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丁汝昌》人物故事小傳
丁汝昌(公元1836—1895年),原名先達,字禹廷,安徽廬江(今合肥)人,清末著名軍事將領。出身貧苦農民家庭,以做傭工為生。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加入太平軍,隸程學啟駐守安慶。十一年,丁汝昌隨程學啟投降清軍,被編入湘軍,任千總。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編入淮軍,隸屬于劉銘傳,授參將,升營官,轉戰江淮,鎮壓太平軍。三年,以功升副將,統先鋒馬隊三營鎮壓東西捻軍,以功授總兵、加提督銜。后與劉銘傳意見分歧,回家閑居數年。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被李鴻章留北洋海防差序。六年,攜鄧世昌等赴英購得巡洋艦兩艘,并奉命統帥北洋海軍。九年,授天津鎮總兵。十四年,授北洋海軍提督。提議在威海劉公島設立水師學堂,自任總辦,由美國人執教。十七年,率艦應邀訪日。二十年,中日戰爭爆發,在黃海海戰中,丁汝昌座定遠艦指揮,身受重傷。二十一年,日軍攻陷榮城,進攻威海,丁汝昌乘靖遠艦指揮,與敵死戰。靖遠中炮擱淺,飲藥自盡。
〔正史〕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廬江人。初隸長江水師,從劉銘傳征捻,積勛至參將。捻平,賜號協勇巴圖魯,晉提督。光緒①初,留北洋差序,赴英國購兵艦,歷法、德各營壘廠局,還綜水師。八年②,朝鮮與美議互市,請蒞盟,汝昌與道員馬建忠東渡監約。既而朝軍嘩變,焚日使署,遂率濟遠、揚威二艦赴仁川、漢城護商,而日軍已先至,汝昌還請益師。隨統七艦以濟,薄王京③,與吳長慶及建忠謁李應罡,執以歸。九年,授天津鎮總兵。會越南南定陷,乘兵艦往江平及欽州白龍尾,徼循海口,賞黃馬褂。十四年,定海軍經制,命為海軍提督。軍故多閩人,汝昌以淮軍寄其上,恒為所制。總兵以下多陸居,軍士亦去船以嬉,又值部議停購船械,數請不獲,蓋海軍廢弛久矣。二十年,賞加尚書銜。
朝亂再起,汝昌欲至濟物浦先攻日艦,將啟行,總署電柅之。逮日艦縱橫海上,海軍始集大東溝④、鴨綠江口。定遠為汝昌座船,戰既酣,擊沉其西京丸一艘。已,致遠彈藥盡,被擊,總兵鄧世昌戰死。自是連喪五艦,不復能軍。汝昌猶立望樓督戰,忽座船炮震,暈而仆,舁以下。汝昌鑒世昌之死,慮諸將以輕生為烈,因定《海軍懲勸章程》,李鴻章上之,著為令。旅順陷,汝昌渡威海,是時兩軍相去二百二十余里,朝士爭彈之,褫職逮問。鴻章請立功自贖,然兵艦既弱,坐守而已。
逾歲,日軍陷榮城,分道入衛。汝昌亟以木簰塞東西兩口,復慮南岸三臺不守、炮資敵,欲毀龍廟嘴臺炮,陸軍統將戴宗騫電告鴻章,責其通敵誤國,不果毀。待援師不至,乃召各統領力戰解圍。會日暮大風雪,汝昌盡毀緣岸民船,而南北岸已失,日艦入東口猛攻,定遠受重傷,汝昌命駛東岸,俄沉焉,軍大震,競向統帥乞生路,汝昌弗顧,自登靖遠巡海口。日艦宵入口門,擊沉來遠、威遠,眾益恐。道員牛昶炳等相向泣,集西員計議。馬格欲以眾挾汝昌,德人瑞乃爾潛告曰:“眾心已變,不如沉船夷炮臺,徒手降,計較得。”汝昌從之,令諸將同時沉船,不應,遂以船降,而自飲藥死,於是威海師熸焉。事聞,諸將皆被恤,汝昌以獲譴,典弗及。宣統二年⑤,海軍部立,舊將請賜恤,始復官。
《清史稿》卷四六二
〔注 釋〕
①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年號,公元1875—1908年使用。②八年,即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③京:今朝鮮平壤。④大東溝:即今遼寧東溝縣。⑤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宣統,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
上一篇:《龍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龍憐》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樂羊子妻》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樂羊子妻》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