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大庾嶺·一關(guān)隔斷南北天
大梅關(guān)在江西大余(大庾)縣與廣東南雄縣交界處的大庾嶺(即梅嶺)之上,正是“一步跨兩省”的險要去處,因居于五嶺的最東端,故又名“東嶠”,或稱“臺嶺”。大庾嶺異常高峻,阻擋了北方冷風南侵和南海熱風的北上,所以“一關(guān)隔斷南北天”,古人稱之為“南枝既落,北枝始開”。
南北通道梅嶺路
秦始皇南征北越時,興兵五路,大庾嶺上的天然孔道即是一路,隘口非常險要,易守難攻。漢初劉邦派梅鋗將軍在此駐扎,構(gòu)筑城垣,梅嶺即由此得名(一說因此處梅花多而得名)。漢武帝南征,手下神將庾勝兄弟在此駐守,庾勝駐軍嶺上,故稱大庾嶺,其弟駐其東40里處,故名小庾嶺。唐代張九齡倡建驛道,寬五尺,成為南北交通要道,在中國歷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又稱“梅嶺路”。開元四年(716)張九齡上書玄宗,要求改造古道,以利與“海外諸國”之通商。他親自主持此事,并親自勘察,“緣磴道,披灌叢,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險之故。”他征召當?shù)孛窆ぁ胺蚝善掭d”,吃苦耐勞,很快將驛道修好。張九齡有《開大庾嶺路記》記述此事。此后,南北交通大為便利,“商賈如云,貨物如雨,萬足踐踏,冬無寒土”。廣州成為外貿(mào)港口,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紛至沓來,據(jù)載唐末時外商已達十余萬人。人們對張九齡開發(fā)大庾嶺的功績甚為崇敬,嶺上建有“文獻祠”,供奉張九齡靈位,祠中有對聯(lián)曰:“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將軍姓氏;從此可通粵海,愿無忘宰相風流。”
湯顯祖病臥梅花庵
北宋開始在大庾嶺正式建關(guān),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蔡抗在廣東任轉(zhuǎn)運使,正好其弟蔡挺任江西提刑。二人商定修復五代后已荒廢的梅嶺路并在嶺上設(shè)關(guān),以作軍事、稅收關(guān)口,這即是今之“大梅關(guān)”。大梅關(guān)在大庾嶺最高處,正在兩石壁間的隘口之上,建有關(guān)樓。關(guān)門北面題“南粵雄關(guān)”四字,南面題“嶺南第一關(guān)”五字。此處梅花甚多,蘇軾有詩曰:“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煮紅梅。”
湯顯祖被貶到廣東南疆徐聞時,途經(jīng)梅嶺,曾在嶺角石壁上題了一首悲涼凄清的《秋發(fā)庾嶺》。他還將梅嶺勝景寫入他的不朽名作《牡丹亭》中。劇中男主角柳夢梅由廣東曲江經(jīng)梅嶺進京趕考,驟感風寒,得病羈留于梅花庵中,正是在這里得遇杜麗娘芳魂,開始了一段愛情的離奇經(jīng)歷,并演發(fā)為震撼人心的浪漫悲劇。
過了大庾嶺,就到了廣東省南國風光,氣候風物皆大變,恍如另一天地。蘇軾有《過大庾嶺》詩,寫此感受:“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凈。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頂,結(jié)發(fā)受長生。”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普救寺·《西廂記》與普救寺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魯肅墓·一大老實人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