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今廣州)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早年重視經世致用之學,后在龔自珍、魏源以來“今文派” 經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新學” 影響下,不斷講學、著書,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曾任工部主事。先后7次上書,請求變法圖強,其中以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后的 “公車上書” 最為有名。他與梁啟超等人一起創辦《萬國公報》,建立強學會,發行《強學報》,為維新變法制造輿論。1898年與梁啟超等人發動戊戌變法,失敗后逃亡國外。其后思想日趨保守,反對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南海先生詩集》等。
康有為傳世有扇面
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認為康有為的書法作品雖然傳世甚多,但沒有扇面傳世。據說有人問過康有為不寫扇面的原因,他說寫了的扇子有人拿著去廁所,因怕熏臭,為此不給人寫扇子。很多書中都記有這種傳說,近年來也極少見拍賣會上有康有為的扇面上拍。
筆者認為,對于這種說法,不可信實。名人為了推脫不必要的應酬,總要找一些理由來搪塞。即使他給朋友寫了扇面,也會說他從來不寫或輕易不寫扇面,只為這位朋友破例。而事實上他已經多次“破例”了。康有為怕自己寫的扇子被熏臭,難道別的名人不怕?或許還有一種情況:有人存有康有為扇面,為渲染自己的藏品如何珍稀,便宣傳說康有為從不給人寫扇面,只寫了他收藏的這一件。實際情況是,現存的康有為的書法團扇和折扇,還是有一定數量的。至少,國內一家博物館就藏有一把康有為書法團扇,當代著名收藏家、臺灣“善哉扇齋”的主人黃天才也藏有一把康有為書、吳待秋畫的折扇。
康有為像
為煎扒青魚頭尾題扇
1923年,康有為游開封。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在又一新飯莊設宴款待他。長垣籍名廚師黃潤生等精心烹制了幾道開封特色名菜。康有為品嘗后連連稱好,其中最讓他欣賞的是“煎扒青魚頭尾”。他食后,先書條幅“味烹侯鯖”四個大字贊之;意猶未盡,又在一把折扇上寫下“海內存知己”贈給黃潤生,題款為“小弟康有為”,足見其心情之好。
煎扒青魚頭尾確屬河南名菜,它以1公斤重左右的野生青魚為主料,整留頭尾,魚肉成塊,煎至金黃后鋪到鍋箅上,以武火見開,小火扒至入味。這一煎一扒,使魚肉鮮嫩,湯汁醇厚,口感極佳。康有為品嘗后題扇贊揚,不能不說他很有鑒賞力,是個美食家。
崇碑抑帖 尊魏卑唐
在康有為的書法作品上,常有一印,曰“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這印文除了表白他游歷之廣外,還露出了他的狂傲與自得。他是“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的領袖,進入民國后又成為出名的保皇派。追隨他的人很多,喜歡他的書法的人自然也不少。徐悲鴻學他的字學得很成功。沙孟海等書法名家也深受他書風的影響。蕭嫻更是一位有名的當代“康派”女書法家。
康有為書法受人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有理論。他對書法藝術變法的要求與他對社會政治變法的要求同樣強烈。他的《廣藝舟雙楫》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理論專著,影響了整整一代書風。他的書法理論概括來說便是“崇碑抑帖,尊魏卑唐”,核心是革新求變。他是自己理論的成功實踐者,晚年的字寫得更好。從他的書法扇面可以看出,他發揮了《石門銘》豪放大度的長處,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任筆揮灑,寫出了縱橫奇宕的氣勢,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
《書法》扇面 康有為
上一篇:信札趣談·巴金
下一篇:閑章趣談·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