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灞橋區·灞橋》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灞橋區灞橋鎮之西,跨于灞水之上。灞水,古名滋水,秦穆公與東方諸侯爭雄,欲彰霸業之功,改滋水為霸水,并開建橋,為東去西往交通要沖。漢時橋名秦霸橋,在漢置灞陵縣南。新莽地皇三年(22年)橋毀于火,復修后改名長存橋。隋文帝楊堅開皇三年(583年),在秦漢舊橋之南里許另建新橋,當時稱為南橋。
隋唐時代,此處柳蔭成林,垂絲千縷,每至春夏,風景佳麗。據《西安府志》記載:“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
灞橋又是由長安東去,親友常在這里惜別之地。隋唐之時,此處折柳贈行之風盛行。據《開元遺事》記載:“霸陵有橋,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銷魂橋。”唐詩人李白《憶秦娥》詩中就有“年年柳色,灞橋傷別”之句。歷宋、元各代,橋屢有修葺。元代橋80余步,15孔。后因灞水東徙,橋移今址。清穆宗載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用巨石改建,橋長150丈,闊3丈余,有72孔,橋墩用圓石柱排壘,歷代修葺,皆有記載。“灞柳風雪”為長安八景之一。
解放后,于1955年改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全長386.2米,新建兩座公路橋梁,供西安至渭南高速公路和西安至商州312國道線行車,并有隴海鐵路火車復線橋。
在2004年10月1日的暴雨中,灞河河水猛漲,沖出了隋唐灞橋遺址。為一座大型石拱橋,長約400米。2004年對此考古,成為本年考古的十大發現度。地處今名柳巷,似與唐“折柳惜別”典故有關。
灞橋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渭南·澄城縣·澄城樂樓》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戶縣·靈臺遺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