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紀昀
紀昀(1724~1805),字曉嵐,又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省)人。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清乾隆時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謚文達。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這部浩大的巨著做出了杰出貢獻。能詩及駢文,有《紀文達公遺集》《閱微草堂筆記》等著作。
以奪硯為笑樂
紀曉嵐對文房中的筆、墨、紙、硯頗為考究,尤其喜愛硯臺,因他嗜硯成癖,廣為收藏,言其室為“九十九硯齋”。與紀曉嵐同時代的學者劉墉“劉羅鍋”對硯也很好愛。紀與劉時有往來,不但詩文唱和,而且相互贈硯。紀曉嵐在一硯銘中風趣地寫道:“城內多少貴人居,歌舞繁華錦不如。誰見空齋評硯史,白頭相對兩尚書。”紀、劉二公都好蓄硯,互相贈送交換,甚至互相攘奪。壬子年(1792年)二月,劉墉記述:“曉嵐愛余蔽文硯,因贈之,而我以銘曰:‘石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最相當’。”甲子年(1804年)五月,紀曉嵐在一方硯上作銘:“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笑樂,殆亦后來之佳話歟!”真是情意綿綿,溢于銘詞。
紀曉嵐晚年將他的藏硯集拓成集,取名《閱微草堂硯譜》。作為皇帝的股肱之臣,紀曉嵐不忘皇恩,特將乾隆和嘉慶兩位皇帝的3方賜硯刊列于硯譜之首。這些硯臺均由皇宮造辦處“硯作”制造,工藝十分精美,并有皇帝御銘。紀曉嵐珍重異常,勒銘囑“子子孫孫世寶用之”。然歷經種種劫難,如今這些御賜珍寶恐怕早已不知去向。
紀昀像
朱砂盞失之交臂
這是紀曉嵐在收藏文房用具中經歷過的一件令他遺憾的事。有一天,一位姓顧的賣花老嫗拿著一件舊瓷器叫賣。那瓷器似筆洗而略淺,四周內外及底皆有釉色,像是哥窯所產名瓷,但無哥窯瓷器所具有的冰紋特征。器中平如硯,獨露瓷骨,邊線界畫甚明,不差毫發。紀曉嵐看過,不知是什么器物,也覺得沒什么用處,就沒有買下。后來他讀《廣異志》一書,見書中寫嵇明見石室道士案頭朱筆及杯語,又讀《乾子》,見書上寫何元讓曾見天狐有朱盞筆硯語,又見《逸史》一書載葉法善持朱缽畫符語,才猛然明白:唐代以前沒有朱硯,點勘校對文籍,則研朱砂于缽。杯盞略小而口侈,以便掭筆。缽稍大而口斂,以便多注濃沈。顧嫗所賣的東西就是朱砂盞啊!他明白之后趕緊叫人找到顧嫗,問她那件瓷器現在何處。顧嫗回答說,那件東西本是她花30錢在市上買得,賣者說是從井中撈得。她買回家被老公斥責,說她買回一件無用的東西,實在沒道理,所以她又趕緊轉賣,結果以20錢賣于雜物攤。今已快一年了,誰知那東西流落到何處了。紀曉嵐聽后深為惋惜,感嘆道:“這世界上大多以高價買贗品,而真正的古玩往往被拋棄,連我這樣的人也會如此失之交臂,那么可想而知,真正的寶物無人識得的,肯定是數不勝數的。”
仿宋天成風字硯
紀昀論硯銘記
上一篇:信札趣談·紀昀
下一篇:楹聯趣談·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