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云岡石窟·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石窟寺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杰作,產生過許多偉大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其中云岡石窟便是這偉大杰作之一。云岡石窟因其巨大的藝術成就而被譽為“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武周山南麓。因武周山麓最高處叫云岡,石窟因此得名。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東部四窟,中部九窟,西部四十窟,石雕造像五萬一千多尊,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前后歷時四十余年。石窟的建造與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的命運緊密相連,同時也是封建帝王為鞏固自身統治的產物。鮮卑族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后,一開始很重視佛教的作用,大修佛寺以定人心。但到了第三代太武帝時,太武帝受司徒崔浩影響,崇信道教,大力滅佛。452年太武帝被宦官虐殺,文成帝即位。文成帝以太武帝命運為戒,掀起興佛運動,其行動之一就是下詔開鑿石窟,雕造巨佛,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禮佛”和“忠君”結合起來,宣傳“皇帝即如來”的思想,以緩和矛盾,加強統治。云岡石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在民間,關于云岡石窟的由來,流傳著一個奇妙的傳說。很多年以前,武周山下有個云岡村,村里住的是戍邊打仗的邊關老兵。村旁有座小沙丘,隨著歲月的流逝,沙丘越來越大,最后長成了高50丈,寬四、五里的大沙丘。夜幕降臨時,沙丘會傳出動聽的樂曲聲。云岡人對此都感到疑惑不解。村里一位勇敢的后生,每天趕著羊群到沙丘聽曲,天長日久,羊倌也學會吹笛哼調了,他一吹唱,沙丘也附合奏樂。羊倌決心解開這個謎,他用了四十九天時間刨挖沙丘,當把沙丘挖成個大沙坑時,聽見沙坑里傳出隆隆的聲音,聲音說“我要出來”,羊倌隨口應道:“出來就出來唄”。話音剛落,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沙丘當中裂開一條大溝,一座幾里長的寺院倏然出現在眼前,萬尊石佛金光閃閃,美麗的伎樂在空中飛舞,一會便飛到石壁上化作飛天石人。羊倌被這神奇的景觀迷住,邁進寺院大殿,只見大殿后面均是石窟,一尊尊高大的石佛端坐在蓮花臺上,周圍還有數不清的羅漢、天神。消息傳出驚動了遠近的百姓,從此云岡石窟名聞天下。為紀念這位使云岡石窟出世的羊倌,人們在石窟頂上塑了一尊羊倌的像。
云岡石窟極富神韻。明詩人馮云驤《題云岡寺》贊道:“斤斧何年出化工,深夜明月山鬼泣。竅鑿天開石髓香,千佛寶相生奇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對云岡石窟問世之初的面貌描述得更為生動具體:云岡石窟“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新眺”。如今,山堂水殿雖不復存,但石窟內的不朽雕像歷經千載風云、百代滄桑,卻依然閃爍著神奇的光彩。
云岡石窟分為東部、西部和中部三個區,各區不僅在形制上明顯不同,而且還表現出不同開鑿年代的歷史文化特色。其中開鑿年代最早、歷史最久的是西部第十六至二十窟,即歷史上有名的“曇曜五窟”。此五窟開鑿于460至465年。曇曜是北魏文成帝時的沙門統,就是主管僧寺的人,他曾向文成帝奏請并得到批準,在京城(大同)西郊的武周山開鑿石窟五所,并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塑刻五尊大佛,以紀念北魏的五位開國皇帝,歷史上便把曇曜指揮雕鑿的這五窟叫作曇曜五窟。曇曜五窟每個洞窟都有一尊十幾米高的佛像,它們或直立,或交腳,或結跏趺坐,姿態生動,氣勢宏偉。其中第十六窟的釋迦像,高13.5米,昂首挺胸,鼻高且直,唇薄且長,一反常見的釋迦立像,實際是依文成帝的模樣造像的。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就連佛像身上鑲嵌黑石頭的部位,也正是文成帝身上長痣的地方。第二十窟佛像是著名的露天大佛,是為開國皇帝道武帝開鑿的釋迦像。此像身高13.7米,發髻高聳,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高鼻薄唇,造型雄偉,氣魄渾厚,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云岡石窟中區各窟開鑿于465至494年。它的形制平面呈長方形,分前后兩室,雄偉的大像減少,出現大型世俗供養人行列;四壁及窟頂刻滿佛教題材的浮雕,這些浮雕造像優美、生動,線條曲折流暢。中區第十二窟素有“音樂窟”之稱,窟頂雕有一排排伎樂天人,手持排簫、琵琶、笛、鼓等樂器,彈唱奏樂。盛裝的飛天駕云乘風,輕盈嫵媚,每排伎樂天中間都端坐一位安詳、莊嚴的釋迦如來,陶醉于輕歌曼舞之中。整個群像動靜結合,栩栩如生。
石窟東區是云岡石窟開鑿的最后一期工程,大約鑿于494至524年。東區形制多為方形窟室,窟門外崖門上有雕飾;窟室中央有刻滿浮雕的方形塔柱,塔上四面刻有佛像及故事。其中第五第六窟毗連成一組雙窟,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依山建起的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琉璃瓦頂,十分壯觀。第五窟內中央端坐一主佛,高17米,腳長4.65米,中指長2.3米,兩眼低垂,俯視塵寰。這是云岡石窟五萬佛像中最大的一尊佛像,也是出世最晚的一尊佛像。大佛褒衣博帶,上著帔帛,下著大裙,儼然是南朝士大夫的裝束,與早期曇曜五窟中的犍陀羅服式不同,可見此時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已推廣至深。被譽為云岡第一偉觀的第六窟內,中央雕有16米高的方形兩層塔柱,下層四面雕有佛像。上層四角各雕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其余各壁雕滿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在后室壁上刻有三十三幅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佛傳故事,內容豐富,構圖精巧。第六窟規模宏偉,雕飾瑰麗,代表了云岡藝術的精華。如果說文成帝時開鑿的曇曜五窟是云岡石窟高揚粗獷的開場部分,那么孝文帝時開鑿的這第五、第六窟便是云岡石窟氣勢磅礴的收場部分。
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云岡石窟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于世。其雕刻技藝繼承并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融合了外來藝術精華,創造出獨特的風格,對隋唐藝術的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三漢通衢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杭州·東南形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