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張善孖
張善孖(1882~1940),原名正蘭,又名澤,字善孖,又作善子、善之,號虎癡。四川內江人。現代著名畫家。張善孖是現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二哥。青年時代投身反清活動。1901年赴日本,先后學習經濟及繪畫專業。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回國,在四川先后參加保路運動和討袁斗爭。歷任樂至、南部、閬中知事。1922年起任總統府咨議、財政部僉事、國務院咨議等職。孫中山逝世后,離開政界,潛心繪畫,成績卓著。先后在南洋群島、新加坡和國內舉辦畫展。抗戰爆發,創作《怒吼中國》和《精忠報國》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國,舉辦畫展百余次,并舉行義賣、募捐,支持抗戰。1940年張善孖聽說中國航委會顧問陳納德將軍在美國組建空軍自愿隊援華抗日,便把自己創作的一幅構思奇特、寓意深刻的《飛虎圖》贈送給陳納德,成為抗戰時期美國援華 “飛虎隊” 的象征。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接見他,并求他作畫。張善孖最擅畫虎,亦繪山水、人物、花卉。
張善孖養虎
養虎畫虎 成虎在胸
名揚海內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生前什么都畫,就是不畫虎,因為他認為他的二哥張善孖畫虎已達到了畫虎藝術的高峰。張善孖精于畫虎,勤于畫虎,傳世扇面也以虎為最多。
畫虎不易,張善孖是從刻苦中磨煉出來的。1922年,他初學畫虎,送去標價出售,被人寫打油詩諷刺,說他畫的是一只“大貍貓”。從此,他下定決心苦學苦練,向高明的畫師求教。名師指點他要擅于觀察老虎的形態。可是在動物園老虎籠中見到的老虎,表現不出虎的生動特性來。為提高自己的畫藝,他決定自己養虎。但苦苦尋覓,出高價也難以得到。
1935年,張善孖從南洋回國途經貴州,遇到駐貴州的軍隊將領郝夢齡師長的部下在黔南深山中捕到一只乳虎。郝夢齡慕名相贈。張善孖喜出望外,將乳虎放在寓所豢養,讓其自由自在,或臥,或爬,或跳躍奔跑,表現出虎的生動特性。張善孖終日以虎為伴,細心觀察捕捉其神態。晚上,虎就守在他的床前,半夜餓了就把頭伸進蚊帳里吻醒他,他起來為虎子調10多個雞蛋解餓,然后各自睡去。在他精心喂養下,乳虎長成一只虎氣十足的大虎。他為虎取名“虎子”,出于漢代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自己也自稱“虎癡”,世人尊稱他“虎公 ”。
通過朝朝暮暮對虎子的悉心觀察,張善孖深得畫虎奧妙,已達到“成虎在胸”的程度。他提筆畫虎,可隨意從虎頭、虎尾、虎肩、虎爪任何部位開始,無不惟妙惟肖。他扇面上的虎,形態各異,多姿多彩。有些因其地其時不同,而賦予不同的象征意義。
“飛虎隊” 隊徽 張善孖
虎扇 張善孖
上一篇:收藏趣談·張叔誠
下一篇:翰墨趣談·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