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長平古戰場·“紙上談兵”與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的成語比喻夸夸其談,空發議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它源出于兩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場著名大戰——長平之戰。
長平位于山西省高平縣境,戰國時屬上黨郡。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素有“古冀之襟地、兩淮之咽喉”之稱,是有名的古戰場。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大戰就是在這里進行的。據《高平縣志》載,長平大戰的戰場南北長達五十華里,東西二十華里,正處于崇山環抱、丹水縈流的險要之地。長平大戰發生在前260年,當時韓國駐守上黨郡的首領歸附了趙國,趙王派老將廉頗駐守在上黨郡的長平。秦昭王對韓歸趙不降秦十分惱怒,便派重兵攻打長平。廉頗見秦軍來勢兇猛,便采取防守戰術,以逸待勞,筑壘堅守。結果秦軍攻了四個月,也沒攻下營壘。后來秦國施用反間計,傳言說:“秦軍最怕趙括,廉頗年老膽小,不日將會降秦。”趙孝王聽到此話,果然中計,命趙括替回廉頗。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學習兵法,每當談論用兵之道,其父也難不住他。但趙奢認為趙括雖然善于談兵,卻不能帶兵打仗,因此,當聽說要讓趙括領兵時,趙括的母親曾勸趙王不要用缺乏實際鍛煉的兒子當大將,但趙孝王一意孤行,不肯改變主意。果然,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的戰略,反守為攻。秦將白起誘敵深入,然后斷趙軍退路,把趙軍團團圍住。最后趙括中箭身亡,四十余萬士兵被俘,一夜之間全被坑殺。這就是趙括只知紙上談兵造成的歷史慘劇,《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中對此均有記述。
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騷客徘徊于古戰場,追思亡靈,抒發感慨。唐詩人胡曾《長平》詩寫道:“長平瓦震武安初,趙卒俄成戲鼎魚。四十萬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讀兵書!”理論必須聯系實際,這是這段歷史留給后人的深刻啟示。
現在,漫步古戰場,可以看到許多與這場大戰有關的遺跡。戰國時的長平城舊址隱約可見,在長平城南10余里處,有許多因秦趙兩軍鏖戰而得名的村鎮,如“箭頭”、“棄甲”、“三軍”、“圍城”、“南王”等。在南王莊東南方向,有一個米山村,相傳是長平大戰時,趙將廉頗屯積糧食之處,原名蓋州,因趙軍米堆如山,才改名米山。村北有山,也因屯糧而取名大糧山。據說,廉頗將軍的指揮所就設在大糧山上。后人為紀念廉將軍,在山上建廟一座,取名主勢廟。山腰的一座土丘相傳是廉頗的墳塋。
米山村一帶過去十分缺水,相傳是秦軍圍困趙軍時,切斷了通往米山的水源,所以村內沒有水井,人畜世代飲用池窖中積存的雨水,直到五十年代以后才接通了水源。在米山的西面,有一谷口村,谷口舊稱“哭頭”,三面環山,形同口袋,當年秦將白起就是在這里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村中有一土臺,是秦坑趙卒后,收集了千萬個頭顱修筑而成的。唐玄宗巡幸至此時,為紀念那些被殺的無辜兵士,下令修起了一座骷髏廟,并把該地更名為“省冤谷”。后人曾在此題詩曰:“高臺百尺盡頭顱,何止屈屈萬骨枯!矢石無情緣斗勝,可憐降卒有何辜?”
如今,長平古戰場終于擺脫了殺戳成河、尸橫遍野的悲慘歷史,告別了“荒山空四野,枯樹帶斜陽”的荒涼景象。“紙上談兵”也成了人們常用的一句成語。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白帝城·“白帝高為三峽鎮”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烏尤山·“綠影一堆漂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