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庭筠》人物故事小傳
王庭筠(公元1156—1202年)字子端,熊岳(今遼寧蓋平)人。大定進士。官至翰林修撰。曾居黃華山,因自號黃華山主、黃華老人。精書法,學米芾。又善畫竹石枯木。亦能詩。有《黃華集》。存世畫跡有《幽竹古槎圖》,書跡有《法華臺帖》、《道林帖》、《蜀先主廟碑》等。
[正 史]
王庭筠字子端,遼東人。生未期,視書識十七字。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稍長,涿郡王修一見,期以國士①。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臨政即有聲。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余人,而鄒四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軻治其獄,庭筠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再調館陶主簿。
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諭旨學士院曰:“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乃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嘆其乏材,參政守貞曰:“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秘書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為五百五十卷。
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黨懷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論其文顧②以行止為訾。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黨。若東漢之士與宦官分朋,固無足怪。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職,語在《秉文傳》。二年,降授鄭州防御判官。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復為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余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貧,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秘閣。又以御制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
庭筠儀觀秀偉,善談笑,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接。既見,和氣溢于顏間,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不恨也。從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進御、李公度,其引薦者如趙秉文、馮璧、李純甫,皆一時名士,世以知人許之。
為文能通所欲言,暮年詩律深嚴,七言長篇尤工險韻。有《聚辨》十卷,文集四十卷。書法學米元章,與趙沨、趙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
《金史·王庭筠傳》卷一二六
〔注 釋〕
①期以國士:認為他將來必會成為國家棟梁之材。②顧:但,僅。
〔相關史料〕
趙閑閑少嘗寄黃華詩,黃華稱之,曰:“姓王氏,非作千首,其工夫不至是也。”其詩至今為人傳誦,且趙以此詩初得名。詩云:“寄語雪溪王處士,年來多病復何如?浮云世態紛紛變,秋草人情日日疏。李白一盃人影月,鄭虔三絕畫詩書。情知不得文章力,乞與黃華作隱居。”
劉祁《歸潛志》卷八
上一篇:《王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安》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徽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徽之》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