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恭》人物故事小傳
王恭,字孝伯,晉孝武帝(公元372—396年在位)時為前將軍、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的妹妹是孝武帝的皇后,孝武帝對王恭十分欽重。王恭性格耿直,敢作敢為,但暗于機會,少權變。是東晉官僚中崇信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司馬道子專權,孝武帝為了牽制他,委任王恭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派殷仲堪鎮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孝武帝死后,晉安帝司馬德宗即位(公元396—418年在位),司馬道子攝政。王恭聽說恢復道子要裁損兵權,就聯合殷仲堪起兵內向,司馬道子向王恭深愆衍失,兵乃罷。之后司馬道子委政于16歲的兒子司馬元顯,父子倆準備再削方鎮,于是王恭、殷仲堪、桓玄、庾楷一同起兵,以王恭為盟主,定期向建康進發。因聯盟內部矛盾重重及部將叛變,王恭兵敗被殺。王恭生前調役百姓,修營佛寺,務在壯麗。臨刑前,他還在念誦佛經,自己整理鬢發,沒有一點恐懼的表情。
[正 史]
王恭字孝伯,光祿大夫蘊子,定皇后①之兄也。少有美譽,清操過人,自負才地高華,恒有宰輔之望。與王忱齊名友善,慕劉惔之為人。②謝安常曰:“王恭人地可以為將來伯舅。”嘗從其父自會稽至都,忱訪之,見恭所坐六尺簟,忱謂其有余,因求之。恭則以送焉,遂坐薦③上。忱聞而大驚,恭曰:“吾平生無長物。”其簡率如此。
起家為佐著作郎,嘆曰:“仕宦不為宰相,才志何足以騁!”因以疾辭。俄為秘書丞,轉中書郎,未拜,遭父憂④。服闕,除吏部郎,歷建威將軍。太元⑤中,代沈嘉為丹楊尹,遷中書令,領太子詹事。
孝武帝以恭后兄也,深相欽重。時陳郡袁悅之以傾巧事會稽王道子⑥,恭言之于帝,遂誅之。道子嘗集朝士,置酒于東府,尚書令謝石因醉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聲,欲令群下何所取則!”石深銜⑦之。淮陵內史虞姚之妻裴氏有服食之術,常衣黃衣,狀如天師,道子甚悅之,命與賓客談論,時人皆為降節。恭抗言曰:“未聞宰相之坐有失行婦人。”坐賓莫不反側,道子甚愧之。其后帝將擢時望以為藩屏,乃以恭為都督兗青冀幽并徐州晉陵諸軍事、平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
及帝崩,會稽王道子執政,寵昵王國寶,委以機權。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恭……遂還鎮,臨別,謂道子曰:“主上諒暗,冢宰之任,伊、周所難,愿大王親萬機,納直言,遠鄭聲,放佞人。”⑧辭色甚厲,故國寶等愈懼。以恭為安北將軍,不拜。乃謀誅國寶,遣使與殷仲堪、桓玄相結,仲堪偽許之。⑨恭得書,大喜,乃抗表京師……。表至,內外戒嚴。……道子收國寶,賜死,……深謝愆失,恭乃還京口。
……(庾楷)遣子鴻說恭曰:“尚之兄弟專弄相權,欲假朝威貶削方鎮,懲警前事,勢轉難測。及其議未成,宜早圖之。”恭以為然,復以謀告殷仲堪、桓玄。玄等從之,推恭為盟主,克期同赴京師。
……(恭)上表以討……司馬尚之兄弟為辭。……恭敗,將還,雅之⑩已閉城門,恭遂與弟履單騎奔曲阿。恭久不騎乘,髀生瘡,不復能去。曲阿人殷確,恭故參軍也,以船載之,藏于葦席之下,將奔桓玄。至長塘湖,遇商人錢強,強宿憾于確,以告湖浦尉。尉收之,以送京師。道子聞其將至,欲出與語,面折之,而未之殺也。時桓玄等已至石頭,懼其有變,即于建康之倪塘斬之。恭五男及弟爽、爽兄子秘書郎和及其黨孟璞、張恪等皆殺之。
恭性抗直,深存節義,讀《左傳》至“奉王命討不庭”,每輟卷而嘆。為性不弘,以暗于機會,自在北府,雖以簡惠為政,然自矜貴,與下殊隔。不閑用兵,尤信佛道,調役百姓,修營佛寺,務在壯麗,士庶怨嗟。臨刑,猶誦佛經,自理須鬢,神無懼容,謂監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豈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家無財帛,唯書籍而已,為識者所傷。
恭美姿儀,人多愛悅,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嘗被鶴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窺見之,嘆曰:“此真神仙中人也。”初見執,遇故吏戴耆之為湖孰令,恭私告之曰:“我有庶兒未舉,在乳母家,卿為我送寄桓南郡。”耆之遂送之于夏口。桓玄撫養之,為立喪庭吊祭焉。及玄執政,上表理恭,詔贈侍中、太保,謚曰忠簡。爽贈太常,和及子簡并通直散騎郎,殷確散騎侍郎。腰斬湖浦尉及錢強等。
《晉書·王恭傳》卷八四
〔注 釋〕
①皇后: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皇后王法慧,王恭之妹。②“王忱”句:王忱,晉朝人,字元達,自恃才氣,放酒誕節。及為荊州刺史,威風凜凜。末年尤嗜酒任達。劉惔,東晉沛國相(今屬安徽)人,字真長,晉明帝的女婿,謝安的妻舅。為政清淡,好老莊,善清淡。③薦:草墊子。④父憂:父親去世了。⑤太元:孝武帝司馬曜年號,公元376—396年。⑥會稽王道子:會稽王司馬道子(公元364—403年),司馬曜同母弟。淝水之戰后與子司馬元顯專事聚斂,奢侈無度,排擠謝安,專擅朝政,搞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⑦銜:把怨恨記存在心里。⑧“主上”句:王恭殺王國寶不得,遂還鎮京口,出都城。臨行與司馬道子語,冀有所改。伊、周指商湯的相伊尹和周初的周公。鄭聲,亦稱鄭衛之音,原指東周時鄭衛等地的俗樂,此指低級庸俗之樂。佞人,指王國寶等。⑨“殷仲堪”句:殷仲堪(公元?—399年),東晉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少奉天師道。孝武帝時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任荊州刺史,鎮江陵。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與王恭、桓玄等起兵討會稽王司馬道子。次年桓玄襲取荊州,他兵敗被迫自殺。桓玄(公元369—404年),桓溫子,桓沖侄,襲爵南郡公(下文有桓南郡之稱),曾任義興太守,后棄官居江陵,招聚桓氏舊部。隆安二年與王恭、殷仲堪等起兵反司馬道子,次年襲殺殷仲堪,并荊州,隆安四年攻入建康,次年代晉稱楚,不久兵敗身死。⑩雅之:劉雅之,劉牢之之子。劉牢之當時為王恭屬下,不滿于王恭兩次起兵,投靠了司馬元顯,致使王恭兵敗。
[相關史料]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①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劉孝標“從會稽還”下注]周祗《隆安記》曰:“恭字孝伯,太原晉陽人。祖父濛,司徒左長史,風流標望。父蘊,鎮軍將軍,亦得世譽。”《恭別傳》曰:“恭清廉貴峻,志存格正。起家著作郎,歷丹陽尹、中書令。出為五州都督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
《世說新語·德行》及注
[注 釋]
①王大:王忱,小字佛大。字元達,王坦之之子。
上一篇:《王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彥》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杰》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杰》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