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戚繼光,字元敬,山東東牟(今山東蓬萊)人,是人們熟知的明代抗倭名將。他出身將門之家,生于明嘉靖七年 (1528年),卒于萬歷十五年(1587年)。據(jù)說,戚繼光祖籍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后來因任職山東,遂定居于東牟。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一位為人正直、精通經(jīng)史、文武兼優(yōu)的軍事名將。所以,戚繼光自幼在他的父親嚴格要求和精心培養(yǎng)下,誦讀詩文,習武練兵。十七歲那年,父親病逝,戚繼光承襲父職,做了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在任所,他仍刻苦讀書,博覽歷代兵家名著,決心不負青春年華,“猛于進取”①,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大事業(yè)。他在兵書的空白處寫下了“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②的豪邁詩句,表明他治理海防的雄心壯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夏天,戚繼光被擢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衛(wèi)所,以籌辦整個山東海防。這時,長期以來被人們稱為 “倭寇”的日本浪人、海盜集團,糾合日本南北戰(zhàn)爭中的潰勇敗將、失意政客、流氓化了的破產(chǎn)農民等,成批成批地侵入中國沿海地區(qū)。他們殘害人命、焚燒房屋、掠奪財物、奸淫婦女,……所現(xiàn)慘狀,書之手顫。沿海地區(qū)倭患的日益惡化,嚴重破壞了這些地區(qū)的軍事防務,使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受到極大威脅和破壞。面對這種現(xiàn)實,戚繼光懷著保國衛(wèi)民的壯志,積極投身抗倭斗爭。他以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在廣大軍民的支持配合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平定了山東倭患。后來,戚繼光又先后馳赴倭患嚴重的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同倭寇進行了更加激烈的斗爭。由于戚繼光富有文韜武略、治軍嚴整、指揮靈活、才學過人,作戰(zhàn)中屢建奇功,累官至參將、總兵、左都督等,威震中外。倭寇聞其名即喪膽,稱戚繼光為 “戚老虎”①。
在抗倭治邊過程中,戚繼光針對明軍腐敗,海防廢弛的狀況,精心整頓沿海衛(wèi)所,健全機構,修整設施,加強海關防守能力。同時,從浙江義烏地區(qū)的鄉(xiāng)團中,親自招募、培訓了一支陣容整肅、軍紀嚴明、戰(zhàn)斗力較強而又十分精悍的新軍——戚家軍。戚繼光訓練部隊的辦法: 一是進行 “衛(wèi)國保民”教育,要求將士要 “正心術”、“立志向”、“習武藝”,“以保民為職”,“安國保民”為念; ②二是以當年 “岳家軍”為榜樣,嚴格軍紀,賞罰必信,做到 “畏將法,守號令”,“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征戰(zhàn)中遇 “該賞處即使冤家,有功亦賞; 違軍令即是親侄,亦必施之以法”。③三是創(chuàng)造并采用適合當時當?shù)厍闆r的陣法。戚繼光根據(jù)南方沿海多山嶺沼澤,道路崎嶇,兵力不易展開的特點,和倭寇善設伏、善沖擊、善短兵相接的貫伎,創(chuàng)造了新的戰(zhàn)術隊形——鴛鴦陣。這種隊形以十二人為一伍,以火器弓箭為掩護,長短兵器互相配合,因敵因地不斷變化,是戚繼光對古代戰(zhàn)術發(fā)展的新貢獻。
戚繼光率兵平倭十余年,有著許多用兵絕妙的生動戰(zhàn)例。
救援桃渚 窮追逃敵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戚繼光被調至浙江。第二年七月,出任參將,分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這三府轄區(qū)倭寇猖獗,倭壘散布,是浙江防務的主要地區(qū)。戚繼光一邊督練部隊,一邊同分散的倭寇作戰(zhàn),連拔敵壘。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春夏之交,倭寇大舉侵犯臺州(治所今浙江臨海),包圍了桃渚千戶所(臺州東)。桃渚,位于海門衛(wèi)東北五十里,城高二丈余,三面枕山,一面臨海,形勢非常險要,是臺州防務的沿海前哨。四月初,戚繼光率隊起寧波(今浙江寧波市),馳赴臺州,往解桃渚之圍。當他們兵至桃渚時,桃渚城已被困月余,危在旦夕。為了防止敵人聞警逃散,避開倭寇兇鋒,戚繼光采取了設疑牽制,暗置伏兵,乘敵撤退之機,突然實施攻擊的殲敵方式。他首先選擇倭寇敗逃時的必經(jīng)之地,派隊分頭埋伏; 然后,選鳥銃手數(shù)十人潛入桃渚城,與守軍相配合,在城上張旗樹幟,以為疑兵。第二天,倭寇攻城。城上鳥銃齊發(fā),擊斃大批敵人。倭寇見攻城不得,死傷慘重,又見城上旌旗蔽日,以為戚繼光大隊已經(jīng)入城,故倉皇退卻。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掉頭一走,卻遭到早已埋伏在路口的大隊戚家軍的截殺。由于倭寇勢處敗退,惶亂無備,遭到突然打擊后,無所措手,所以死傷更為慘重。勉強逃出的部分殘倭,行至靈江北岸的章安(今浙江臨海縣東南章安鎮(zhèn)),舉火為號,企圖引南岸殘敵會合,進行頑抗。戚繼光早在該地三處設伏,分兵進擊,并親自擂鼓助戰(zhàn)。經(jīng)過半天英勇格斗,再次大敗敵寇。隨后,戚繼光緊追不舍,終于把這部分殘倭,圍困在黃蕉山 (今浙江松門北海中,又名黃礁山)殲滅。
就在戚繼光追擊逃敵之時,又有大批倭寇進攻桃渚。這樣,桃渚之圍仍然未解。面對分扎各地,游動不定,時聚時散的倭群,戚繼光進行了認真的分析。他看到,眼下劫擾浙江的倭寇主要有三支: 一是桃渚方面; 二是柵浦、賈子(今浙江路橋一帶)方面; 三是溫州(治所今浙江溫州市)一帶。而這三支倭寇,桃渚最盛,柵浦、賈子次之,溫州又次之。故再趨桃渚,攻其首要,勢在必行。為了置敵于死地,防止其他地區(qū)的倭寇前來增援。戚繼光提出了分兵扼要,協(xié)同作戰(zhàn)的主張。他建議: 由分巡僉曹天佑、督都指揮祁云龍等扼守黃巖(今浙江黃巖),阻擊溫州之倭北竄; 以知縣張師善率領鄉(xiāng)兵,直抵柵浦,牽制該地倭寇; 由浙江巡撫譚綸等率部鎮(zhèn)守海門(今浙江海門),切斷柵浦與桃渚倭寇的聯(lián)絡。這樣,從戰(zhàn)略上形成孤立桃渚之勢。然后,戚繼光自己率領所部擔當主攻桃渚之倭的任務。浙江總督胡宗憲,聽了戚繼光的建議,覺著很有道理,遂依計而行。
四月二十四日,戚繼光進攻桃渚。由于切斷了桃渚之倭的外援,從戰(zhàn)略上創(chuàng)造了殲敵的條件,所以作戰(zhàn)十分順利。圍攻桃渚的倭寇,偵知戚繼光所部明軍,銳不可擋,聞訊解圍而走。這部分倭寇撤退不遠,又據(jù)險扎營,企圖頑抗。戚繼光督隊猛攻,并派人深入敵穴,縱火焚燒。倭寇大敗,當場燒死或逃跑時入水溺死者不可數(shù)計。這天深夜,大雨如注。殘倭冒雨開船,逃往柵浦。至此,徹底解除了倭寇對桃渚的圍攻。
五月初,戚繼光率師南至海門。在這里,他再次指揮了阻擊、追擊,以致全殲來犯之敵的戰(zhàn)斗。
戚繼光剛至海門,突然接到探報: 有三千倭寇自賈子、柵浦方面竄犯海門。由于軍士急待休息,戚繼光只是關照守軍作好防備。不料,守軍麻痹大意,當倭寇趁夜偷襲該城時,守城將士竟無察覺。在數(shù)十名倭寇攀上城頭,情況十分危急的時刻,戚繼光躍然而起,親自出營搏戰(zhàn)。當時,風雨交加,天黑如漆。士兵們聽說主帥親自沖鋒了,紛紛登城廝殺。經(jīng)過一場激烈的拼殺,終于全殲登城之敵。
戚繼光料定,倭寇攻海門不成,必會從金清閘渡新河出南澗竄逃。于是,他立即率領部眾,先機進入新河城(今浙江溫嶺東北)。然后,在河中釘樁連船,塞敵去路。果然,時不多久,倭寇路經(jīng)該處企圖南下。他們見出路阻塞,只好泊船于城南牛橋,爬上新河所前山筑壘拒守。為了引敵出壘,以求全殲,戚繼光將大隊明軍隱蔽于城內,而以小支部隊出城西,佯示無備。倭寇見明軍力量寡弱,不知戚繼光大隊人馬已經(jīng)入城,故傾巢向城西涌來。站在城頭觀察敵情的戚繼光,見倭寇船只全部泊于城南牛橋,料定倭寇在城西求戰(zhàn)不成,必定回城南,乘船他走。于是,急令全部精銳,埋伏城南待敵。等到倭寇氣喘吁吁地回到城南時,三路伏兵突然而起,四處截殺。敵登船不成,背水之地又無依托,死傷十分慘重。戚家軍鳥銃齊發(fā),縱火焚燒,一舉摧毀敵船三十二艘,燒死、溺死倭寇一千多人。
部分逃往南岸的殘倭,繼續(xù)南逃,企圖與溫州之倭會合。戚繼光抓住倭寇魂飛膽落、無力還手之機,督兵追擊。十一日追至太平(今浙江溫嶺縣),十二日追至南灣(太平南)。倭寇甩不掉戚家軍的追擊,只好掉頭再戰(zhàn)。他們分五路占據(jù)沿海高山,憑險死守; 又劫得漁船數(shù)十只,準備隨時出海。戚繼光先命盧锜等率軍千人從山背后抄擊; 正面則兵分五路與倭寇對陣; 同時,留出向海的一面,在海口處預設伏兵,迫敵自投羅網(wǎng)。戰(zhàn)不多久,盧锜所部從山后登上山頂。所有明軍上下合擊,左右夾攻。倭寇支撐不住,果然從戚繼光留出的那條海路潰逃。霎那間,海邊伏兵蜂擁而起,倭寇有的跳水而死,有的棄械投降,只有約二百多名殘倭狼狽向樂清(今浙江樂清)逃去。戚繼光一直追至溫州的盤石、館頭,終將這支倭寇全殲。
戚繼光在解圍桃渚,殲敵新河、太平一帶的一系列戰(zhàn)斗中,基本上是以誘敵設伏,圍堵聚殲為主要手段,一旦抓住倭寇主力即窮追不舍,連續(xù)作戰(zhàn)。這些破敵之術,正好抓住了倭寇流散不定,分支散扎的特點,符合了沿海抗倭作戰(zhàn)的實際。臺州、溫州的倭寇受到這些沉重打擊,不敢久留。明軍一至,他們就紛紛浮海逃跑。溫、臺之倭很快被蕩平,戚繼光從此名揚遠近。
北襲寧海 回保臺州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繼光被任命為參將,開始獨鎮(zhèn)一路,負責守衛(wèi)臺州、金華(治所今浙江金華)、嚴州(治所今浙江梅城)等地,駐兵松門(今浙江松門)、海門一帶。他加緊督訓戚家軍,整修器械,繕造戰(zhàn)船。同時,積極整飭衛(wèi)所,加強沿海防御設施。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浙江防務大為改觀。然而,就在戚繼光籌辦海防之時,倭寇也在集聚力量,蠢蠢欲動。
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倭寇又出動船只數(shù)百,約一、二萬人,進犯浙江。臺州是倭寇進攻的重點。四月十九日,倭船十六艘由象山(今浙江象山)海口侵入奉化、寧海之間,企圖“先以數(shù)舟為餌,計欲牽制松、海諸軍,而后以多舟肆犯”①,乘虛南下,進攻臺州。戚繼光清楚地看到: 倭寇窺伺臺州已久,其 “先發(fā)寧海,欲乘我兵出,乘虛入耳。”②當時,戚軍主力集結的海門、松門,北距寧海百余里。如果率兵北上,勢必后路空虛; 如果固守不出,就給敵人以瘋狂劫擾的機會。戚繼光權衡利弊,決定將計就計,采取先北后南,急趨寧海;然后,折師回保臺州,速戰(zhàn)速決的方針。他首先發(fā)兵兩支,分別加強臺州、海門的防范。然后,親率精銳,急速北上,直攻寧海之敵。在寧海一帶作惡的倭寇,聞戚家軍將至,倉皇逃竄。戚繼光一舉粉碎了倭寇對寧海的撲犯。
果然,就在戚繼光北進寧海之時,又有數(shù)千倭寇,乘舟船數(shù)十艘,從健跳所 (今浙江健跳 )一帶登陸。他們兵分兩路:一犯桃渚,一犯新河城,然后氣勢洶洶地向臺州撲來。這時,戚繼光已完成了對寧海之倭的打擊,遂兵分三路,擂鼓疾行,回師臺州。當侵臺之倭剛剛行之距臺州二里許的花街時,即與戚繼光不期而遇。倭寇不意戚家軍突然而至,慌亂不堪,倉忙排成一字大陣迎戰(zhàn)。戚繼光以正兵對敵的同時,又與奇兵交相使用,倭寇抵擋不住,收隊南撤。為了阻止戚家軍的追擊,他們在沿途拋出大量金銀財物,但戚家軍嚴守軍紀,個個奮勇沖殺,無一拾取。
戚繼光雖然擊退了進犯臺州之敵,但從全局上看,并沒有給敵人以殲滅性的打擊。而且從倭寇一觸即逃的跡象表明,其離開臺州的目的在于引戚家軍移軍他走,以便他們再返臺州。如果戚家軍坐以待敵,倭寇就不會再來。根據(jù)這種情況,戚繼光很快又施一計: 當天夜里戚家軍突然離開臺州,撤至桐巖嶺(今臨海北),佯作北回寧海。倭寇見戚家軍意在圖北,果然又來襲擊臺州。戚繼光知敵中計,于四月二十七日晨,突然命令部眾再殺回頭。戚家軍行動迅捷,從桐巖嶺出發(fā),不及半日就回到了臺州。倭寇萬沒想到戚家軍從天而降,故聞訊奪路逃奔。戚家軍全力追殺,凡五戰(zhàn)五捷,生擒倭酋二人,斬敵首三百零八級,余敵全部落水而死。這一戰(zhàn),速戰(zhàn)速決。交戰(zhàn)時,戚家軍的火夫剛剛在臺州城外埋鍋做飯,凱旋時,飯才做熟。
這次殲敵不久,從健跳所圻頭(今健跳海岸)登陸的另一支倭寇二千多人,再次來犯,氣勢洶洶地抵達臺州東北的大田。他們見戚繼光在臺州設防較固,又鑒于前車之敗,便打算改由小路轉攻處州(治所今浙江麗水)。這時候,戚繼光因分兵四出,身邊只有一千五百余名戰(zhàn)士。彼眾己寡,不易力取。于是,他便采取了中途伏擊的辦法,將部眾全部埋伏在上峰嶺(一說上鳳嶺)。上峰嶺,山勢起伏,森林茂密,是倭寇西赴處州的必經(jīng)之地。為了不露行跡,戚繼光命令所有伏兵,各執(zhí)松枝一束,作為偽裝。由山路而來的倭寇,了望嶺頭,滿山蒼松,不見有兵,便放膽行進。其隊伍成單列,中間夾著被搶掠來的中國男女,長達二十里。戚家軍待敵過半,突然躍起,列“鴛鴦陣”勇猛拼殺。倭寇頓時棄甲曳戈,全線崩潰。據(jù)計,此一戰(zhàn),戚家軍生擒倭寇五人,斬倭首三百四十四級,敵墜崖而死者,不可數(shù)計。戚家軍救出被掠百姓,凱旋臺州。居民們出城二十里相迎,歡聲雷動。
兩次大捷,戚繼光以靈活多變的戰(zhàn)術,欺敵、誘敵,設伏圍殲,給了倭寇沉重打擊。此后,他乘勝分兵進擊,遇敵即克,連拔敵壘。同時,其他幾支明軍也相繼告捷。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進犯浙江之倭相繼被殲滅了。戚家軍的軍事攻勢,使倭寇畏威喪膽,再也不敢輕易來浙江沿海襲擾了。
橫嶼大捷 奇襲牛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繼光被任命為上將軍,率兵六千余人由浙入閩,投入平定福建倭患的戰(zhàn)斗。
當時,福建境內倭壘極多。最集中的: 一是寧德(今福建寧德)東北的橫嶼,這是倭寇設在福建的一座老巢; 二是福清(今福建福清)境內的牛田,新來之倭多屯集于此。這年八月,戚繼光集中兵力,一舉拔除倭寇設在橫嶼的老巢。這是一次以步兵涉海,頑強果敢的軍事行動,顯示了戚繼光沉著機智,無所畏懼的氣概。
橫嶼,位于福建寧德城東北二十里,是海中的一個小島,離岸約十里,和大陸中間隔著一片淺灘。漲潮時一片汪洋; 落潮時盡是泥淖。步兵既難涉水往渡,水兵又因船只擱淺不能行。倭寇在這里設大營、筑工事,妄圖長期盤踞,作為他們登陸劫掠的基地。據(jù)計,當時橫嶼倭寇兵力約一千人,加上散扎福清、寧德境內的倭壘,總數(shù)可達一萬多人。他們遍布耳目,互相聲援,遇機即出。長期以來,當?shù)孛鬈姴恢嬛觯赡魏巍?br>
對付這樣一座頑壘,戚繼光采取了非常審慎的態(tài)度。他詳細觀察了沿海地形和敵情,見橫嶼倭寇之所以猖狂兇頑,一是憑借地勢險峻,二是有沿海各據(jù)點的援應。于是,戚繼光決定采取 “削枝弱干”的辦法,先降其脅從,剪敵羽翼,再搗敵巢。他首先率軍拔除了沿海陸地上的倭寇據(jù)點,招降脅從千余人。然后,轉旗東向,直抵海岸。
面對一片汪洋,戚繼光把強渡機會選在退潮之時。他召集諸將,詳陳利害,指出: 此一去,深入險地,只可勝,不可敗。不僅行進速度要快,而且必須登岸立足,否則潮水一漲,將陷入背水絕境。他激勵大家說: 出兵橫嶼,全憑意志和膽力,諸位 “若無此膽力,則不必往! ”將士們聽罷都激動地說: “我們跟隨將軍,不遠千里來到此地,為了什么呢?難道能對壘示怯嗎! ”①戚繼光見將士們個個精神抖擻,斗志昂揚,便乘退潮之機,命每人背草一束,列鴛鴦陣,匍匐前進。
戰(zhàn)士們在泥淖中爬行,稍不當心,即有陷入泥潭的危險。每行一百步,就須休息一次。經(jīng)過艱險困苦的十里拼搏,渡海戰(zhàn)士終于抵達彼岸。橫嶼倭寇不料戚家軍涉海而至,慌忙沿山腳列陣,并嚴守作為巢穴的木城頑抗。戚繼光一面正面列隊進攻; 一面分隊抄襲; 后續(xù)部隊也迅速渡海助攻。戰(zhàn)士們見背水對敵,個個拼死沖殺,并且四處縱火焚燒島上的木城。頑抗的倭寇抵擋不住戚家軍勇猛而突然的攻勢,遂四散潰逃。敗逃中,倭寇被追殺三百四十余人,墜水淹死者六百多人。此一戰(zhàn),由于戚繼光沉著果敢,指揮靈活,戰(zhàn)機選擇正確,充分把握了步兵涉海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因素,戰(zhàn)斗僅用了三個時辰,即大獲全勝,克復了被倭寇據(jù)有三年之久的橫嶼。
拔除橫嶼倭壘后,戚繼光揮師南下,兵鋒指向牛田倭壘。八月二十九日,戚繼光率隊開抵福清。屯扎福清一帶的倭寇聞戚家軍大隊來攻,自料不敵,相繼縮回福清東南三十里的牛田倭壘。牛田,背山面海,四周有杞店、上薛、西林、木嶺等據(jù)點,星羅棋布,絡繹三十里。戚繼光親自登上大烏嶺觀察了倭寇情況,他發(fā)現(xiàn),各壘溝渠縱橫,地勢復雜,很難接近。若采取兵拔橫嶼時所用的強攻手段,實屬下策。于是,他隱真示假,布施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一方面命令部隊積極進行強攻準備; 一方面卻四處張揚說: “我兵遠來,須養(yǎng)銳待機而動,非朝暮可計也。”①倭寇以為戚家軍不會立即攻擊,便放松了警惕。戚繼光見懈敵之志已經(jīng)成功,便以進攻牛田中心據(jù)點為目標作了部署。他將部隊分為三路: 一出倉下; 一出錦屏山; 一路分別埋伏于哨林木嶺、田原嶺、上逕等處,防敵抄襲,并斷敵歸路。
九月一日夜,戚繼光率領所部,輕裝銜枚,悄悄地向杞店急馳。當他們抵達倭壘附近時,倭寇還正蒙頭熟睡,絲毫未曾察覺。戚繼光指揮部隊首先將敵營圍住。然后,另派壯士搶先攀登入營,后續(xù)士兵則乘機一擁而入。倭寇懵懂轉向,來不及反抗就被全部結束了性命。這一戰(zhàn)結束后,戚繼光連夜將隊伍帶至錦屏山(距福清約十里許)。在這里設伏合擊,全殲倭寇七百余人。接著,三路大軍成犄角之勢,一鼓作氣,攻占了牛田倭窟。由于出敵不意,行動敏捷,所到之處,速戰(zhàn)速決。據(jù)計,這次戰(zhàn)斗共斬倭首六百八十余級,收降脅從數(shù)千,救出中國男女九百多人。屯據(jù)西林、木嶺的倭寇,見牛田大營潰敗,望塵喪膽,紛紛潰逃。
九月十二日,戚繼光乘大勝余威,采取同樣手段,隱蔽企圖,佯示怯戰(zhàn),出敵不意地向林墩(今福建莆田南)之敵發(fā)動攻擊,再次全殲該地之倭。生俘二十六人,斬首九百六十級。隨后,又粉碎了三百名勇悍之倭對福清的撲犯。
連續(xù)勝利,使戚繼光威名遠播,“戚家軍名聞天下”①。但是,戰(zhàn)斗的消耗也使戚家軍自身急待休整補充。這年十一月,戚繼光為了補充軍需、養(yǎng)息士卒、以利再戰(zhàn),遂班師回到了浙江。
激戰(zhàn)平海 解圍仙游
戚繼光回浙不久,倭寇又接踵而至。他們搖舌相賀說: “戚老虎去,吾又何懼! ”②一時間,福建沿海地區(qū)倭亂又起。
嘉靖四十一年冬,約有六千倭寇攻占了興化 (今福建莆田)。這是倭寇侵犯福建以來,第一次攻陷府城。明政府急忙起用抗倭名將俞大猷出任福建總兵; 同時,急調戚繼光再次率軍援閩。倭寇獲悉戚繼光又來福建,便于次年一月底,匆匆放棄興化,退據(jù)興化東南的平海衛(wèi)(今福建平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十三日,戚家軍再一次抵達福清。這時,總兵俞大猷會合廣東總兵劉顯所部,已屯兵五侯山(又名五虎山,今福建閩侯縣東南)一帶,等候戚家軍多日。二十日,戚繼光與俞大猷等共同商定了破敵之策。決定三路大軍,同時進攻平海。其部署是: 戚家軍擔任中路沖擊; 俞大猷為右路; 劉顯為左路。
第二天深夜,明軍同時出發(fā)。戚繼光首先粉碎兩千多倭寇的沖擊,然后揮師猛追,直逼平海衛(wèi)附近的許家村敵營。俞、劉二部也乘勢緊隨奮進。戚家軍憑著無所畏懼的氣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乘風縱火,死力拼殺。激戰(zhàn)一直進行到第二天上午九時,共斬敵二千四百五十一級,救出百姓三千多人。終于大獲全勝,收復了平海衛(wèi)。
平海激戰(zhàn)雖使入閩之倭受到了沉重打擊,但后續(xù)之倭又不斷登陸,各地報警仍然不絕。戚繼光懷著極大的民族義憤,分兵出擊,東拼西殺,一月之內水陸奏捷十二次,擒斬敵人三千余人,取得了很大勝利。十一月,他指揮了著名的仙游破圍戰(zhàn)。這又是一次計劃周密、行動迅速、指揮出色的軍事行動。
十一月上旬,倭寇集中兩萬余人圍攻位于木蘭溪畔的仙游城(今福建仙游)。城中軍民奮力堅守,但因力量懸殊,十分危急。這時,戚繼光已被任命為總兵官,鎮(zhèn)守福建七府一州,并兼及浙江金華、溫州二府,都督水陸諸軍防務。戚繼光鑒于戚家軍防線長,力量不足,無法與敵馬上決戰(zhàn)的狀況,在催令浙兵速來支援的同時,采取了暫取守勢、伺機反攻布署: 一是加強仙游城的防御力量,派二百名親兵入城協(xié)助防守,不斷增加守城物資的補給。二是布設疑兵,以分敵勢。以一部兵力駐扎仙游附近鐵山與敵對抗; 又在沙園一帶擊鼓鳴炮,虛張聲勢;同時派出小股部隊不時襲擾圍城之倭。三是發(fā)兵一支,北扼省城福州(今福建福州市),以防福寧(今福建霞浦)登陸之敵。四是切斷仙游之倭與泉州(今福建泉州市)、漳州(今福建漳州市)一帶的聯(lián)系。五是不斷殲滅后續(xù)登陸之敵,以孤立圍攻仙游的倭寇。
十二月二十四日,戚繼光見明軍援兵齊集,立即組織反擊敵人。鑒于圍攻仙游之倭有兩萬之眾,又分別在城四門筑壘扎駐,明軍僅一萬左右,力量相差懸殊這一形勢,戚繼光決定:集中兵力,合攻圍敵之南壘; 同時發(fā)兵兩支,分別進攻敵東西二壘,以作牽制之師; 待南壘得勝后,再實施合攻。又派兵一支屯扎鐵山,設疑兵以牽制北壘之倭。此外,戚繼光還對預備力量作了具體部署,并將作戰(zhàn)的具體要求,詳細寫在號票上,分發(fā)諸將,依照執(zhí)行。
二十五日,各路大軍分道出發(fā)。次日晨,共同殺向敵營。由于各路大軍配合默契,接敵運動時又采取了非常隱蔽的方式,給了敵人意想不到的突然打擊,故很快拔除南壘。隨后,東西兩路協(xié)同作戰(zhàn),接連攻克敵東、西、北三壘。這樣,戚繼光以周密的部署,迅速一致的行動,一舉破除仙游之圍。倭寇的攻城設施、器械,全被焚毀或繳獲。消息傳出后,廣大人民無不為之拍手稱快。當時,福建巡撫譚綸在上疏中也對戚繼光的用兵給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是: “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圍; 以正為奇,三戰(zhàn)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①
仙游破圍后,戚繼光緊追逃敵。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在同安縣(今福建同安)兩次大敗倭寇。至此,福建境內倭患暫告平息。第二年,戚繼光開始把戚家軍的鋒芒指向廣東,消滅了與倭寇緊密勾結的山寇吳平近萬人,消除了廣東倭患。戚繼光與東南沿海軍民經(jīng)過十幾年的艱苦作戰(zhàn),終于取得了平息倭患,保衛(wèi)國土的重大勝利。戚繼光與東南沿海人民這一豐功偉績,永垂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光輝史冊。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二月,由于北方防務吃緊,戚繼光應詔鎮(zhèn)守薊州(治所今天津薊縣)。節(jié)制薊州、昌平(今北京昌平)、遼東(今遼寧遼陽市)、保定(今河北保定)四鎮(zhèn)之師,以防止北方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侵襲。在鎮(zhèn)戍北部邊塞十余年中,戚繼光花費了巨大精力修筑邊墻、整飭軍備、訓練部伍等,北部邊防由此日益鞏固。朝廷因軍功晉升其為太子太保。左都督,后加封太子少保。可是,正當戚繼光滿懷 “與千古之豪杰爭品色”①的壯志,致力于北部邊防的時候,朝中力主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逝世。因朝中權臣相爭斗,戚繼光被誣為張氏同黨,隨即被調到廣東任職。他志不得伸,上書請求引退。隨后,他懷著悲涼的心情,回到老家山東。晚年,戚繼光只好埋頭于整理文稿,著書立說。萬歷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八日,這位為保衛(wèi)國土做出巨大貢獻的抗倭名將,終因憂憤交加,突然病逝,終年五十九歲。由于戚繼光一生致力于治理邊防,故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許多創(chuàng)見。他所著的《紀效新書》、《練兵紀實》等,成為受人推崇的軍事名著,至今仍受到軍事家們的重視。
注釋
① 《止止堂集·愚愚稿》上。② 《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韜鈐深處》。① 《戚少保年譜耆編》(以下簡稱《年譜》)卷三。② 均見《練兵紀實》。③ 《紀效新書》卷四。① 《年譜》卷二。② 《臺州府志》卷九七,名宦傳。① 原文見《年譜》卷三,本處作了摘譯。① 《年譜》卷三。① 《明史·戚繼光傳》。② 《年譜》卷三。① 《譚襄敏公奏議》卷二。① 俞大猷: 《正氣堂集》卷十二。
上一篇:《戚繼光》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文天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