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俞平伯
《俞平伯》:俞平伯 1900-1990,紅學家,詩人,作家。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1 9 1 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國后,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中國學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過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提倡過“詩的平民化”。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是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著有《冬夜》、《古槐書屋間》、《燕知草》、《雜拌兒》、《紅樓夢辨》。
《俞平伯》:主要閑章:古槐書屋 丁巳重圓花燭
古槐書屋
俞平伯向來有記夢的習慣,常于夢后亟起作記,這可能是受明張岱《陶庵夢記》的影響。曾作《古槐夢遇》一百則、《槐屋夢尋》,并擬作《槐痕》,合稱《三槐》,先為序云:“舍下無槐(洋槐不算),而今三之。曰‘古槐書屋’,自昔勿槐,今無書。屋固有之,然棄而不居者又五年,值歸省、乍一瞻其塵封耳。庭中有樹,居其半,蔭及門;而宜近遠之見,本胡同人呼以‘大凵(yú)’,不知其為榆也,也不知其為俞也。”榆也,謂之槐,其理由是不說。長憶垂發讀《左傳》,至“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而為之一嚇,直不暇替古人擔憂,蓋自己先不得了也。“然則今日觸槐而招笑,非獨事理之宜,抑近讖矣。榆則有錢,槐有錢乎?固未之前聞也。是辨菽麥難而辨榆槐易也,是不辨菽麥者不必不辨槐榆也,而竟若終不能辨,則其中烏得無天!又誰知疇昔之戲言,點點花飛在眼,而又過之耶!此譬如大英阿麗思小姐之本不想為媚步兒而忽然變為豬小兒也。‘孤始愿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疑其兄平居之言而周子述之也。不然,記人之失也。”此序作于1935年1月31日,可見其意趣。
俞平伯像
丁巳重圓花燭
重圓花燭即婚期還歷,即結婚60周年的俗稱。俞平伯時年79歲。回憶與夫人許寶訓所經歷的60年風風雨雨感慨萬千。并賦長詩《重圓花燭歌》,其小引曰:“前丁巳秋,妻許來歸,于時兩家椿萱并茂,雁行齊整。余將弱歲,君亦韶年。閱識海桑,皆成皓首。光陰易過,甲子再臻,京國移居,負疴養拙,勉同里唱,因事寓情焉爾。”其詩云:“白首相看憐蓬鬢,邛岠相扶共衰病。嬿婉同心六十年,重圓花燭新家乘。蒼狗白衣云影遷,悲歡離合幻塵緣。寂寞情味還娛老,幾見當窗秋月圓。我生之初前庚子,君以嬌雛隨舅氏。鋒刃叢中脫命來,柔荑掬飲黃泥水。歸來南國尚承平,吳苑鶯花夢不驚。泛宅乘棹東海去,駭逢秦楚大交兵。還日兒童都長大,三年流水光陰快。花好閑園勝曲園,青梅竹馬嬉游在。弱弟縈心識面初,外家芝玉近庭除。高麗匣子珊瑚色,小蠟溶成五彩珠。知音好在垂髫際,學撫弦徽從兩姊。小院琴聲佳客來,青熒照讀燈花喜。無何一去又天涯,北樹南云望眼遮。十載匆匆銷帝制,者回迎到璧人車。新開鴛社輝紅燭,撒帳交杯遵舊俗。誰家冠服別心裁,師友觀之皆炫目。三朝廚下作羹湯,先例迢迢說李唐。婉娩新人惟肅拜,紅氍毹展見尊章。好似金籠憐翡翠,其時海內兵戈屢。鉅星光芒亙西天,社會主義方崛起。羹沸蜩螗事幾多,無愁漚鷺待如何。蓬萊水淺麻姑笑,絕倒田間春夢婆。執手分攜南又北,兩返重洋顏色恧。贏得歸來夢里游,湖煙湖水曾相識。清華水木辟塵囂,講舍云連多俊髦。九轉貨郎谷音集,一天烽火盧溝橋。奈何家國衰興里,兀自關心全一己。萊婦偕承定省歡,朔風勁草良朋意。箕裘堂構盡虛傳,舊業園林散夕煙。記否籠城廝抱影,回廊篝火駐軍年。童心涉世焉知淑,何限風波經往復。漫與彼相驀危岑,誤得而翁憐比玉。麗譙門巷溯前朝,五十余年一夢遙。此后甄塵不回首,一肩行李出燕郊。燕郊南望楚申息,千里宵征欣比翼。羅山苞信稍徘徊,一載勾留東岳集。小住農家亦夙因,耕田鑿井由先民。何期葺芷繚衡想,化作茅檐土壁真。村間風氣多淳樸,曠野人稀行客獨。步尋來徑客知家,冉冉西塘映蘿屋。兼憶居停小學時,云移月影過寒枝。荊扉半壁遙遙見,見得青燈小坐姿。負戴相依晨夕新,雙魚涸轍自溫存。燒柴汲水尋常事,都付秋窗共討論。君言老圃秋容瘦,我道金英宜耐久。酒中一曲鳳將雛,孫曾同慶嘉辰又。晚節平安世運昌,重瞻天闕勝年芳。即教退盡江郎筆,卻扇曾窺月姊妝。”此詩將兩人60年的情感經歷娓娓道來,真摯而感人。
古槐書屋
丁巳重圓花燭
上一篇:信札趣談·余明善
下一篇:楹聯趣談·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