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敦煌之旅·莫高窟·中國石窟之最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莫高窟開鑿于四世紀至十四世紀之間,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從北魏到元各代四百九十二個洞窟,共計塑像二千四百一十五身,壁畫45000余平方米,是我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它形象生動地反映了中古時期人民的宗教和社會生活,特別是在藝術創造上,顯示了歷代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
萬般光彩
莫高窟是一座絢麗多彩的建筑、繪畫、雕塑的綜合藝術之宮,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
石窟的形制有三種。一為僧房群形式。主室縱長,后壁開一大圓券龕,內塑佛像。南北兩壁各開四個方形小禪室,每個禪室1米見方,僅能容一僧在內修行,這種式樣又稱毗訶羅式,僅新疆和敦煌有。另一種是中心柱式。主室后部建中心塔柱,塔柱前邊鑿成人字披屋頂的形式。這種形式始于西域的克孜爾石窟,但仿木結構的人字形屋頂和南北兩側的闕形龕,則屬敦煌石窟所特有。第三種是平面方形的復斗狀頂洞窟。后壁鑿有較大的佛龕,窟頂從四壁頂部向上斜收,形成方形的藻井,頂心和四坡布滿壁畫??咦畲蟮母?0余米,寬30米,小的卻不過1尺??咄庠械钣睿窘Y構的走廊與棧道相連。
莫高窟的造像均為泥質彩塑,這是因為鳴沙山石質較脆,不宜雕刻。塑像以位居莫高窟中心的彌勒佛最大,高33米,而小的僅10厘米。佛像分為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兩側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侍立一旁;少則三尊,多達十一尊。莫高窟的一大特色是窟中雕塑和壁畫融為一體,例如佛、菩薩、弟子、天王用泥塑,天龍八部和飛天龍女等則以壁畫表現;或者菩薩用泥塑,頂上圓光、身上飄帶則以壁畫代替。壁畫分為佛像畫、佛經故事畫、民間神怪畫、經變畫、佛教史跡畫、供養人像、裝飾圖案七大類,內容以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經變故事為主。本生故事指佛出世前五百年間各種積善行事的故事;佛傳故事指佛出世后直到成道的各種故事;經變即圖解佛經的教義和故事,用繪畫即為經變畫,用文學則謂“變文”。
甘肅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還是一座文物寶庫。十七洞即著名的藏經洞,出土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共達五萬多件。寫本中除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外,還有史籍、詩賦、小說、民間文學、地志、戶籍、帳冊及其它,包括了從晉到宋十個朝代的文物圖書。
敦煌石窟所藏圖書文物及石窟藝術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1943年3月,在敦煌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進行修復、保管和研究工作,由著名藝術大師常書鴻主持。五十年代后,改為敦煌文物研究所。
千年興衰
莫高窟從前秦開鑿,到元代終止興造,經歷了整整一千年。
據唐武周圣歷元年(698)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所記,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和尚最早在鳴沙山開鑿洞窟。
相傳,云游四方的樂僔和尚行至敦煌的三危山下,突然,眼前的三危山上出現萬道金光,山巖上仿佛坐著一排排佛像。他斷定此為神佛顯圣,便召募工匠在三危山對面的鳴沙山開鑿了一個石窟。據說因洞窟鑿在沙漠中最高的地方,起名為漠高窟,后來叫成了莫高窟。
樂僔當年所見的金光千佛并不奇怪:對面的三危山為玉門系老年期之山,山上寸草不生,巖石呈黯紅色,且含有礦物質,故夕陽反射,常燦爛作金光。樂僔鑿窟之后,不久又有法良禪師在樂僔的窟旁開鑿了第二個石窟。此后,石窟漸多。
自北魏開始,莫高窟的開鑿興造一直呈上升趨勢。到了唐初武則天時,已有窟室一千余龕,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從北魏、西魏到北周,是莫高窟彩塑藝術發展的早期。塑像有主體性圓雕,也有附屬性影雕。圓雕通常是佛和脅侍菩薩;附屬性影雕一般在中心塔四面,有飛天、供養菩薩、千佛,以及龕楣上的交龍、羽人,龕柱上的龍頭鳳首等。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塑像體態豐滿健壯,造型厚重,手法簡樸。太和改制后,中原漢式衣冠流行到北方,南方的“秀骨清像”風格也傳到敦煌,西域的菩薩變成了南朝士大夫的形象,塑像從總體上表現出清秀瀟灑的風貌。
短命的隋王朝在莫高窟開了不少的石窟,至今仍存九十五座。隋文帝崇信佛教,他在開皇年間(581—600),曾遣使到莫高窟來興造佛窟,現在還可在隋代所開的窟中找到開皇年號的發愿文。
隋唐極盛期是莫高窟彩塑藝術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大唐帝國經營西域,帶來了莫高窟的空前輝煌。莫高窟遺存的洞窟,也以唐代為最多,計二百一十三窟,幾乎占全數的二分之一。而且在洞窟規模、藝術成就上,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隋唐的洞窟大多為覆斗式,一般在正面大龕列置以佛為中心的群像,佛兩側是弟子迦葉和阿難、觀音菩薩和大勢至、南北天王和金剛力士,成為定制。觀音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僅數量多,制作也精致,隋唐的觀音像逐漸由早期的男相變為女相,體態豐滿,肌膚細膩,雙手纖巧,腰系錦裙,女性化特征明顯。但為了不違反佛國人物“無性”之說,又在觀音唇上畫上兩撇蝌蚪形的胡須??傮w上看,唐代塑像都有“人物豐濃,肌勝于骨”的特征;造型以現實人物為藍本,又適當夸張,從而塑造豐富有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群像。
甘肅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摹本)
唐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莫高窟也隨之昔日繁榮不再。
其后,吐蕃、西夏也在莫高窟開鑿了一些石窟,但都規模不大。后來由于佛教勢力漸衰,以及隨著海路交通的開辟,使敦煌失去了往昔作為國際交通孔道和貿易樞紐的地位,莫高窟也就漸漸冷落。特別是明代修筑嘉峪關后,放棄敦煌,退守關內,莫高窟逐漸被風沙埋沒,被人遺忘。明、清時,只有一些和尚、道士在附近的下寺臨時居住。
莫高窟在無聲無息中度過了好幾百年。直到1900年,莫高窟才蜚聲中外。
近代悲劇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次偶然的巨大發現——石室藏書,使莫高窟重為全世界所矚目。這是其幸運,也是其厄運。因為自它為人所知之時起,西方文化竊賊的魔爪也伸了進來。
相傳清道光初年,有個原籍湖北麻城的莊稼漢,生活無著,逃到甘肅當兵,后來來到敦煌當了道士。1900年5月26日,他為了改善所住的洞窟,雇人開始清除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十六號石窟甬道的積沙。積沙被清除后,墻壁因失去了這些積沙的支撐力量,以致裂開一道縫。王道士擔心墻壁倒塌,便隨手用煙袋鍋敲了幾下裂縫處,聽出墻內像是空的,他便打開了這面墻壁,發現了一間略帶長方形的復室,著名的“藏經洞”就這樣重見天日。
這間復室,可能是唐宋間莫高窟僧人的儲藏室。從壁畫與室中藏品的年代推斷,很可能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人征服敦煌之前,莫高窟僧人準備逃難時將其堵死,并加上一層墻壁偽裝起來。后來大概由于戰事不斷,他們再也沒能返回,使這間復室幽閉了九百年之久。
藏經洞內的文物都是稀世珍品,無價之寶??墒怯廾恋耐醯朗坎⒉蛔R貨,連清政府的官員們也一樣無知。光緒二十八年,甘肅學政葉昌熾建議將文物運往甘肅省城保管,但布政使衙門估算要花五六千兩銀子的運費,覺得實在不值,使只發一紙公文給敦煌縣知事汪宗瀚,叫王道士妥為封存。因此,這批文物的命運就操縱在糊涂無知的王道士之手了。
王道士總想碰到個識貨人,便攜一箱經卷到酒泉,送給安肅道的道臺廷標,有個比利時人又從廷標手里將部分經卷帶到新疆。這樣,敦煌發現古物的消息就傳開了。一些外國人聞風而至。他們深知其價值連城。光緒二十三年(1907),第一個敦煌盜寶者斯坦因來到莫高窟。
斯坦因為匈牙利人,后來加入大英帝國的印度考古學調查所。斯坦因欺騙王道士說,自己是唐僧的徒弟,莫高窟的藏經是唐僧所藏,他從印度來敦煌,是為了取走師傅唐僧的藏經。并以十四塊馬蹄銀“布施”王道士,掠走二十四大箱古寫本、五大箱繪畫和絲織刺繡。他把這些文物運到倫敦后,又是寫文章,又是辦展覽。經斯坦因的大肆宣揚,敦煌藏經洞的發現便轟動了世界。斯坦因在敦煌盜寶的成功,使他獲得英國政府的金質獎章和封爵,并且成為世界考古學界的名人。
接踵而來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他和其助手奴奈特于1908年7月來到莫高窟,盜竊了六千五百卷文物,還把洞窟編號攝影。伯希和把文物運到北京,舉辦展覽后運到巴黎。
第三批盜寶者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率領的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于1910年10月來到敦煌,搜劫走四五百卷寫經和精美塑像兩尊。
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盜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經文。還有美國的華爾納,1924年到達敦煌,見藏經洞的珍寶被劫得所剩無幾,竟然用特制的化學膠布粘走壁畫二十六塊,偷走精美的彩塑一身。
現在,敦煌文化創造者故土的敦煌學研究者們只能到西方搜尋原始材料,這是近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造成的一起文化悲劇。
龐大家族
莫高窟周圍還有很多石窟,共同組成敦煌莫高窟藝術系統這一龐大家族。榆林窟即是其中之一。
榆林窟位于甘肅安西縣城南75公里處,又名萬佛峽。因洞窟開鑿在榆林河谷東西兩岸的峭壁上,故名。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來看,與莫高窟十分接近。其始建年代不可考,隋唐以前即已開鑿,從唐至清各代均有開鑿、增修。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四十一個,其中東崖三十窟,西崖十一窟。保存有彩塑像一百余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
榆林窟的彩塑不乏佳作,如第三窟的十八羅漢和第六窟高22米的釋迦牟尼佛像;但窟內的壁畫更具光彩,這里是一座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寶庫。榆林窟壁畫內容豐富,有佛教人物和故事、花卉禽獸、供養人、裝飾圖案,甚至還有外國人的生活片斷。第二十五窟的盛唐壁畫,堪稱絕世珍品,該窟分前后兩室,內室北壁的“彌勒凈土變”,畫家以高度概括的構圖技巧,把彌勒佛說法和圣眾圍繞、虔誠靜聽、領悟妙理的場面表現得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神情鮮明形象。藝術家協調嚴密的組織結構和純熟精湛的表現技法,令人叫絕。在西夏洞窟中有三處唐僧取經圖,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唐僧取經壁畫。壁畫中只有唐僧、孫行者和白馬,無豬八戒和沙僧。這些壁畫為研究《西游記》的形成提供了可貴的歷史資料。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臺灣之旅·臺灣·中華寶島海上翠微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景德鎮·中國陶瓷文化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