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長樂宮
——揭秘韓信之死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淮陰侯韓信被詐誘至長樂宮鐘室內,以謀反的罪名被斬殺,一代名將之星就此隕落。作為西漢開國第一功臣,韓信之死引得無數后人為其鳴不平。韓信何罪之有?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慨嘆,又能把一切原委說盡嗎?
功高蓋主難避禍
韓信(字正史無考,一說字重言),秦末淮陰(今江蘇淮安)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四處寄食于人,曾受過“胯下之辱”,然而抱負遠大,能力超群。韓信起初跟隨反秦起義軍首領項梁和西楚霸王項羽,然而始終未得到重用,只做了些小官。后來他轉投劉邦帳下,在劉邦謀士蕭何的極力推薦下,被提拔為大將軍。
此后,韓信為劉邦規劃了奪取天下的方略,接著率領軍隊東征西討,開始了為劉邦平定天下的征程。他首先利用項羽討伐齊王的機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突襲奪取了關中地區,挑起了“楚漢之爭”;接著率軍收服了魏王豹和河南王申陽,使得韓王鄭昌和殷王司馬卬望風而降。后來,劉邦為項羽所敗,韓信趕來收整殘兵,在滎陽擊潰了項羽的追兵,重振漢軍的威風。此后,韓信受命討代并剿滅了叛變的魏王豹,又以少勝多攻下代國和趙國,接著不費一兵一卒地逼降了燕王臧荼,繼而揮戈東擊掃平了強大的齊國。漢高祖五年(前202),韓信統馭漢軍將項羽的10萬楚軍包圍在垓下。韓信命令將士反復吟唱楚歌,借此勾起楚軍思鄉之情。楚軍將士的心理防線被徹底擊潰,一敗涂地,項羽只帶了少數隨從突圍出去,最終自刎烏江。至此,韓信終于為劉邦平定了天下。
縱觀“楚漢之爭”,韓信是真正的決定性人物。漢軍打下的勝仗大多是韓信指揮的,而劉邦率軍則屢戰屢敗,關鍵時刻還要靠韓信扭轉乾坤。西楚霸王項羽深懼韓信的才能,多次以封王的待遇拉攏韓信。但韓信因感戴劉邦的知遇之恩,始終不從。劉邦不僅相繼加封他為齊王、楚王,還對屬下坦誠地說:“率領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
然而,自古人臣最忌諱“功高蓋主”。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生性多疑,為人陰狠,君臨天下后對自己身邊的能臣良將更是心存忌憚,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建有“不賞之功”的韓信一直都是劉邦的心頭大患。早在楚漢交兵的時候,劉邦就曾兩次收回韓信的兵權。韓信身邊的人曾多次提醒他要小心,甚至勸他造反起事。然而韓信天真地認為自己功高蓋世,又沒有過錯,因而并沒有防范。
同為“漢初三杰”,張良懂得避世保身,蕭何選擇自毀名譽,而韓信獨自執著,最終自然難逃噩運。
居功自矜取滅亡
如果說“功高蓋主”是韓信無法逃脫死亡命運的大前提,那么“居功自矜”則是他被殺的直接原因。
韓信出身寒微卻志向不凡,自視很高。在四處乞討度日的時候,韓信的母親去世了。窮得都沒錢辦喪事的韓信,卻找了一塊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墳地周圍可安頓一萬戶人家。后來,他先后投靠項羽和劉邦的軍隊,都因為嫌官職太小、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等原因,決定甩手而去。當年逃離漢營后,若不是慧眼識才的蕭何連夜將他追回,孤傲的韓信恐怕會一生無名。
其后,韓信被劉邦委以重任,執掌兵權,終于有了施展才能的舞臺。然而,在功蓋當世的盛名下,韓信卻越發驕縱,自負功高,甚至擁兵與劉邦討價還價。漢王四年(前203),劉邦被項羽的軍隊圍困在滎陽,派人征調在齊國的韓信派兵救援。誰知韓信竟擁兵自重,要求劉邦封他為假(代理之意)齊王。這種行為讓劉邦極為憤怒,氣得破口大罵。在一旁的張良和陳平連忙附耳說道:“現在戰況不利,不如答應韓信,免得發生變亂。”劉邦這才把火壓下來,對韓信的使者大笑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的齊王,何來代理一說!”然后爽快地封韓信為齊王,但心里卻對韓信越來越厭惡。
一年后,劉邦命令齊王韓信協助自己圍攻項羽,韓信的兵馬卻遲遲不到。劉邦無奈,只得劃了大片的土地給韓信做封地,并將作戰的指揮權交給韓信,韓信這才領兵參戰。
韓信的放肆已讓劉邦忍無可忍。于是,在剛剛消滅了最大的敵人項羽后,劉邦馬上派人奪了韓信的帥印,不久又撤掉了他的齊王封號,改封為楚王,將其調離根據地。漢高祖六年(前201),劉邦以謀反罪將韓信逮捕,押至洛陽,最后雖然赦免了他,卻削去了韓信楚王的封號,降為淮陰侯,令其留居長安。
降職之后的韓信心中非常苦悶,時常怨憤自己居然和以前的屬下周勃、灌嬰同列侯爵。一次,韓信去拜訪以前的屬下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韓信出門后,無奈地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人同列!”
自恃功高,卻又處境不公,心理的極度不平衡讓韓信犯下了致命的錯誤。韓信曾與部將陳豨交好。后來陳豨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臨別之際,韓信心中涌起無限的悲涼和不甘,他握著陳豨的手說:“我跟你說句心里話,你所管轄的地方聚集了天下的精兵。如果有人屢次誣告你謀反,陛下一定會興師討伐你。到那時,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可圖。”陳豨知道韓信的能力,便說:“一切全聽將軍的!”
漢高祖十年(前197)九月,陳豨果真謀反,自立為趙王,劫掠趙、代屬地。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陳豨。就在此時,有人告變,說韓信與叛軍陳豨合謀造反。呂后采納了丞相蕭何的計策,詐稱劉邦已誅陳豨,令韓信入宮祝賀。韓信一入宮,就被抓了起來,并被斬殺于長樂宮鐘室。隨后,其三族都被誅殺。
生死一知己 存亡兩婦人
韓信傳奇般的悲喜人生被后人概括為“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生死一知己,指的是韓信的成與敗皆由知己蕭何締造。韓信默默無聞時,正是蕭何慧眼識英雄,冒著生命危險上演一幕“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典故事,力薦韓信成為大將軍。同樣也是深知韓信弱點的蕭何,在呂后面前獻計誅殺了韓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存亡兩婦人,指的是韓信的生與死與兩位婦人息息相關。韓信早年饑餓無食的時候,一位洗衣服的老婦人供給了他救命的食物。韓信成名后,回報千金感謝這位婦人,這就是成語典故“一飯千金”的由來。而另一位婦人則是呂后,是她設計讓一代名將韓信身死族滅。
呂后殺一儆百
后人更愿意將韓信的死歸罪于劉邦的無情,畢竟韓信為漢室立下了巨大的功勛。然而這是個誤解,真正想置韓信于死地的并非劉邦,而是躲在幕后的呂后。事實上,劉邦雖然奪了韓信的兵權,降了他的職,但并沒有決意要殺他,多少還念及舊日的情義。韓信降職后,劉邦還經常找他閑談解悶。一次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最多十萬。”劉邦又問:“那你能帶多少呢?”韓信笑笑說:“多多益善。”劉邦也笑了,問道:“那你為什么反而被我收服了呢?”韓信回答:“您不善帶兵,卻善于統將,這就是我被您收服的原因。”
韓信被殺時,劉邦在外平叛,回宮后得知韓信已死,“且喜且憐之”。喜在少了一個潛在的勁敵;可又憐什么呢?多半是念及韓信昔日的功勛,心有愧疚。
其實,真正決意要殺韓信的人是呂后,是她叫來蕭何商議除掉韓信的計策,并下令斬殺了韓信。呂后動手誅殺功臣的事例還有很多。同韓信一樣,彭越也是漢朝開國功臣之一,被封為梁王。陳豨謀反后,劉邦命彭越助剿,但彭越稱病不往。后來劉邦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但念及彭越功高,只將他貶為平民,發配蜀地。彭越在發配的路上遇到呂后,向她申訴自己的冤屈。呂后當面許諾為其講情,并把彭越帶回了洛陽。一到洛陽,她就向漢高祖建議殺掉彭越,以除后患。結果,倒霉的彭越也身死族滅。
據《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呂后為什么要誅殺開國的功臣呢?首先是殺一儆百,震懾群臣,殺掉韓信、彭越這樣的大人物,讓臣子們敬畏皇后的權力;其次,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為日后專政埋下了伏筆。
上一篇:喋血后宮——明成祖怒殺三千宮女
下一篇:夜深燈火上樊樓——繁華的宋代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