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盧循》人物故事小傳
盧循(公元?—411年)字于先,小名元龍。東晉范陽涿(今屬河北)人。東漢末年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盧植的八世孫。東晉末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孫恩的妹夫。孫恩起義時,盧循在軍中相助。孫恩性冷酷,盧循每每勸他行事要多仁愛。孫恩于公元402年投海自盡后,盧循繼續(xù)斗爭。看到在江浙一帶已無發(fā)展前途,盧循率起義軍取海道南下,攻占廣州,趕走廣州刺史,自攝州事,稱平南將軍,向東晉遣使通好。東晉剛剛平定桓玄之亂,便暫時安撫盧循。后來,盧循趁東晉將領(lǐng)劉裕北伐南燕時,在姐夫徐道覆的促使下,北攻東晉,先攻江陵不克,又率軍東向。此時劉裕已回師南指,大敗盧循,盧循在返回廣州時,劉裕已先遣部將攻下廣州。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盧循進攻廣州兵敗,自投水死。孫恩盧循起義最后失敗。盧循起義是利用天師道發(fā)動的孫恩農(nóng)民起義的繼續(xù),促進了東晉的滅亡。
〔正 史〕
盧循字于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①之曾孫也。雙眸冏徹,瞳子四轉(zhuǎn),善草隸、奕棋之藝。沙門慧遠②有鑒裁,見而謂之曰:“君雖體涉風素,而志存不軌。”
循娶孫恩妹。及恩作亂,與循通謀。恩性酷忍,循每諫止之,人士多賴以濟免。恩亡,余眾推循為主。元興二年③正月,寇東陽,八月,攻永嘉。劉裕討循④至晉安,循窘急,泛海到番禺,寇廣州,逐刺史吳隱之,自攝州事,號平南將軍,遣使獻貢。時朝廷新誅桓氏⑤,中外多虞,乃權(quán)假循征虜將軍、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
義熙中,劉裕伐慕蓉超⑥,循所署始興太守徐道覆,循之姊夫也,使人勸循乘虛而出,循不從。道覆乃至番禺,說循曰:“朝廷恒以君為腹心之疾,劉公⑦未有旋日,不乘此機而保一日之安,若平齊之后,劉公自率眾至豫章⑧,遣銳師過嶺⑨,雖復君之神武,必不能當也。今日之機,萬不可失。既克都邑,劉裕雖還,無能為也。君若不同,便當率始興之眾直指尋陽⑩。”循甚不樂此舉,無以奪其計,乃從之。
初,道覆密欲裝舟艦,乃使人伐船材于南康山,偽云將下都貨之。后稱力少不能得致,即于郡賤賣之,價減數(shù)倍,居人貪賤,賣衣物而市之。贛石水急(11),出船甚難,皆儲之。如是者數(shù)四,故船版大積,百姓弗之疑(12)。及道覆舉兵,案賣券而取之,無得隱匿者,乃并力裝之,旬日而辦。遂舉眾寇南康、廬陵、豫章諸郡(13),守相皆委任奔走。鎮(zhèn)南將軍何無忌率眾距之,兵敗被害。
循遣道覆寇江陵,未至,為官軍所敗,馳走告循曰:“請并力攻京都,若克之,江陵非所憂也。”乃連旗而下,戎卒十萬,舳艫千計,敗衛(wèi)將軍劉毅于桑落洲,巡至江寧(14)。道覆素有膽決,知劉裕已還,欲干沒一戰(zhàn),請于新亭至白石,焚舟而上,數(shù)道攻之。循多謀少決,欲以萬全之計,固不聽。道覆以循無斷,乃嘆曰:“我終為盧公所誤,事必無成。使我得為英雄驅(qū)馳,天下不足定也!”裕懼其侵軼,乃柵石頭,斷柤浦,以距之。循攻柵不利,船艦為暴風所傾,人有死者。列陣南岸,戰(zhàn)又敗績。乃進攻京口,寇掠諸縣,無所得。循謂道覆曰:“師老矣,弗能復振。可據(jù)尋陽,并力取荊州,徐更與都下爭衡,猶可以濟。”因自蔡洲南走,復據(jù)尋陽。裕先遣群率追討,自統(tǒng)大眾繼進,又敗循于雷池。循欲遁還豫章,乃悉力柵斷左里(15)。裕命眾攻柵,循眾雖死戰(zhàn),猶不能抗。裕乘勝追擊之,循單舸而走,收散卒得千余人,還保廣州。裕先遣孫處從海道據(jù)番禺城,循攻之不下。道覆保始興,因險自固。循乃襲合浦,克之,進攻交州(16)。至龍編,刺史杜慧度譎而敗之。
循勢屈,知不免,先鴆(17)妻子十余人,又召妓妾問曰:“我今將自殺,誰能同者?”多云:“雀鼠貪生,就死實人情所難。”有云:“官尚當死,某豈愿生!”于是悉鴆諸辭死者,因自投于水。慧度取其尸斬之,及其父嘏。同黨盡獲,傳首京都。
《晉書·盧循傳》
[注 釋]
①諶:即盧諶(公元284—350年),東晉范陽涿(今屬河北)人,字子諒。盧植五世孫。永嘉之亂后被留不得南渡,仕后趙。有高節(jié),顯于石氏。②慧遠(公元334—416年):東晉名僧。③元興二年:公元403年。④循:即盧循。孫恩盧循起義之初主要活動是在江浙沿海一帶。盧循敗走,取海道南下,攻取廣州,以廣州為根據(jù)地繼續(xù)與東晉對抗。時為公元404年10月。⑤“時”句:公元404年5月,代晉稱王的桓玄被劉裕戰(zhàn)敗身死。桓氏家族勢削。⑥慕容超(公元385—410年):十六國時南燕國君,公元405—410年在位。字祖明,鮮卑族。⑦劉公:指劉裕。徐道覆勸說盧循趁劉裕不暇南顧時動手。⑧豫章:今江西省。⑨嶺:南嶺。⑩尋陽:今江西九江市西南。(11)贛石水急:贛江多石,水流湍急。(12)弗之疑:即弗疑之,不懷疑這件事。(13)“南康”句:南康郡: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治所在今江西于都東北。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移治贛縣(今贛州市西南)。廬陵郡: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置,治所在廬陵縣(今吉水縣東北)。西晉太康時徙治石陽縣(今吉水縣東北)。(14)江寧:治所在今江蘇江寧縣西南江寧鎮(zhèn)。(15)左里:即左蠡。用柵欄切斷左里鎮(zhèn)。(16)交州:西漢元鼎年間置。東漢時治所在龍編縣(今越南北寧省仙游東),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移治廣信縣(今廣西梧州市),十五年移治番禺縣(今廣州)。三國時分出廣州治番禺,交州仍移治龍編。(17)鴆(zhen):傳說中一種有毒的鳥,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毒死人。此處作動詞,用鴆酒毒死。
[相關(guān)史料]
盧循初下?lián)莩牵肷皆勥h①。遠少與循父嘏同為書生,及見循歡道舊,因朝夕音問。
《高僧傳·慧遠傳》
[注 釋]
①遠:指東晉高僧釋慧遠。江州,今江西南昌。盧循從廣州北攻東晉時,釋慧遠正居于廬山。
上一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盧鈞》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盧鈞》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