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王導
《王導》:王導(276—339),東晉大臣,書法家。字茂弘,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為王羲之伯父。少有風采,識量清遠。大興元年,晉元帝司馬睿即位,王導任丞相,號仲父,官至太傅。歷元、明、成三帝,領導南遷士族,聯合江南士族,穩定了東晉在南方的統治。
王導善書法,工行、草書,妙絕一時,晉元帝、明帝非常贊賞。其書師法鐘繇,得其神,力學不倦。《述書賦》評其書曰: “潤色前范,遺芳后車。風稜載蓄,高致有余。”
藏帖衣帶
在頗為動蕩的東晉王朝,書法藝術的流傳、繼承和發揚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涌現出了大批聲名卓著的書法大家,王導便是其中之一。王導不僅在局勢動蕩的時代洪流中站穩了腳跟,在政治上極具才干,在書法技藝的傳承和創新上,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王導的書法學習鐘繇、衛瓘,其行書和草書都頗為精妙,不僅在民間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深得晉元帝和晉明帝的贊賞與嘆服。不光王導本人善書法,他的兒子王恬、王洽,孫子王珣、王珉都好書法,而且具有一定的聲名,所以世人稱王氏 “三世善書”。
王導從小就對書法具有濃厚的興趣,他不僅刻苦臨習,還善于借鑒前輩書法家的精髓,尤其喜愛鐘繇的書法,在臨摹中將其作為首選,并時時揣摩其中的精妙之處。他經常把鐘繇的《宣示帖》帶在身上,一有時間就拿出來觀賞,不斷琢磨,并刻苦臨摹,以促進自己書法技藝的提高。他把《宣示帖》看作最珍貴的寶貝,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要寶貴。后來,時代動蕩,北方戰亂四起,老百姓紛紛逃亡,他也逃往江南,但就在這連性命也難以確保的戰爭時期,王導還是忘不了書法,他把《宣示帖》藏在衣帶里,貼身保管,一有機會就拿出來觀看,如癡如醉,達到了忘我的境地。他這種超乎常人的投入行為流傳開來,一時被人們傳為美談。
后來,王導死后,他保管的這本《尚書宣示帖》 為王羲之所得。王羲之也喜歡得不得了,像其堂伯一樣,一有機會就拿出來反復揣摩,并刻苦臨摹。通過這種忘我的學習,王羲之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為自己后來的書法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后來,王羲之的好友王修見到了這本《尚書宣示帖》,也非常喜歡,愛不釋手。王羲之見他這么喜歡,就成人之美,將書帖送給了他。王修得到此帖后,欣喜異常,也是整天拿著書帖反復臨摹琢磨。這種勤奮刻苦的學習使他的書藝長進很快,沒過多久,寫出的字就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受到時人贊賞。王修死后,他的母親深知兒子平生最喜歡《尚書宣示帖》,就把這本書帖整理好,作為兒子的陪葬物,裝入棺材,這種做法也被后人傳為奇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題為鐘繇《尚書宣示帖》的書帖并不是鐘繇的真跡,據說是王羲之所臨摹的作品。
《省示帖》 (選自 《絳帖》) 晉 王導
上一篇:信札趣談·王國維
下一篇:收藏趣談·王懿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