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嵩山·帝王遺蹤三教流澤
嵩山留有大量帝王遺蹤,如漢武帝曾敕封將軍柏,武則天也曾多次巡幸建宮。
漢武封賞巨柏
漢武帝曾于元封元年(前110)登臨中岳嵩山。看到山上有三棵巨柏,便依次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但三將軍柏在明末毀于大火,大將軍柏與二將軍柏仍在嵩陽書院內(nèi),依然枝繁葉茂。其中大將軍柏周長6米,二將軍柏周長15米,令人驚嘆不已。
民間傳說漢武帝上嵩山時,看到有巨柏參天,立刻封為“大將軍”。不料后來又見到一棵更為巨大的柏樹,心里明知自己太匆忙行事,可還是硬著頭皮封了個“二將軍”。有一位大臣提醒武帝這棵“二將軍”比“大將軍”要大,想勸武帝改封。武帝為了維護(hù)面子,便說:“先入者為主。”掉頭而去。但“大將軍”柏自覺名不副實,受之有愧,天長日久,就成了現(xiàn)在這種彎腰樹。“二將軍”柏整天生悶氣,連肚子都?xì)庹耍宰兂闪艘豢每招臉洹?/p>
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按方士指點到河南緱氏縣求仙不遇,乃禮祭太室祠。當(dāng)他走到一座山峰上時,忽聽山呼“萬歲”,卻找不到人,以為是神仙迎駕,武帝大喜,封此峰為“萬歲峰”,山上建“萬歲亭”,山下建“萬壽宮”,禁止砍伐山木,并根據(jù)《詩經(jīng)》中“嵩高維岳,峻極于天”之句,封太室山為嵩高山,簡稱嵩山。
則天封神改元
嵩山位居五岳之首,又距唐朝東都洛陽甚近,所以女皇武則天曾多次到嵩山巡幸。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封神岳,改元萬歲登封”。神岳即中岳嵩山。她還把陽城縣改名告成縣,以示祭祀。圣歷二年(699)二月,武則天再次“幸嵩山”。久視元年(700),武則天又一次“幸嵩山”。這次登山后,在告成縣石淙河修建了一座三陽宮。四月,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閑暇時,常帶侍臣們到附近石淙河畔游覽。石淙河在告成鎮(zhèn)東6里處形成了一個深潭,兩岸崖石陡峭,狀如刀削;潭水碧綠,深不可測。君臣游覽之余,賦詩為樂,并刻詩于北岸崖壁之上,其中包括武則天御制七言詩一首,侍臣和詩十六首,并詩序一篇,合稱《夏日游石淙詩并序》。今詩、序俱存。當(dāng)時君臣詩成后,由書法家薛曜書寫,勒刻石壁;楷書三十九行,行四十二字,分為三截,保存完好。楊震方《碑帖敘錄》謂其:“字體瘦勁,而頓挫之處有如腫節(jié),可知出自褚(遂良)法,自成一格。”楊守敬《平碑記》引郭蘭石之語,認(rèn)為薛曜書法是宋徽宗瘦金體之祖。
同年秋,武則天又在此地大宴群臣。弄臣張易之撰寫了一篇《秋日宴石淙序》,仍由薛曜書寫,刻于石淙南崖石壁。這塊摩崖石刻由于近年才被人所知,過去拓者不多,保存較好;楷書二十五行,行四十一字;其風(fēng)格與《夏日游石淙并序》完全一致。從此以后,“石淙會飲”成為中岳嵩山的名景之一。
今石淙河潭南有一巨石突出水面之上。巨石頂部十分平整,可容十余人,人稱樂臺。河水至此,為石所分,恰似兩匹碧綠絲練,襟掛左右。北岸有一孔天然石洞,內(nèi)有平方石板一塊,傳說武則天在此游覽時,常在其上歇息。因此,洞名娘娘洞,石板稱娘娘炕。
嵩陽書聲瑯瑯
中岳嵩山不僅是座佛山、道山,也是一座儒學(xué)文化名山。在登封縣城北5里之處的嵩陽書院曾是宋代四大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yīng)天府書院;一說無嵩陽而為石鼓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原為嵩陽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唐時改名嵩陽觀,迄今院外西南隅仍保存著唐天寶三年(744)所立的《大唐嵩陽觀紀(jì)圣德感應(yīng)頌碑》。此碑撰文者李林甫,即歷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劍”丞相;書寫者徐浩,為唐代著名書法家。字體為隸書,筆法俊逸,為唐隸之佳品,景日畛《說嵩》謂其“筆法遒勁,姿態(tài)橫生”。五代時,改名太乙書院,宋初稱太室書院,后改嵩陽書院至今。
嵩陽書院在宋代尤為著名。宋初地方性教育開展不力,書院在這方面成了極好的補(bǔ)充,于是出現(xiàn)了“四大書院”,即嵩山的嵩陽書院、商丘的應(yīng)天府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和岳麓山的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由于理學(xué)奠基人程顥、程頤兄弟(洛陽人)在此講學(xué)多年,宣揚(yáng)“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等理論,主張壓制個人需要以服從封建倫理教條。這種理論影響很大,后來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在二程思想的基礎(chǔ)上完成了理學(xué)理論體系,“程朱理學(xué)”成了南宋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中岳神廟煌煌
嵩山有中岳神,這是天庭大神,歷代帝王大臣及民眾,都對中岳神十分崇敬,有大事必祈禱祭祀。到唐代,中岳神更被加封為“天中王”,宋代又尊之為“中天崇圣帝”。中岳廟是道教在嵩山的最早基地。
中岳廟在黃蓋峰下。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于秦(前221—前207)。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到嵩山巡游。據(jù)傳他聽到群山高呼萬歲,十分高興,便對太室祠進(jìn)行擴(kuò)建。北魏時代,太室祠改名中岳廟。其址屢有遷移,唐代中期定于今址。現(xiàn)存中岳廟為清代重修,是河南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建筑群。
整個中岳廟,從中華門起,經(jīng)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zhèn)坊、中岳大殿、寢殿到御書樓共十一進(jìn),深達(dá)1.5里路,總占地面積10余萬平方米。現(xiàn)存各種建筑四百多間,其中中岳大殿為四十五間,氣勢極其壯觀,是河南最大的殿宇。傳說乾隆時重修中岳大殿,開工不久,工地來了位老木匠,聲稱奉旨而來。領(lǐng)班木匠看他衣衫襤褸,怕他糟蹋了材料,便命他隨便處理一下兩個大柏樹根。最后老木匠竟用它們做出了許多木楔子。臨走前,老木匠囑咐人們按照自己留在山門下的圖樣將這些木楔子組裝起來。木匠們遵其意將木楔裝盒,發(fā)現(xiàn)竟是個極其精巧的大藻井,人們這時方才明白他是魯班的化身。該藻井現(xiàn)仍懸掛在中岳大殿內(nèi)。民間還傳說魯班的妹妹魯姜也曾來幫助修建中岳廟的天中閣。魯姜在地基前觀察之后,于半夜里揮起三尺桿驅(qū)趕亂磚碎瓦。雞叫時分,天中閣便已完工,她與哥哥魯班悄悄離開了中岳廟。
在中岳廟配天作鎮(zhèn)坊北,有四尊鐵人像,分別站立在古“神庫”四角,是北宋治平元年(1064)忠武軍匠人董檐等鑄造。據(jù)《說嵩》云:“神庫蓋焚繚之所,舊覆鐵絡(luò),四鐵人持鈕維以系絡(luò)。”這四尊鐵人均有3米高,姿勢雄健,栩栩如生,是宋代鑄造藝術(shù)的佳作,也是我國現(xiàn)存鎮(zhèn)庫鐵人中形體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藝術(shù)珍品。
民間傳說鐵人本有八個,分別看守東西二神庫。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抗金浪潮波及中岳嵩山,也震撼了幽靜的中岳廟。廟里的八個鐵人摩拳擦掌,要上前線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于是,他們趁天黑,悄悄溜出中岳廟,跑到黃河渡口,準(zhǔn)備渡河北上抗金。因為船小,一次只能渡四個,于是先把守西邊神庫的四個鐵人渡了過去。正在此時,中岳廟派人趕到,將余下的四個鐵人拉了回來,繼續(xù)看守東神庫。四鐵人滿心怨恨,所以至今個個怒容滿面。
中岳廟有歷代碑刻百余件,其中最著名者為北魏《中岳嵩高靈廟碑》。此碑刻于北魏太安二年(456)(一說為太延年間),楷書二十三行,行五十字;殘泐嚴(yán)重,今存五百八十余字;北魏著名道士寇謙之撰文,書者不詳。清末大書法家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把它列為十家北碑之首,稱其字體“沉異古奇”。此碑雖有殘泐,但依然光彩照人。
《中岳醮告文》,為宋天禧三年(1019)刻。宋真宗趙恒親自撰文,書法家劉太初書寫;行書三十二行,每行三十八字;風(fēng)格飄逸,極似王羲之。此碑保存完好,至今如新。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老龍頭·巨龍之首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蜀南竹海·幽篁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