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寺
位于常熟市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間。始建于南齊,系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擴建并大修時改名為興福寺。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相傳白龍與黑龍在此相斗,白龍沖山而去,山破泉出而成澗,寺居澗下,故名“破山寺”。唐開元年間(713——740年)詩人常建到此禮佛后,曾賦有名詩《題破山寺后禪院》,寺因此而聲名大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懿宗賜大鐘一口和“破山興福寺”額,寺遂成為江南名剎。與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齊名。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曾手書此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名匠勒石,建碑寺內,稱“米碑”,亦稱“三絕碑”。寺內古木參天,濃蔭簇擁,殿閣儼然,仙嵐縈繞,曲徑幽亭,隔澗相望。寺由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大雄寶殿及東西兩園等主要建筑組成。寺內其他景點還有“興福石”、“白蓮池”、“印心石屋碑”、“日照亭”、“救虎閣”等。晨光曦微,躑躅破山,滿目清翠,清幽曠遠,“破山清曉”系虞山18景之一。
〔古詩文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這是一首歌詠寺院與山水風光的五言律詩。“題”、題詠,題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南齊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而成。至游覽題詠時,已成為有200年歷史的古剎了。
這首詩借游寺之機,抒寫詩人寄情山水、嘯傲林泉,追求隱逸的胸懷。詩以凝煉簡潔的筆墨,寫出一個靜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勝與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是千古傳誦的山水名篇。
開頭兩句用筆省凈,破題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一大早就興致勃勃地來游覽這座古剎,剛剛升起的太陽光輝投向山頂高高的樹林。可以想見,天氣很好,空氣清新,詩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中的樹木外,還要使讀者有另一種聯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處所:“叢林”。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這兩個字雖是信手拈來,自然貼切之語,但卻無意之中透露出詩人追求“清靜”、“高潔”的情懷。正因有此情懷,才有下面那種佳境與佳句的出現。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徑”,一作“曲徑”。這兩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體發揮。講的是詩人進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龍吟細細、鳳尾森森的竹林小徑之上;曲折的小徑被夾在綠蔭之中,所以愈加顯得幽長,似乎沒有盡頭。“幽處”即指此而言。當然,這“幽處”尚有具體所指。指什么?“禪房”。這“禪房”之所以和“幽處”相關,是因它深隱在花木叢中,一時難以全部裸現,故綴一“深”字。讀這兩句,要特別注意“幽”、“深”二字。這兩字雖指“禪房”所在之處,但同時又創造出僧侶們遠離塵凡、不食人間煙火的宗教氣氛。這是寺院的風光,也是詩人傾慕清凈無為這種心態的寫照。面對此情此景,沐浴著這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一種禪心禪意便油然而生。
五、六兩句,宕開一筆:“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當此之時,詩人的視線從“禪房”移向遠處后山,只見金色的陽光照射山頂,色彩斑斕悅目,百鳥對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鳴囀爭飛,啁啾不停,傳達自己的快樂。鳥兒在大自然面前,能夠充分表現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嘗不是如此。當詩人俯身潭水,只見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剎那間,詩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見底,空無所有了。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說明此時此刻,詩人已經排除了塵世的雜念,象鳥兒一樣在大自然的懷抱復歸了他的自然本性。這是詩人在自然山水之間完成的一種自我超越。
處于這樣的心態,詩人對于外界已近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萬籟此都寂”。“萬籟”,指世間萬物一切音響。就字面而言,這句講的是外界所有的聲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實際反映的是詩人的“空”、“寂”之心。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音響都一無所聞。詩人聽到的音響是什么?“但余鐘磬音”。“鐘磬”,寺院中誦經、齋供時的信號。發動時用鐘,止歇時用磬。“鐘磬”在此成為禪誦的代號,說明詩人的心已與整座寺院融匯在一起了。就結構而言,結尾與起句上下照應,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
這是著名的山水詩,但它并不以客觀風景的逼真描繪而著稱。它的成功之處在于詩人緊緊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并以此為線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機地串接起來,使之成為一首自然質樸、余味深長的佳構。
(陶爾夫)
〔現代散文〕 常熟的名勝古跡很多,但最使我難忘的是在虞山北麓的千年古剎“破山興福寺”。那里有莊嚴的佛殿,參天的古木,富麗堂皇的亭臺樓閣,還有誘人的民間傳說。
一提興福寺,便想到唐代詩人常建的那首詩。后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書寫,刻在石碑上。典雅優美的詩句配上灑脫俊秀的書法,成了寺中一絕。
興福寺中還有一絕,唐桂。高達十數丈的一棵桂樹據說是唐時栽種的,樹冠像一頂大傘,金秋季節,滿樹木樨,郁香醉人。
唐詩,唐桂,表明了這座名剎的“古”。它確實很古了,遠在南齊時,山邑人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悲寺”。到了梁大同三年擴建寺院,在改建的的大雄寶殿西北角發現有一塊大如伏牛的奇石,它紋筋暴出,左看像“興”,右看像“福”,就改名為“興福寺”。
塵世動亂,佛亦遭劫。1981年11月,這座古寺開始修復,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禪堂等都重現光彩。米芾書寫的破山寺碑又矗立起來。1985年重陽佳節,興福寺舉行開光大典。我有幸參加了這次難得的盛會。這次開光距前次開光已達384年。蘇、浙、皖、滬二十多座名寺的方丈及數千名居士、群眾參加了這次盛典。寺院住持妙生法師高興地告訴我們:“流落在外的僧人陸續回來,興福寺香火盛起來了。”典禮結束后,我們游覽了全寺,華樓、觀音樓、救虎閣、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閣、飲綠軒等都已修葺竣工。寬敞的藏經樓上又有一萬多卷佛經。古老而又年輕的興福寺,又金碧輝煌地屹立在虞山北麓,成為佛教徒崇拜的圣地和廣大旅游者青睞的名勝古跡。
我問同游的老王:“你看是菩薩保佑人,還是人保佑菩薩?”他一笑說:“盛世萬事興!”
(李炎锠)
〔民間文學〕 寺內來了個獨臂香客,白髯垂胸,目光如電,在寺內盤桓了一整天,至晚方去。第二天,和尚誦經時,這老人又來了,在廊下垂目默誦,一副虔誠的樣子。自此后,每日必來。小和尚發現老者有一個葫蘆,每日午時,他就避開眾人,旋開葫蘆啜飲一口充作午飯。小和尚認為這是個酒葫蘆,一日,趁獨臂老者專心聽經時,偷了葫蘆溜到凈室里想嘗嘗酒味。誰知葫蘆里裝的并不是酒,卻是又咸又苦的海水。小和尚猛呷了一口,被嗆得大咳起來,葫蘆里的海水也全潑了;他胡亂地灌了些井水送回原處。小和尚心里雖然犯疑,卻不敢聲張。
半夜,小和尚醒來,見獨臂老人立在自己床前,忙向他賠罪不迭。老者竟說出一番驚人的話來。原來這老人是東海龍王,因被一條黑龍斗敗,丟了王位,躲進虞山腹地再修道行以圖奪回王位。老人每日必須飲一口海水,小和尚潑了他的海水,他七日之后就有生命之虞。小和尚知道自己闖了大禍,忙問補過辦法。老龍道:“不難,你仍拿這葫蘆到海邊去取海水,在七天之內趕回來。不過取水千萬別直接用葫蘆。切記、切記。”
小和尚正尋思向方丈請假,老龍已變成了小和尚的模樣。小和尚會意,連夜上路直奔海邊去了。
小和尚第三天夜里到了海邊,正趕上大雨,海上惡浪滔天,小和尚第一次見到這樣兇猛的巨浪,心內懼怕,竟忘了老龍的囑咐,把葫蘆撳在海里就汲水。這一撳,早驚動了龍宮里的黑龍,也變成個黑小子跟在小和尚后面。老龍早就在寺后山坡上盼望小和尚了,見他遠遠走來,心中大喜,再一看,又見后面跟著個黑小伙子,不免吃了一驚,自料斗不過黑龍,慌忙一頭扎進寺內空心潭躲起來。哪知空心潭潭水極清,難以藏身。幸虧其中有不少螺螄殼,老龍急中生智,搖身一變,變作螺螄肉,鉆進螺螄殼內,又拔下龍須變成許多螺螄肉,各各鉆入螺螄殼內。墨龍尋老龍不見,到空心潭飲水,看見這些螺螄卻生了疑。這些螺螄都已剪掉了屁股,天下那有這樣的活螺螄?老龍見黑龍懷疑,長嘯一聲,化成原形與黑龍斗了起來。兩條巨龍,從寺內斗到寺外,血濺如雨。寺內高僧見了,忙念動揭諦咒語,召來揭諦神。兩條龍無處逃遁,竟破山而逃,山石亂飛,竟成一條山澗。于是這里就被名為破龍澗,大慈寺也改為了破山寺。
(金曾豪 整理)
上一篇:描寫《關公陳列館》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鳳凰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