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李世珍
李世珍(1812~1884),字筱樓,直隸天津人。近代新文化運動先驅者李叔同的父親。其上輩兄弟二人,主要經營鹽業及銀錢業,父名銳,叔父名錕。世珍早年曾教家館。道光間舉人,同治間進士,授知縣,官至吏部主事,以團防得四品銜花翎。生平精研王陽明之學,旁及禪宗。有三子: 嫡出長子文錦,早逝; 庶出次子文熙,字桐岡; 李叔同行三,系側室王氏所生。
事能知足心常愜
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是李世珍所撰聯句,深為李叔同所珍愛。1932年李叔同手書此聯,贈予弟子劉質平,且作邊跋曰: “先進士公六十八歲生余,今夏六月五日為公百二十齡誕辰。公邃于性理之學,身體力行,是聯句,其遺作也。”
李世珍一生以善為本,一向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他一生中最為得意之舉是光緒五年 (1879年) 建起的備濟社。《天津縣新志》 說,李世珍“糾合同志建備濟社,集巨資備荒,而每歲施放錢米、棉衣、醫藥、棺木及恤嫠”。所謂備濟社,就是以救荒濟貧為目的的慈善團體。筆者購得同治三年(1864年)刊《欽定康濟錄》一書,其卷一記云:“谷不積,不足以救荒?!笨梢娭袊糯缬蟹e極的救荒舉措。李世珍籌建備濟社,一方面是為慈悲心理所驅動,同時也得之于鄉前輩李春城設立寄生所的啟迪。李春城是咸豐、同治間的一位慈善家。此人因練兵有功,深得僧格林沁的賞識,故授刑部四川司外郎。不久,他便告歸居鄉,在天津建起了寄生所,每年冬天,收容無依無靠的貧民百姓多達六七百人,施舍衣食棺木,多行善事。李世珍仰慕李春城的人品,60多歲時,回歸津門故里,在今天津河北區糧店后街孫家胡同西口路南創立備濟社,仿照李春城寄生社的規制,盡心恤貧孤寡,“哺之以粥,疾病施醫藥,死亡則棺斂而瘞之”。此外,還用備濟社的一部分資金開辦義學,種牛痘。天津人稱他為“糧店后街李善人”。
李世珍的一生除了讀書、做官、行善之外,還致力于陶朱之業,是個典型的儒商。他任吏部主事時,即買下大量鹽田引地,數年后辭官經商,先后開辦了桐達錢鋪等,故有“桐達李家”之稱。由于李世珍經營有道,理財有方,其晚年,是李家財勢最盛之時。李世珍原住天津糧店后街東側的一所三合院,60歲以后方有財力購置糧店后街晉都會館斜對面的那處掛有“進士第”,過道懸有“文元”匾的大宅院。他從事慈善事業的費用,也是他經商所得。
世珍晚年耽于禪悅,譽滿津門。光緒十年 (1884年) 夏,72歲的李世珍身患痢疾,自知不起,臨終前囑家人請僧人朗誦 《金剛經》,毫無痛苦,靜聆其音,安詳而逝。停靈期間,每日延僧,誦經不絕; 并由李鴻章“點主”,馬三元 (清朝武官) “報門”。那年,李叔同年僅5 歲,李世珍去世后,李氏家道漸至衰敗。
這副對聯正是李世珍為人處世的準則,也是對他一生的概括。李叔同在1894年作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詩句,與此聯之內涵可謂一脈相承。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見我非僧”,這一充滿禪意的聯句,亦為李世珍所撰,也經李叔同手書,贈予劉質平。
事能知足心常愜 人到無求品自高
李世珍撰 李叔同書
上一篇:翰墨趣談·李世民
下一篇:信札趣談·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