,被眾人推為師長。此時,兵荒馬亂,桓榮與弟子們一同躲進深山老林。雖然生活更加艱苦了,常常連飯也吃不上,但他卻從沒有停止過講學。
桓榮一邊教授學生,傳播知識,一邊抓緊時間學習。
他治學嚴謹,不迷信權威,勇于挑戰,在教學和學習中,他覺得老師朱普所講解的《尚書》太煩瑣,有些言過其實,于是,大膽刪繁就簡,減去許多浮華之辭,減至二十三萬言。后來,他的兒子桓郁又進一步削減,“減至十二萬言”,這就是有名的桓氏父子的《尚書章句》。
安徽現存“桓傅故里”坊,高五米,寬四米,上鑲有磚刻陽文“桓傅故里”四字,每字一尺見方,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
◆我們應該多讀書,掌握知識,為社會做出貢獻。
上一篇:柳敬亭拜師
下一篇:梅文鼎勤于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