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文化源流遠
上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不少著名思想家、文藝家曾在這里活動。繼“云間二陸”后,宋代大書畫家米芾曾治事青龍鎮,元代書畫家趙孟塿往來于此,明末盛行一時的松江畫派、華亭畫派,清末出現的上海畫派都曾在此大放光華,而至近代上海則更成為中西文化交流激蕩的場所。
上海文化藝術豐富多樣。有從上海灘簧發展而來的地方戲——滬劇,它源于浦東一帶的山歌(曾稱申劇),曲調優美,頗富江南水鄉情調。越劇、淮劇在上海也有長足的發展。上海更是中國話劇的搖籃,1908年就有專門戲劇學校——上海通鑒學校,首倡新劇。辛亥革命后,上海話劇更是人才輩出,劇社林立。上海也是評彈的第二故鄉,名家和流派薈萃紛紜。上海現有眾多音樂、舞蹈團體,門類較全,民族音樂、西洋音樂、舞蹈都有很高水平。
上海文化設施完備,過去曾有書店林立的福州路文化街,今又有以藏品和藏書宏富而聞名遐邇的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及上海展覽館、人民游樂場等。
古文化遺址
在上海已發現的十四處古文化遺址中,崧澤和福泉山可作代表。
崧澤古文化遺址位于青滬公路旁的崧澤村,原為土丘,相傳為晉朝將軍袁崧墓地。1958年在此附近發掘出古墓群和一批文物,距今約五千年,約處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有三層文化遺存,上層出土的幾何彩紋硬陶和彩陶為春秋戰國時的遺物,中層出土了大量距今約五千年的石器,下層為馬家浜文化,有六千多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獸骨制工具,對研究我國古代水稻種植和上海地區人類史有重要意義。
福泉山古文化遺址位于青浦縣重固鎮,原為一座大土山,狀如覆舟,又名覆船山。據說元代有道士薛冷云在此修煉,故有薛道山之稱。
從1977年起,經多次發掘,該遺址已揭開2000余平方米面積,清理了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及戰國、西漢、唐、宋墓一百五十余座,出土陶、玉、骨和象牙雕刻器等二千余件。其文化層次齊全,出土文物最能完整地體現上海史前歷史。此遺址的發掘使人們了解到上海的先人早在七千年前,就開始在這里勞動生息,建設自己的家園。
“云間二陸”
“二陸”即西晉文學家陸機、陸云兩兄弟,吳郡華縣(今上海松江縣)為其故鄉和隱居讀書之地。
陸機(261—303),字士衡,陸云(262—303),字士農。自其祖父東吳大將陸遜在彝陵之戰獲勝被封為華亭侯后,陸家就一直居住在松江九峰一帶。當年兄弟倆在這山明水秀的九峰懷抱中,潛心攻讀十年。二人擅詩賦、樂府、文論,其詩重音律俳偶,極受世人推崇,尤其是陸機的《文賦》更是著名的文學批評經典,在文學創作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太康末年兄弟倆應召同赴洛陽,因文才傾動一時,時稱“二陸”,并與“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三兄弟)同被推為太康文學的代表作家。二陸文章原有文集,已散佚,后人分別為之輯為《陸士衡集》、《陸士龍集》。
陸機在《懷土賦》中記道:“余去家漸久,懷土彌篤,方思之殷,何物不感”,傾吐其對故鄉的懷戀之情。就在他兵敗受誣,將為成都王司馬穎所殺,臨行前還嘆息:“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
松江人們也以二陸為自豪,為紀念二人,至今在九峰的小機山下還留有二陸的讀書臺和一個叫平原村的村莊,因陸機曾任平原內史,時稱“陸平原”。
上海畫派
繼南北朝畫家顧野王之后,上海畫壇風云人物迭起,宋代的米芾、元代趙孟頫、高克恭、任仁友,方從義等都是上海歷史上早期的畫家,上海最早的畫派則是興起于明朝后期的松江畫派。
明松江府(今屬上海市)治下有三個山水畫派:趙左為首的蘇松派、沈士充為首的云間派和顧正誼及其侄輩組成的華亭派。這些畫家,除宋旭外,皆松江府人,故總稱“松江畫派”,以董其昌為其巨擘,他們崇尚元代趙孟頫等,沿襲明代吳門畫派唐寅、仇英等人的風格,講究水暈墨章,風雅神韻,極富江南清疏情致,至清中葉日漸消沉。
盛于清末民初的上海畫派,又稱海派,是在維新思想影響下成長的中國畫派,它上承唐宋以來的優良繪畫傳統,受揚州八怪之影響,復融匯金石學,還吸收了西洋用色、解剖、投影的技巧,畫風趨于明朗清新、揮灑豪放。這種新的形質、新的格調為中國繪畫藝術增添了新的光彩。
海派藝術的主將任伯年、吳昌碩、虛谷都居上海或是華亭人,雖沒有師承關系,卻有著革新中國畫的共同意向,敢于標新立異,突破傳統藩籬。
海派中的佼佼者——任頤(1840—1896),字伯年,號小樓,浙江人,寄寓蕭山,少時到上海習畫,近三十歲,畫名漸大。他善畫花鳥、人物,工整嚴謹,刻劃精致,也善選擇民間傳說題材(如《八仙慶壽》、《蟠桃會》),熔鑄古今中西畫法。傳說他曾從上海土山灣天主教堂的西畫家劉德齋學畫。他放筆寫意,淋漓酣暢,氣象萬千,富有個性。
上海畫派的擎旗人物——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浙江安吉人,少年時即以方磚練字刻印,一生精研書畫、詩文、金石篆刻,成一代大家。他用金石篆之筆入花鳥技法中,凝煉遒勁,被稱為“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氣”。據傳,他居留上海時,總是每夜磨墨,墨穿二石硯,天未曉即醒而吟詩,起床后或以詩入畫,或畫竟而詩成,詩畫融匯而成佳構,有《紅梅圖》、《小仙山茶》等杰作和《吳昌碩畫集》傳世。
有人將上海畫派稱為海派,貶之為“不中不西,不洋不土,不新不舊,不古不今”,認為是十里洋場流風陋習的產物。其實,海派興起于十九世紀末,反映了上海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中新的思想和新的審美趣味,對后代畫家有著深刻影響,為中國畫壇的一大流派。
劉海粟與上海美專
我國現代著名畫家劉海粟,生于1896年,原名劉槃、字秀芳,后取蘇軾《前赤壁賦》中“渺滄海之一粟”句意,改名海粟。江蘇常州人,自幼酷愛書畫,早年入“背景畫傳習所”學習,在蔡元培等有識之士“倡議美育”以振國民的號召下,1911年冬,年僅十六歲的劉海粟聯合烏始光、汪亞塵、丁悚等人在上海乍浦路創辦了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史上第一所私立正規的美術專科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以“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蘊奧,在殘酷、無情、干燥、枯寂的社會里盡宣傳藝術的責任,并謀中華藝術的復興”為宗旨,設正科與選科兩個繪畫班,劉海粟任校長。后又易名為上海美術學校、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并曾并入浙江圖畫美術大學,成為該校附設的藝術專修科,1945年抗戰勝利后遷回上海。上海美專經常在假期開辦短期訓練班,并多次承辦“全國美術展覽會”,學生也曾在反對“二十一條”、“反饑餓、反內戰”斗爭中,進行漫畫宣傳等。
劉海粟長期從事藝術教學及創作活動,并在上海美專首創男女同校,用人體模特寫生,引起了中國美術史上的“模特兒制”之爭。1914年,為加強學生的造型基本功,劉海粟首倡使用課堂人體模特兒。1917年暑假在張園舉辦安鎧學業成績展覽,陳列著人體習作,引起封建守舊派的激烈反對。1925年8月,江蘇省教育會通過“請禁模特兒案”,劉海粟憤然致書一封,向當局提出責問。上海縣長危道豐下令嚴禁上海美專用人體模特兒寫生,軍閥孫傳芳也致函劉海粟,要求取消模特兒,并密令封閉美專,通緝劉海粟,后來危道豐竟借口劉海粟“侮辱長官,毀謗名譽”,上訴法庭,內外串通,令劉海粟罰洋五十元,這場長達十年之久的“模特兒制”斗爭才告一段落。
琳瑯滿目文化街
昔日福州路中段包括河南路以西,福建路以東,漢口路以南,廣東路以北,這一帶曾有三百余家新舊書肆,是文具紙張和書店的薈萃之地。而今仍有上海書店、古籍書店、外文書店、科技書店等許多大型書店,供應古今中外各種書籍,為上海“文化一條街”。
一個世紀以來,文化街歷經變遷。由東朝西,首先是福州路河南路口的四層大樓,那便是赫赫有名的書業巨擘——“商務書局”、“中華書局”。前者于1897年由青浦人夏瑞芳和鮑氏兄弟合資創辦,后者由陸費逵(伯鴻)開設于1912年,原址在漢口路上,為和商務競爭遷于此,兩爿書局編撰者中多學者名家,在國內期刊、名著編譯、叢書辭典和教科書的編輯出版上,貢獻頗著。世界書局1921年開設后,發展很快,與商務、中華形成鼎足之勢。
在福州路鱗次櫛比的書店中,有著名的編印文藝書刊和兒童青年讀物的開明書店。葉圣陶、夏丐尊、豐子愷、鄭振鐸都曾是它的編輯或作者,開明書店為新文學的重要出版陣地。有從北京遷來的北新書局,大量印行魯迅、劉半農、林語堂等人的著作。還有開設于三十年代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書店,它們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救亡,出版啟蒙讀物。直到五十年代這三家書店才合并為三聯書店。也有專售期刊的上海雜志公司和中國圖片雜志公司。總之,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書店雜陳于此。
老書店多云集于河南路口(舊名棋盤街)。這兒有三百余年歷史的掃葉山房和文瑞樓、著易堂、廣益書局,發售線裝書;有以出版法學書和舊小說為主的會文堂書局;有經營文房四寶、碑帖字畫和印章印泥的胡開文、曹素功等筆墨莊和榮寶齋、西泠印社等等。
福州路以北的山東中路,舊名望平街,這條長度不足二百米的小街,是上海報業的發源地,上海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申報》、《新聞報》、《時報》、《商報》等數十家報館都曾在此起家或駐足。當時每天黎明和下午二點左右,大小報販云集于此,望平街成為舊上海報業的代名詞。
昔日的文化街景象雖已不復存在,但從這里的科技、外文、古籍、舊書等專業書店中觀書,可以了解到上海出版業的歷史掌故及其滄桑演變。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劍門蜀道·文人流芳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陽樓·文心雕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