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4歲喪父,家貧。天圣進士。入朝為館閣校勘。慶歷三年(1043年),任知諫院,因上書要求起用范仲淹,被貶外放11年。嘉祐年間,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后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嘉祐五年(1060年)任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神宗時出知亳州(今安徽亳縣)、青州(今山東益都),反對王安石青苗法。熙寧四年(1071年)退職。次年病卒。與宋祁合修 《新唐書》,自撰 《新五代史》。有 《歐陽文忠公集》。
主要書齋號有: 非非堂。
非非堂“非非” 語出 《荀子·修身》: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意謂以是為是,以非為非,這叫做聰明; 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這便是愚蠢。歐陽修以此名齋,借以自勵自勉。
他為人正直,是非分明。景祐三年(1036年),天章閣待制范仲淹上書批評時政,矛頭直指宰相呂夷簡,因此被貶。歐陽修不畏權勢,仗義執言,書寫 《與高司諫書》,對高若訥身為諫官,不分是非,反而妄隨人言,惡語詆誚范仲淹的行為予以嚴厲斥責,辭鋒銳利,指責高氏 “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為此他得罪權臣,被貶夷陵。以后范仲淹復出,推行 “慶歷新政”,保守派以 “朋黨”非議。歐陽修時任龍圖閣學士,又以 “是是” 為之,挺身而出,撰《朋黨論》,闡明了自己對所謂朋黨的看法: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因此,“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顯示了 “非非堂” 主人的襟懷。
歐陽修像
上一篇:齋號趣談·梁實秋
下一篇:齋號趣談·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