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人物故事小傳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道武帝長子,母劉貴人。登國七年(公元392年)生,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卒,終年32歲。
拓跋嗣初封齊王,拜相國,加車騎大將軍。道武帝疑心權(quán)力不保,怕婦人參政,將劉貴人賜死。天賜六年,拓跋紹殺其父道武帝,拓跋嗣又殺其弟紹,在一場宮內(nèi)骨肉仇殺中即位,改元永興,時年18歲。
明元帝初政時命長孫嵩、安同等8人輔佐,人稱“八公”。他鑒于以往教訓(xùn),對鮮卑族和漢族官吏同等重用,緩和了民族矛盾,使北魏漸趨強盛。泰常七年,明元帝派軍大舉攻宋,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滑臺、虎牢、兗州、青州及黃河以南許多地區(qū)重鎮(zhèn),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他又派大量人力修筑長城,從赤城直到五原兩千余里,以防御柔然入侵。明元帝死后葬云中金陵,謚曰太宗明元皇帝。
[正史]
太宗明元皇帝,諱嗣,太祖長子也,母曰劉貴人,登國七年生于云中宮。初,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①為亂。汝當(dāng)繼統(tǒng),故吾遠(yuǎn)同漢武,為長久之計。”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太祖怒之。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太祖知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陷帝于不義。不如且出,待怒解而進,不晚也。”帝懼,從之,乃游行逃于外。天賜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年為永興元年。追尊皇妣為宣穆皇后。公卿大臣先罷歸第不與朝政者,悉復(fù)登用之。詔南平公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對理民訟,簡賢任能,彝倫攸敘②。閏十月丁亥,朱提王悅,謀反,賜死。(略)十二月己亥,帝始居西宮,御天文殿。蠕蠕犯塞。(略)二年九月甲寅,葬太祖宣武皇帝於盛樂金陵。(略)
三年春二月戊戌,詔曰:
“衣食足,知榮辱。夫人饑寒切己。唯恐朝夕不濟,所急者溫飽而已,何暇及于仁義之事乎?王教之多違,蓋由于此也。非夫耕婦織,內(nèi)外相成,何以家給人足矣。其簡宮人非所當(dāng)御及執(zhí)作技巧,自余悉出以配鰥民。”(略)五年夏四月乙卯,車駕西巡,詔前軍奚斤等先行,討越勤部于跋那山。秋七月己巳,奚斤等破越勤、倍泥部落于跋那山西,獲馬五萬匹,牛二十萬頭,徙二萬余家于大寧。八月癸丑,奚斤等班師。甲寅,帝臨白登,觀降民,數(shù)軍實。辛未,置新民于大寧川,給農(nóng)器,計口受田。(略)神瑞二年四月己卯,車駕北巡。五月丁亥,幸大寧。(略)泰常七年秋九月,詔假司空奚斤節(jié),都督前鋒諸軍事,為晉兵大將軍,行揚州刺史,交址侯周幾為宋兵將軍、交州刺史,安固子公孫表為吳兵將軍、廣州刺史,前鋒伐劉義符。冬十月丙午,曲赦司州殊死已下。十二月,遣壽光侯叔孫建等率眾自平原東渡,徇下青、兗諸郡。劉義符兗州刺史徐琰聞渡河,棄守走,叔孫建遂東入青州。(略)八年正月丙辰,司空奚斤既平兗、豫,還圍虎牢,劉義符守將毛德祖距守不下。夏四月丁卯,幸成皋城,觀虎牢。而城內(nèi)乏水,懸綆汲河。帝令連艦上施轒辒,絕其汲路,又穿地道以奪其井。閏月己未,虎牢潰,獲劉義符冠軍將軍、司州刺史、觀陽伯毛德祖,冠軍司馬,滎陽太守翟廣,建威將軍竇霸,振武將軍姚勇錯,振威將軍吳寶之,司州別駕姜元興,治中竇溫。士眾大疫,死者十二三。秋七月,詔司空奚斤還京師。十一月己巳,帝崩于西宮,時年三十二。
史臣曰:太祖英雄,北驅(qū)朔漠,末年內(nèi)多釁隙。明元抱純孝之心,逢梟鏡之禍③,權(quán)以濟事,危而獲安,隆基固本,內(nèi)和外輯。以德見宗,良無愧也。
《魏書·太宗紀(jì)》
〔注釋〕
①外家:后妃的親屬,也稱外戚。②彝倫攸敘:上下關(guān)系融洽和諧。③梟鏡之禍:母親被賜死。
〔相關(guān)史料〕
己巳,宮門至日中不開。紹稱詔,集百官于端門前,北面立。紹從門扉間謂百官曰:“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從誰?”眾愕然失色,莫有對者。良久,南平公長孫嵩曰:“從王。”眾乃知宮車晏駕①,而不測其故,莫敢出聲。于是朝野恟恟②,人懷異志,肥如侯賀護舉烽③于安陽城北。賀蘭部人皆赴之,其余諸部亦各屯聚。齊王嗣聞變,乃自外還。晝伏山中,夜宿王洛兒家。紹募人求訪嗣,欲殺之。獵郎叔孫俊與宗室疏屬拓跋磨渾自云知嗣所在。紹使帳下二人與之偕往。俊、磨渾得出,即執(zhí)帳下,詣嗣斬之。王洛兒為嗣往來平城,通問大臣,夜告安遠(yuǎn)將軍安同等。眾聞之,翕然響應(yīng),爭出奉迎。嗣至城西,衛(wèi)士執(zhí)紹送之。嗣殺紹及其母賀氏,并誅紹帳下及宦官、宮人為內(nèi)應(yīng)者十余人。其先犯乘輿④者,群臣臠食之。壬申,嗣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興。公卿先罷歸第不預(yù)朝政者,悉召用之。詔長孫嵩與北新侯安同、山陽侯奚斤、白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坐止車門右共聽朝政,時人謂之“八公”。以尚書燕鳳逮事什翼犍,使與都坐大官封懿等入侍講論,出議政事。以王洛兒、車路頭為散騎常侍,叔孫俊為衛(wèi)將軍,拓跋磨渾為尚書,皆賜爵郡、縣公。
(義熙十一年九月)魏比歲霜旱,云代之民多饑死。太史令王亮、蘇坦言于魏主嗣曰:“案讖書,魏當(dāng)都鄴,可得豐樂。”嗣以問群臣。博士祭酒崔浩、特進京兆周澹曰:“遷都于鄴,可以救今年之饑,非久長之計也。山東之人,以國家居廣漢之地,謂其民畜無涯,號曰‘牛毛之眾’。今留兵守舊都,分家南徙,不能滿諸州之地,參居郡縣,情見事露,恐四方皆有輕侮之心。且百姓不便水土,疾疫死傷者必多。又舊都守兵既少,屈丐、柔然將有窺窬⑤之心,舉國而來,云中、平城必危,朝廷隔恒、代千里之險,難以赴救,今居北方,假令山東有變,我輕騎南下,布濩林薄之間,孰能知其多少?百姓望塵懾服。此國家所以威制諸夏也。來春草生,湩酪將出,兼以菜果,得及秋熟,則事濟矣!”嗣曰:“今倉廩空竭,既無以待來秋,若來秋又饑,將若之何?”對曰:“宜簡饑貧之戶,使就食山東。若來秋復(fù)饑,當(dāng)更圖之。但方今不可遷都耳。”嗣悅,曰:“唯二人與朕意同。”乃簡國人尤貧者,詣山東三州就食。嗣躬耕籍田,且命有司勸課農(nóng)桑。明年大熟,民遂富安。
《資治通鑒·晉紀(jì)》
[注釋]
①宮車晏駕:皇帝去世。②朝野恟恟:朝廷內(nèi)外恐懼不安。③舉烽:燃起烽火,意即造反自立。④犯乘輿:侵犯皇帝,輿即帝王乘車。⑤窺窬:窬即墻上洞穴,意即暗中觀察對方內(nèi)部情況,圖謀侵犯。
上一篇:《北魏宣武帝皇后胡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北魏宣武帝皇后胡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盧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盧循》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