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高人遺風
峨眉山古代是士人隱居之處,春秋時的“楚狂”、唐代的李白、清代蔣超等人,都曾在此留下了有趣的故事。
“楚狂”遺蹤歌鳳臺
“楚狂千載士,悠悠避世情;蜀山一片石,猶存歌鳳名”。這是明代文學家楊慎當年憑吊“楚狂”接輿隱居處“歌鳳臺”時所作。歌鳳臺在大峨寺。大峨寺建于明萬歷初年(1573),原名福壽庵。清康熙十年(1671)擴建,修殿五重,塔、亭、閣樓齊具,易名大峨,為山中第三大剎。康熙賜聯(lián)“洗缽泉初暖,焚香晚更晴”。寺外古樹多為馬尾松,虬枝龍鱗,其中一株植于唐僖宗時。寺后群峰聳翠,林靜壑幽。唐大歷年間及第、官至太常博士的仲子陵曾于此讀書靜習。寺后林中有高兩丈的大石,上刻明代弘治年間督學王敕書“歌鳳臺”三字,還有許多詩刻,多已難辨。
接輿又名陸通,春秋時楚國人,博學多識,不慕世榮,曾寫歌詞“鳳兮鳳兮,何德之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諷喻孔子,遂得“楚狂”名。他到此處后,白日誦經(jīng),晚上吹簫,引來鳳凰聆聽。他還曾作歌鳳之曲。附近山洞中,有得道老狼,十分嫉恨楚狂,化成人形來斗法,敗后逃進林中。楚狂得道升天后,怕老狼復來,就在每年夏秋之季,回到這里來作法發(fā)威。屆時,一到中午,山風大作,林濤洶涌,山鳴谷應,人謂“山潮”,老狼不敢再露面。于是山潮被視為豐收之兆。后人在他修隱處建亭、名臺以紀念。
楚狂和歌鳳臺的傳說,深深撥動著歷代文人的心弦。唐代詩人陳子昂,不滿朝政,上峨眉山尋得道成仙的先祖不遇,至此觸景生情,抒發(fā)了“浩然坐何暮,吾獨有峨眉;念與楚狂子,悠悠白云期”的無盡孤獨惆悵。明代尹伸則吟出了“逃名只合遠人間,黃鵠高飛幾歲還;蚤識千秋傳故事,西行應不到峨山”的向往。
李白情系峨眉峰
唐開元十二年(724)仲夏,年輕的李白登上峨眉山。在此之前,他早已為峨眉秀色所傾倒,在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途經(jīng)峨眉時,就已吟出了“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唱。如今身臨其境,他驚異峨眉山“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的迷人景色,向往“云間吟瓊簫,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的超脫,甚至突發(fā)奇想:“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云”,油然生出世之想。他贊嘆“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但峨眉山的朋友更令他終生難忘。在白水寺,他為廣浚和尚優(yōu)美的琴聲所打動,寫下有名的《聽蜀僧浚彈琴》:《高人遺風》古詩句出處: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隨流水,遺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詩中用司馬相如撫琴,俞伯牙、鐘子期揮手聽音和《山海經(jīng)》中霜降鐘鳴的典故,稱贊廣浚精湛的琴技,表達了自己對廣浚的欣慕和知己之感。今寺前明月池畔尚有“廣浚彈琴處”和“李白聽琴處”。
相傳寺周溪內(nèi)的青蛙也為琴聲吸引,它們中的一個變成綠衣姑娘偷偷來學,操練眾蛙。廣浚死后,寺周琴聲不絕,乃青蛙們演奏,故人稱此處蛙為“彈琴蛙”。一說此處蛙得了仙氣,個個成了漂亮姑娘,只是歌聲無韻,聽了李白和廣浚論琴后,偷偷演唱,被李白聽到。他脫口稱贊:“真像仙姬彈琴呀!”“仙姬”名字就叫開了。為了謝李白,仙姬們還特意派代表為他演奏呢。明代袁子讓《游大峨記》述此蛙“過之者拍掌,則一蛙大鳴,群蛙次第相和;音將終,則一蛙大鳴,群蛙頓止”。還有人研究,其音調(diào)為111,135,1351,3515,13511。
唐代詩人陳子昂被害后,好友史懷一憤而攜子昂詩稿至白水寺出家,圓寂前,囑弟子廣浚,定要把它贈與識家傳世。李白下山時,廣浚以詩稿相贈,并講述了珍藏經(jīng)過。李白很珍惜詩稿,更敬重子昂和史懷一的人品,寫詩贊道:“梁有湯惠休,常從鮑照游;峨眉史懷一,獨映陳公出;卓絕二道人,結(jié)交鳳與麟。”
蔣超苦撰《峨眉山志》
伏虎寺后原有小庵“龍鳳輝室”,為伏虎寺靜室。清康熙十一年(1672),太使蔣超居此時,易名“蘿峰庵”。僅一排殿堂,一尊接引佛。四周修竹萬竿,喬木千棵。晴時常見白云朵朵,有“蘿峰晴云”之譽,為峨眉十景之一。清譚鐘岳《峨眉十景》詩之《蘿峰晴云》贊其“幽境正好學無余,太史虎臣曾結(jié)廬;佛經(jīng)來迎蹤已渺,長空萬里日光舒”。清趙熙也有(《伏虎寺》)詩云:“石門苔印虎行蹤,太史西來住此峰;澗草巖花橋外路,依稀靈隱聽清淙。”
蔣超,字虎臣,江蘇金壇人,自號華陽山人,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入翰林。他為人清正,體弱多病,喜游歷,到峨眉山后,立志編一部內(nèi)容全面的山志。在伏虎寺可聞住持幫助下,他查閱了前人記述的所有史料,然后上山訪僧人,查寺譜,探巖隙,收集了大量資料,精選校考后寫成《峨眉山志》刊行問世,共二十二卷,十二萬多字。《峨眉山志》問世后,流布海內(nèi)外。蔣超為此漚心瀝血,不久逝世,葬于蘿峰嶺,終年49歲。百姓忘不了他,于是,編織出種種動人的故事傳頌。相傳蔣超是峨眉山老僧轉(zhuǎn)世,出生時,祖母夢僧入戶,故蔣超信佛篤誠。年輕時,曾有僧人告訴他:“你的老師在峨眉山等你。”后來他住蘿峰庵,見壁上畫像正是傳話僧人。一問,乃庵內(nèi)已故住持,已圓寂23年。圓寂時,恰是此僧傳話之日。
蘿峰庵曾幾度頹敗,今已修葺一新。幾百年間,無數(shù)詩人慕名至此,題詩作詞。明王士禎曾作詩贊:“西風三十載,久病一遷官;晚憶峨眉好,真忘蜀道難。法云晴浩蕩,春雪氣高寒;萬里堪埋骨,矢成白玉棺。”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食在成都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黃山·黃山與黃山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