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實就虛·東吳假意向魏稱臣
黃初元年(220),關羽在與東吳作戰(zhàn)時陣亡,三國朝野嘩然。魏文帝下詔書詢問眾大臣,讓他們分析目前的形勢以及劉備是否會出兵為關羽報仇。眾人都說:“蜀國不過是個小國,有名的將領只有關羽一人,關羽既死,軍力自然衰敗,國內士氣低落,沒有出兵的可能。”而劉曄卻闡述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說:“蜀國雖然很小,但劉備的圖謀是要依靠武力取得強大,這一次軍魂已失,他一定會發(fā)悉國之兵以顯示他的力量還不容小視,況且劉備與關羽,名為君臣,實有兄弟之誼,關羽被殺而劉備卻不能為他起兵報復仇敵,這在他們多年的情分上是說不過去的。”后來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發(fā)大兵親征東吳,長江為之堵塞。然而他的軍隊還沒出三峽,就被東吳打敗。劉備此后病死白帝城。當吳國全力對付蜀國的時候,派遣了使臣到魏國自稱藩屬。朝中大臣們都表示祝賀,只有劉嘩說:“吳國處在江漢之南,與我們遠隔重山,他們從來就沒有臣服的心思,且東吳之人,夷越之民也,性情野蠻,根本沒有得到開發(fā),華夏文明的傳統(tǒng)與道德風尚在他們那里根本不當一回事。現(xiàn)在大敵當前,派使者來稱臣,只不過是想穩(wěn)住我們的軍隊而已。我們何不趁他們緊迫的時刻,攻襲他們,卻白白放過良好的機會呢?”然而,這一建議并沒有得到魏文帝的首肯。后來劉備兵敗夷陵之后,吳國的恭謙態(tài)度也就轉變了,不再對魏稱臣。文帝想發(fā)兵討伐他們,劉曄說:“他們最近打了勝仗,正是全國一心的時候,我們遠道征伐,很難有取勝的把握。”文帝沒有聽從他的勸告,于黃初五年(224),率兵南征,到了廣陵郡的泗口,命令荊州、揚州各路軍隊一同進發(fā)。他在軍前召見眾大臣,問:“孫權自己會不會親自前來?”大家都說:“陛下親征,孫權一定深感事態(tài)的嚴重,會以全國的力量應戰(zhàn),而如此重大軍事行動,一定會親自前來。”劉曄說:“孫權一定算到你不可能渡江作戰(zhàn),在前面打頭陣是別的將領,他當然也只會派將領出征,自己在后面商討對策,靜觀時局的變化。”文帝的車駕在泗口等了好幾天,孫權果然沒有率兵前來,文帝于是帶領軍隊返回。文帝深感劉曄是個人才。(《三國志·魏書·劉曄傳》)
上一篇:釜底抽薪·上計稱王,下計成賊
下一篇:圍魏救趙·東攻村寨,西圍郡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