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馬王堆·漢墓驚世
長沙一帶所發現的春秋戰國到漢代的墓葬,大多保存較完好。如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二百八十多件,發現了用于戰車的長兵器,有長達3.1米的木柄銅戟等,還有一批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陶禮器。咸家湖畔的西漢封國王陵,出土三方玉印和瑪瑙印以及雙面透雕玉佩等文物,均十分精美。其墓室結構也為研究西漢帝王葬制提供了實證。1972至1974年相繼發掘的馬王堆漢墓更為世人驚嘆。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東郊4公里處。原為一座封土高10余米,直徑30米左右的馬鞍形土堆。東邊的稱一號墓,西邊的稱二號墓,一號墓下面還覆蓋著一個墓葬,稱三號墓。在未發掘以前,關于馬王堆的來歷有著種種的傳說和猜測。清《長沙縣志》、《善化縣志》等認為是五代時楚王馬殷及其家屬的墓葬或“疑冢”。
在民間,也傳馬殷與馬王堆有瓜葛。傳說馬王堆本是張果老奉玉帝之命,幫助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時畚箕里掉下的兩團泥巴。有一天,馬殷(時人稱馬王)騎著千里駒到郊外狩獵。途中馬腿折斷,經過那兩個土堆時,被人抬著的傷馬忽地滾將下來,在土堆邊一小湖里飲水后,斷腿頓時復原。于是人們將這小湖喚作“放馬湖”,千里駒斷腿處喚作“馬跛嶺”,后因馬王忌諱“跛”字而改稱“馬坡嶺”。不久,馬王又來此處狩獵。回城時見一灰兔閃于路旁,乃窮追不舍。至一破廟前,野兔不見,卻出來一位長須灰眉老人,告訴他:“此乃福壽之地,帝王臥榻之所,死后若葬于此,子孫洪福無量。”說罷飄揚而逝。馬王如夢方醒,拜稱此廟為“大王廟”。回府后,即命人在土堆上為自己修筑陵寢。據說,他臨死前還曾在陵寢前監工。馬王死后,其兒將他安葬于陵寢之中。此后,人們便把這一帶統稱為“馬王堆”了。然而,《太平寰宇記》等則認為是西漢劉發之母唐姬、程姬的“二姬墓”、“雙女冢”。另外,也有說這土堆因其形似馬鞍故原名“馬鞍堆”,后演變而為“馬王堆”。
三座墓相繼挖掘以后,真像大白。根據二號墓出土的“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蒼”的三顆印章,及一、三號墓許多緘封隨葬物上“軑侯家臣”封泥,再證以《史記》、《漢書》,可確認二號墓中埋葬的是漢代長沙諸侯國丞相利蒼。史載利蒼以軍功任相,被封為第一代軑侯,食邑七百戶。呂后執政第二年(公元前186年),曾給當時一百三十七位列侯排定座次。軑侯為第一百二十位。該年利蒼卒。一號墓中保存至今震驚世界的女尸,為利蒼之妻辛追,葬于公元前166年左右。三號墓為利蒼之子,埋葬時間比一號墓略早。在民間,關于軑侯和他妻兒的身世另有說法。
相傳不知是劉邦的哪代皇孫,繼位后一切如意,唯一憂慮的是三宮六院無一能給他留下龍種。后宰相建議他和皇后商量后,暗找民女進宮。皇后怕將來當不了皇太后,又怕自己失去體面,故與皇上“約法三章”:一、暗地選來民女,落在正宮,不準讓任何人知道;二、有了太子要公開宣布為正宮所生;三、太子斷了奶,即將民女打入冷宮。結果,長沙一個名叫彩娥的民女被選中,不久即得子。此后一切依“約法三章”進行。彩娥倍受冷落,一次氣憤至極狠擰太子肚臍,留下深深印痕。皇后為絕后患,在三尺白綾上寫了賜彩娥死的懿旨,交一老太監執行。老太監出于同情,將懿旨交給彩娥,并將她扮成小太監送出城外。彩娥四處漂泊,一年到了甘肅平涼縣,實在走投無路,便跳崖自盡。不想被掛于山腰的樹上,后又被做豆腐的單身漢曹二亮救起。二人相濡以沫,結為夫妻。不久,新皇上登基,彩娥訴說身世,讓曹二亮替她進京認子。憑那三尺白綾和肚子上的指甲印,新皇帝悉知原委,決計請母親進宮當太后。彩娥怕兒子有失皇家面子,乃請與曹二亮居于長沙老家。皇帝于是封曹二亮作軑侯,食邑長沙,自己每年借口巡視民情,帶著宮里稀罕物前來長沙探母。那年他帶來外國進貢的甜瓜,所以女尸肚里留有甜瓜子。因他不準曹二亮與他娘合葬,故二人分葬于一、二號墓。
馬王堆三座漢墓是三座珍貴的地下寶庫,它的建構和三千余件陪葬品,為研究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經濟和文化藝術提供了極好的實物資料。這三座漢墓規模相當宏大。一號墓坑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深16米。二、三號墓規模稍小。三座墓葬的土方估計在6萬立方米以上。其棺槨規模之大,也使人難以想象。以一號墓為例:槨有外、中、內三層,棺也有外、中、內三棺。六層棺槨套迭,再加上木棺四周及上部填塞木炭,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真塞封固,厚60到130厘米。正因為如此,外界空氣和濕氣被隔絕,故女尸保存完好。其外槨由七十塊木板組成。現存板材50個立方米,大概需原木200立方米以上。最大的一塊槨板長4.88米,寬1.52米,厚0.26米,重3000多斤,原木直徑當在2米以上!內棺為彩繪漆棺,棺上所繪風云變幻的宇宙太空和一百多個活靈活現的神怪,令人贊嘆不已。覆蓋在內棺上的帛畫繪有天上、人間和地下三界景色,色彩艷麗,線條準確,堪為珍品。三號墓中亦出土四幅帛畫。出土文物有漆器、竹笥、絲織品、木俑、陶器、帛書、竹簡、農畜產品,以及中草藥等。那五百多件漆器光澤如新,三號墓出土的錐畫狩獵紋漆奩,花紋細如發絲,必須就著陽光才能看清。眾多絲織品巧奪天工,有一件素紗蟬衣,長1.28米,且有長袖,然而重量僅49克,不足一市兩!三號墓出土的十二萬字近三十種帛書,包含著天文、哲學、歷史、地理、醫學等方面內容,其中多種為早已失傳的佚書,成為我國古籍發現史上的一件大事。出土文物中還有一頂據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烏紗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義。馬王堆漢墓中最重要的發現,無疑還是一號墓中保存異常完好的女尸:在地下埋葬了兩千多年,仍毛發俱全,皮膚尚有彈性,解剖時發現連腸胃中殘存的一百三十八粒甜瓜子也一如原貌。由此可推測,這位軑侯夫人可能是因某種急病和慢性病急性發作,在吃過甜瓜后不久暴死的。這具西漢女尸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其解剖過程曾拍成科教片《西漢古尸研究》,成為醫學史上的珍貴資料。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烏紗帽
現一、二號墓的墓坑已填塞,恢復了封土原貌,三號墓墓坑作了保護性整修加固,并新建大跨度頂棚,供參觀游覽。另在湖南省博物館內建有馬王堆漢墓專用陳列室。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圓明園·氣象萬千皆勝境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歸元寺·漢陽古剎歸元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