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樂毅》人物故事小傳
樂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人,戰國中期燕國著名軍事將領。樂毅出身于貴族家庭,聰穎好學,喜愛兵法。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趙國發生“沙丘之亂”,樂毅棄趙赴魏,為大夫。后得知燕昭王求賢若渴,遂離魏入燕,任亞卿。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樂毅奉燕昭王之命為上將軍,聯合趙、秦、魏、韓、楚等國約期會師伐齊,五國聯軍皆由樂毅統一指揮。聯軍大敗齊軍于濟水以西,殲其主力,旋即直搗齊都臨淄,以功封昌國君。樂毅率兵轉戰5年,攻克齊70余城,齊僅余莒、即墨二城。齊無奈以反間計,促使新立的燕惠王命騎劫代樂毅為將。樂毅遭此猜忌,遂棄燕歸趙,被趙惠王封為望諸君,并以觀津之地為食邑。騎劫為將后,一改樂毅方案,終遭失敗,被迫退回燕國。燕惠王聞敗,始悔換將之過,復請樂毅回國。樂毅雖未應允,但卻愿做燕、趙兩國客卿,往來于兩國之間,使兩國通好和睦。樂毅最后死于趙國。
〔正史〕
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①,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②。樂羊死,葬于靈壽,其后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復滅中山,而樂氏后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③,乃去趙適魏。聞燕昭王④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辟遠,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⑤以招賢者。樂毅于是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⑥,久之。
當是時,齊湣王⑦強,南敗楚相唐昧于重丘⑧,西摧三晉于觀津⑨,遂與三晉擊秦⑩,助趙滅中山,破宋(11),廣地千余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齊。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余業(12)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于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13)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于是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14)。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于臨菑(15)。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于莒(16)。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于昌國(17),號為昌國君。于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余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18)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于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19)聞之,乃縱反間于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面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于是燕惠王固己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20)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于觀津,號曰望諸君(21)。尊寵樂毅以警動于燕、齊。
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22),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23)于莒,入于臨菑。
燕惠王后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恐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循逃走趙。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御者(24)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故假節(25)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曰:“夫齊,霸國之余業而最勝之遺事也。練于兵甲,習于戰攻。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于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擊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27)。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于燕。齊器設于寧合(28),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薊丘之植植于汶篁(29),自五伯(30)已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臣聞賢圣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余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隸,皆可以教后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于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子留意焉。
于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閑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于>趙。
《史記》卷八○
〔注 釋〕
①中山:即中山國。戰國時其中心在今河北定州市。②靈壽:中山國屬地,在今河北正定北。③沙丘之亂: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趙雍讓位于少子趙何。長子趙章對此不滿,遂借游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之機,殺死趙何自立。公子成等由國都邯鄲前來平亂,殺死趙章,逼死趙武靈王。④燕昭王:名平。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⑤先禮郭隗:首先以郭隗為師。⑥亞卿:次于正卿的官位。⑦齊湣王: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⑧重丘:據《史記正義》記載,位于今河北武邑東南25里。⑨觀津:古地名。在今河北武邑東南。⑩擊秦:事在公元前298年。(11)破宋:事在公元前286年。(12)霸國之余業:即言齊桓公自春秋以來稱霸諸侯所留下的基業。(13)合從:即合縱。(14)濟西:齊國濟水以西地區。(15)臨菑:齊國國都。在今山東淄博東北。(16)莒:古邑名。在今山東莒縣。(17)昌國:古邑名。在今山東淄博東南。(18)即墨:古邑名。在今山東平度東南。(19)田單:戰國時期齊國將領,詳見本書《田單》。(20)騎劫:戰國時期燕國將領。(21)望諸君:以古澤藪望諸命名。(22)河上:據《史記正義》載,滄州和德州的北河是齊國的北界。(23)襄王:齊湣王子法章,公元前283—前265年在位。(24)侍御者:此指燕惠王。(25)假節:假,借的意思。節,即符節。(26)宋地:此指齊國滅宋后戰領的宋的土地。(27)濟上:齊國的濟水邊上。(28)寧合:燕國的臺名。(29)篁:竹子。(30)五伯:即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相關史料〕
樂毅者,河北靈壽人。其先祖曰樂羊。為魏文侯①將,伐取中山有功,文侯封以靈壽。子孫因家焉。
毅生而賢,善用兵,是時齊大敗燕,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忘報。于是屈身下士,先重禮郭隗以為招。樂毅聞而心動,因請于魏王而使燕,燕昭王以客禮待之。樂毅感其誠,遂委質而臣,燕昭王以為亞卿。
當是時,齊湣王正強,南敗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服三晉于觀津,且與秦昭王爭重為帝,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齊。燕昭王因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合。”燕昭王以為然。因使毅約趙惠文王,別遣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正窯齊之驕暴,皆爭合從②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毅。毅遂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毅將燕軍獨追至臨淄。齊湣王敗亡,走保于莒。樂毅攻入臨淄,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悅,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于昌國,號為昌國君。燕昭王歸,留樂毅徇齊,五歲,下齊七十余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會燕昭王死,子惠王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于樂毅,及即位,齊將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所以不早拔者,毅與新王有隙,欲連兵留齊,南面而王齊③。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來。”惠王固已疑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毅還。毅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于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驚動于燕、齊。
齊將田單知毅去,遂設詐誑燕,大破騎劫,盡復齊城,而迎襄王于莒,復入于臨淄。
燕惠王悔無及,且恐趙用毅而乘燕之弊。乃使人謝毅曰:“寡人使騎劫代將者,念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也。將軍過聽,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何以報先王之所遇將軍之意乎?”毅報書曰:“毅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逃遁走趙。”“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不早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燕、趙俱以為客卿。后毅卒于趙。
斷曰:昭王宿怨,立隗招賢。樂毅聞之,求請使燕。一言既合,亞卿操權。擁韓護趙,攻齊之堅。七十余城,一旦下焉。功成怨釋,君臣快然。奈何父死,子信間言。騎劫代將,前烈盡捐。倉卒走趙,情實可憐。覽史三嘆,是誰之愆。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一
〔注釋〕
①魏文侯:即魏斯,戰國初期魏國建立者。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②合從:也作合縱。戰國時期弱國聯合起來進攻強國,稱為合從。隨從強國去進攻其它弱國,稱為連橫。一說六國地連南北,南北為縱,故六國聯合謂之合從;秦國居西,六國居東,東西為橫,故六國從秦謂之連橫。③王齊:在齊國稱王。
上一篇:《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于成龍》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于成龍》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