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董其昌
《董其昌》:董其昌 明嘉靖三十四年—崇禎九年(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謚文敏。天才俊逸,善談名理,少好書、畫。臨摹真跡,至忘寢食。行楷之妙,跨絕一代。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邢侗、順天米萬鐘、晉江張瑞圖,時人謂邢張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畫山水少學黃公望,中復去而宗董源、巨然,復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氣韻秀潤,瀟灑生動,尤與米、高為近。清代康熙、乾隆俱喜其書、畫,因之全國靡然從風。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等。
《董其昌》:主要閑章:纂修兩朝實錄 宗伯學士 畫禪
纂修兩朝實錄
董其昌于天啟二年被擢為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官階為正三品,參與修撰《神宗實錄》、《光宗實錄》,不久奉命回江南采輯史料。書成后被任命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后改任協理詹事府事,回京上任。其實,他不止參與纂修兩朝實錄,崇禎四年(1631),董其昌復任禮部尚書掌北京詹事府事,負責坊、局政事,以輔導太子,居住苑西,參與修撰《熹宗實錄》,可以說是三朝實錄的纂修者了。實錄是對一位皇帝一生事跡、功世的總體記錄與評價。董其昌能參與三朝實錄的修撰,其在統治者心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宗伯學士
天啟五年,董其昌升任南京禮部尚書,禮部尚書為正二品官,古稱大宗伯,所以人們又稱其為“董宗伯”。
畫禪
董其昌年青時曾讀《曹洞語錄》,批閱《永明宗鏡錄》100卷。后又與李贄為友,更好談佛說禪,著《禪悅大旨》,對禪宗深有研究。并把禪家“北宗”的“漸修”與“南宗”的“頓悟”參入到對山水畫派的區分中。他說:“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伯骕,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又“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董其昌認為“南宗”是文人畫講士氣,有天趣,是“頓悟”的表現,靠的是天賦,而非徒有功力者所能及。“北宗”是“慚修”,只重苦練,無天趣可言。很明顯,董傾向于以寫代繪的南宗山水,而反對只重描摹的北宗山水,并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加強自身修養與開闊眼界。他的這種以南北宗來區分山水畫的文人與非文人兩種創作思想及審美取向的觀念,對他之后的中國書畫創作和理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董其昌像
纂修兩朝實錄
宗伯學士
畫禪
上一篇:信札趣談·蕭乾
下一篇:扇面趣談·董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