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樂
追求完美是人之常情。可是,追求完美的前提是你自己也夠完美。否則,一個純粹的完美主義者就是一個可憐的自虐者。
明末清初,杭州有個叫常樂的秀才,年過三十,卻還沒有考中舉人。他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家中一貧如洗。他靠賣字畫為生.遇到字畫賣不出去時,只得沿街行乞。
一個寒冬的傍晚,北風刺骨、冷氣逼人,衣衫單薄的常樂行乞歸家,一路上凍得直打哆嗦。他實在熬不住了,正好路過一座石橋,就鉆到橋洞下避風。橋洞下有一個剛剛熄滅還在冒著青煙的灰堆,散發出一股熱氣。常樂喜出望外,把凍僵的雙手插進灰堆,身子立刻暖和起來。他高興得喊起來:“滿足乎?滿足也哉!常樂我知足者矣!”這時,恰巧一位告老還鄉的撫臺大人從友人處歸來,騎馬路過,聽橋洞下有人不斷喊著“滿足、知足”,心想:“我在官場多年,爾虞我詐,貪得無厭者多也,贊嘆滿足、知足的倒是極少。”于是便下馬去橋下觀看。常樂不知來者身份,見他慈眉善目,衣著華麗,便施禮叩見。撫臺問他這么冷的天氣,為何在此詠誦“知足”。常樂當即吟詩一首作答——十年寒窗苦讀書,名不聞來功不就。家境貧寒無奢求,天寒見灰亦知足!撫臺被他“知足常樂”的精神所感動,便聘他做塾師,教膝下的一對子女讀書,常樂自是十分樂意。
光陰似箭,冬去春來,半年多過去了。常樂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不愁吃穿,衣袋里也有了銀兩,變得容光煥發。在生活上他也逐漸放縱起來,開始是吃吃喝喝,后來又染上了嫖賭的惡習,把酬金花得精光,還背了一身的債。債主上門追討,撫臺大人大怒,寫了封信,對常樂說:“明天一早,你不要講課了,把這封信送到去年我們相見的石橋旁,交給一個叫喬尚觀的人。”第二天清晨,常樂帶著信按時來到石橋旁,等了半天也不見人影。太陽已經升得老高,常樂心中納悶,莫不是大人把時間或地點搞錯了。他從懷中取出信來,看到“喬尚觀”三字,他想:“莫不是暗示我到橋上去觀此信?”他立刻走到橋上,抽出信箋看了起來。信里原來寫著一首詩:常樂先生不滿足,忘了橋下灰一堆;如今吃喝又嫖賭,樂不知足反生悲!常樂知道這是一封辭退書,自己是咎由自取,于是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到自己原來住的那間破房子,繼續過他窮困潦倒的生活。
這故事很快便在人群中傳開了,人們便用“知足常樂”來相互告誡,要自覺克制物欲,不要貪得無厭,釀成人生苦果,應該學會知足,在知足中尋找快樂。
有句俗話說得好:家有良田千頃,只吃八升;家有廣廈萬間,只眠八尺。也就是說,你家再富有,每頓飯也只能吃八兩罷了;你家有再多房子,你自己也就睡那八尺長的位置。瓊瑤曾經說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覺得我的人生觀也有很多的變化,我越來越寬容,越來越柔軟。生命里經歷了太多喜怒哀樂,看多了各種悲歡離合,使我感觸很多,使我越來越相信,人生,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快樂!”
【靜夜感悟】
知足不是不上進,也不是懶惰,知足是心平氣和地面對人生。人都有欲望,永不休止的貪欲只會蒙蔽心靈,讓人失去自我,走上不歸路。正所謂:“世事皆有緣,千萬莫強求,知足常樂!”
上一篇:《真正的愛只在心間》人生智慧
下一篇:《糊涂一分,收獲九分》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