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節》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曹節》人物故事小傳
曹節(公元?—181年),字漢豐,南陽新野人,東漢時期宦官。曹節出身官宦之家,順帝初年,由西園侍從升任小黃門?;傅蹠r升任中常侍、奉車都尉。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因擁立靈帝有功,封長安鄉侯。后與宦官王甫等矯詔誅外戚竇武、太仆陳蕃等,升任長樂衛尉,封育陽侯,由此把持朝政。二年,拜車騎將軍。后復任中常侍,又升任大長秋。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借口宦官被誣,大捕黨人。誣陷渤海王劉悝謀反,誅之。其父兄子弟遍布朝野,無惡不作。光和初年,曹節兼任尚書令。四年(公元181年)卒。追贈車騎將軍。
[正 史]
曹節,字漢豐,南陽新野人,其本魏郡人,世吏二千石。順帝①初以西園騎遷小黃門②,桓帝③時遷中常侍④、奉車都尉。建寧元年⑤,持節將中黃門、虎賁、羽林千人,北迎靈帝,陪乘入宮。及即位,以定策封長安鄉侯,六百戶。
時竇太后⑥臨朝,后父大將軍武與太傅陳蕃謀誅中官,節與長樂五官史朱瑀、從官史共普、張亮,中黃門王尊、長樂謁者騰是等十七人,共矯詔以長樂食監王甫為黃門令,將兵誅武、蕃等。事已具蕃、武傳。節遷長樂衛尉,封育陽侯,增邑三千戶;甫遷中常侍,黃門令如故;瑀封都鄉侯,千五百戶;普、亮等五人各三百戶;余十一人皆為關內侯,歲食租二千斛。
先是,瑀等陰于明堂中禱皇天曰:“竇氏無道,請皇天輔皇帝誅之,令事必成,天下得寧?!奔日D武等,詔令太官給塞具,賜瑀錢五千萬,余各有差,后更封華容侯。
二年,節病困,詔拜為車騎將軍⑦。有頃,疾瘳,上印綬,罷,復為中常侍,位特進,秩中二千石,尋轉大長秋⑧。
熹平元年⑨,竇太后崩,有何人書朱雀闕,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后,常侍侯覽⑩多殺黨人,公卿皆尸祿,無有忠言者?!庇谑窃t司隸校尉劉猛逐捕,十日一會。猛以誹書言直,不肯急捕,月余,主名不立。猛坐左轉諫議大夫,以御史中丞段颎代猛。乃四出逐捕,及太學游生,系者千余人。節等怨猛不已,使颎以它事奏猛抵罪,輸左校。朝臣多以為言,乃免刑,復公車征之。
節遂與王甫等誣奏桓帝弟渤海王悝謀反,誅之,以功封者十二人。甫封冠軍侯,節亦增邑四千六百戶,并前七千六百戶,父兄子弟皆為公卿列校、牧守令長,布滿天下。節弟破石為越騎校尉,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破石從求之,五百不敢違,妻執意不肯行,遂自殺。其淫暴無道,多此類也。光和二年(11),司隸校尉陽球奏誅王甫及子長樂少府萌、沛相吉,皆死獄中。時連有災異,郎中梁人審忠以為朱瑀等罪惡所感,乃上書曰:
臣聞理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理;湯舉伊尹,不仁者遠。陛下即位之初,未能萬機,皇太后念在撫育,權時攝政,故中常侍蘇康、管霸應時誅殄。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考其黨與,志清朝政。華容侯朱瑀知事覺露,禍及其身,遂興造逆謀,作亂王室,撞蹋省闥,執奪璽綬,迫脅陛下,聚會群臣,離間骨肉母子之恩,遂誅蕃、武及尹勛等。因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賞,父子兄弟被蒙尊榮,素所親厚布在州郡,或登九列,或據三司。不惟祿重位尊之責,而茍營私門,多蓄財貨,繕修第舍,連里竟巷。盜取御水以作魚釣,車馬服玩擬于天家,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州牧郡守承順風旨,辟召選舉,釋賢取愚。故蟲蝗為之生,夷寇為之起。天意憤盈,積十余年。故頻歲日食于上,地震于下,所以譴戒人主,欲令覺悟,誅鉏無狀。
昔高宗以雉雊之變,故獲中興之功。近者神祇啟悟陛下,發赫斯之怒,故王甫父子應時馘截,路人士女莫不稱善,若除父母之仇。誠怪陛下復忍孽臣之類,不悉殄滅。昔秦信趙高,以危其國;吳使刑人,身其禍。虞公抱寶牽馬,魯昭見逐乾侯,以不用宮之奇、子家駒,以至滅辱。今以不忍之恩,赦夷族之罪,奸謀一成,悔亦何及!
臣為郎十五年,皆耳目聞見。鉏之所為,誠皇天所不復赦。愿陛下留漏刻之聽,裁省臣表,埽滅丑類,以答天怨。與鉏考驗,有不如言,愿受湯鑊之誅,妻子并徙,以絕妄言之路。
章寢不報。節遂領尚書令(12)。四年,卒,贈車騎將軍。后瑀亦病卒,皆養子傳國。審忠,字公誠?;鹿僬D后,辟公府。
《后漢書》卷一○八
〔注 釋〕
①順帝:東漢安帝子劉保,公元125—144年在位。②小黃門:見本書《鄭眾》注釋③。③桓帝:東漢章帝曾孫劉志,公元146—167年在位。④中常侍:見本書《鄭眾》注釋④。⑤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建寧,東漢靈常劉宏的年號。⑥竇太后:即竇妙,公元?—172年。東漢桓帝皇后,桓帝卒,被尊為皇太后,臨朝聽政,定策立靈帝。后受其父竇武牽連,被貶南宮云臺,憂郁而死。⑦車騎將軍:見本書《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注釋④。⑧大長秋:見本書《曹騰》注釋⑦。⑨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熹平,東漢靈帝的第二個年號。⑩侯覽:見本書《侯覽》。(11)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光和,東漢靈帝的第三個年號。(12)尚書令:始置于秦,漢延其制。東漢時成為直接對君主負責的政治首腦。
上一篇:《晉穆帝皇后何法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晉穆帝皇后何法倪》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朱勔》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朱勔》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