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永州·巨石文化
永州歷史悠久,文化綿長。兩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被歷史學家稱為“巨石文化”的石棚,成為永州的驕傲。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國氏族公社晚期,南方的縉云氏后代,在長沙建立三苗國,永州屬三苗的江南地。零陵之名始見于《史記·五帝紀》: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亦有說,零陵之名系由以“香零煙雨”著稱的香零山演化而來。
禹時,永州屬荊州,周代因之。春秋時,屬楚國南境。秦屬長沙郡。漢代,屬零陵郡。三國時屬東吳。隋廢零陵郡,置永州,永州之名始稱于世。為何叫永州?據(jù)說因郡城西南百里,“有永山永水之所出州”(清康熙《永州府志舊序》)而名。
漫長的歷史烽煙,在永州留下許多遺跡。
石棚
石棚在永州城西30里,湘桂公路旁的黃田鋪老街口,今黃田鋪區(qū)中學校內(nèi),俗稱“它它山”處。
棚用四塊青石堆累而成,三塊墻石支撐著一塊巨大的頂石,坐北朝西南,前口寬1.4米,內(nèi)空高1.2米,后口寬2.1米,前后相通長3.4米。棚基是天然基石,墻石大小不一,似經(jīng)人類加工,表面平整光滑,與自然光滑明顯有別。頂石龐大,重量約在2萬斤以上。兩萬年以前,居然能將如此巨大的石塊,移動安裝上去,且巍然屹立至今,令人難以置信。
對于石棚的用途,考古工作者有二說:一說是新石器時代的墳墓或宗教紀念物;一說是上古時候人類棲居的洞穴。不管怎么說,這人類文明的遺跡足以證實,永州之野早在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存繁衍。
舂陵故城·呂虎井
舂陵故城坐落在寧遠縣北30公里的柏家坪與柏家之間。是西漢長沙王劉發(fā)第十三子劉買的封地,原屬長沙郡,后屬零陵郡之泠道。劉買死后,傳于其子戴侯熊渠。熊渠死,子劉仁繼嗣。漢元帝時,劉仁乞封避瘴毒,遷至南陽白水鄉(xiāng),重建舂陵城池。仍為舂陵侯。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劉買的第五世孫,起兵于此,名曰舂陵軍。又據(jù)《水經(jīng)注》載:“縣本泠道舂陵鄉(xiāng),蓋因舂溪為名矣。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王中子買為舂陵侯。”由此可知,舂陵故城是前124年至前33年的西漢故城。
故城為長方形,長184米,寬123米,城墻均用黃土筑成,殘墻高4至6米,四周城墻清晰可辨。現(xiàn)在,城址及城墻上均已辟為耕地。原在故城附近的舂陵廟及漢舂陵侯墓今均已不復存。
舂陵故城是湘南最早的城池遺址之一,對湖南的考古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永州城內(nèi)東山之麓,有一呂虎井,又名觀音井,傳為三國東吳大將呂蒙的遺物。當時,孫權令其駐兵于零陵,準備奪取荊州。有一天,在東山練兵,人困馬乏,需要飲水。呂蒙跳下馬背,把劍往地上一插,泉水便咕突突地涌了出來。以后,人們用卵石砌壁,開鑿了一個虎形井,名曰“呂虎井”。井在永州市中醫(yī)院內(nèi),惜已混濁不堪。
何仙姑的家鄉(xiāng)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之一。據(jù)說,她的家鄉(xiāng)就在零陵縣進賢鄉(xiāng)大聞洞。相傳,何仙姑家里很窮,母女倆相依為命,她每天要上山采摘野果奉養(yǎng)母親。十四、五歲時,忽夢一“神人”給她吃了云母粉,頓感身體輕飄飄的。后來,又有一老人給她吃了一只鮮桃,說吃了此果會長生不老。在老人的指點下,何仙姑就在紅玉洞住了下來,苦行修煉。
唐光宅年間,武則天派使臣前來要她去京城面圣。她心里不愿,路過永州時便甩開使臣在永州隱居下來。《永州府志》載:“天寶九年,都虛觀會鄉(xiāng)人齋,有五色云起于麻姑仙壇,眾皆見之,有仙子飄緲而出。道士蔡天一,識其為何仙姑。大歷中,又觀于小石樓峰,刺史上其事于朝。”即云何仙姑已成仙升天而去。傳說給何仙姑吃云母粉和鮮桃的那個人,就是呂洞賓。
至今,在虎形山下有一座何仙觀,樓觀雖早已傾圯,但殘缺的石碑、石鼓凳猶在,虎形山上那可容千余人的“清水巖”里,有幾個小洞相通,深10余米;一洞有水,清涼徹骨。其中“紅玉洞”,據(jù)說便是何仙姑當年修煉的地方。雖然巖石碎裂,巖口幾被堵塞,遺跡仍依稀可辨。
寇公樓
寇公樓,在道縣城內(nèi)五星街上,為紀念宋代愛國政治家寇準而建。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寇準被貶為道州刺史。有一天,當他信步瀟水之濱時,有一垂釣老翁指著潭水說,這潭叫金鼎潭,潭中有一金鼎,當金鼎出現(xiàn)時,天下就會太平。聽到此語,寇準心想:百姓多么渴望世道太平安寧啊!于是在此建樓,上書“望太平”三字,并常登臨其上,北眺中原,發(fā)憂國之思。他在《春日懷舊》一詩中寫道:“高樓聊引睇,杳杳一平川。野水無人渡,孤舟竟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yè)遙清渭,沉思忽自驚。”當?shù)厝嗣駷榧o念他憂國愛民的政績,將此樓改名為寇公樓。
寇公樓建在古道州的城墻上,飛檐重閣,十分古雅。登樓遠眺,瀟水北去,桔園、農(nóng)舍、田野村莊,盡收眼底。
龍虎關
龍虎關在湘桂邊界的江永縣西南端,是五嶺山脈中的一處隘口,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發(fā)源于江永縣境內(nèi)的桃水河穿關而過。據(jù)《永明縣志》(江永舊稱永明)記載:“龍虎關,古名鎮(zhèn)峽關。《西漢地理志》云:謝沐有關,即此地。”江永古稱謝沐。可見,在西漢時期,這里就已駐兵設防。鎮(zhèn)峽關為何又叫龍虎關呢?相傳,在很久以前,這里本是萬頃良田,后來,桃水河里出了一條青龍,常常興風作浪,危害百姓。有個名叫石虎的瑤族青年立志為民除害,他找到青龍,與之搏斗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同歸于盡。石虎化作都龐嶺,青龍變成萌渚嶺,二者隔隘對峙,呈龍爭虎斗之勢,故名龍虎關。另有一段歷史故事。據(jù)《永明縣志》記載,順治四年(1647)以前,此處一直叫鎮(zhèn)峽關。1644年清軍入關后,明朝滅亡。桂王朱常瀛、吉王朱見浚、惠王朱常潤南逃廣西,后來到江永縣。當時守衛(wèi)鎮(zhèn)峽關的明朝副總兵曹志建尚擁有三萬兵力,被流亡的桂王稱為虎將,封為保昌侯,賜尚方寶劍。曹志建把流亡的三王比作真龍,鎮(zhèn)峽關改名為龍虎關。這一天是1647年中秋節(jié)。1650年,清軍攻破龍虎關,曹志建兵敗亡走。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嵩山·巍巍中岳神話世界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老龍頭·巨龍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