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長城·“險莫險于居庸關”
居庸關位于北京昌平西北,是長城的要口之一。三國時,居庸關稱西關,北齊時改稱納款關,唐又稱薊門關、軍都關,遼、金、元、明、清仍沿用居庸關的名稱。
居庸關的名稱是取“徙居庸徒”之意。傳說秦始皇修長城時強征民夫士卒(稱庸徒)徙居于此。但秦長城并未從此經過,漢朝才開始在這里設關,但也并不是長城線上的關口。在此修長城是從北魏開始的。現在所見到的居庸關城和長城是明代重修的。關城本有水陸兩道關門,現在只有陸門關保存下來。
百工重關
居庸關一向有“天險”、“絕險”之稱,唐代詩人高適曾以“絕坡水連下,群峰云共高”的詩句來贊其路險關雄。明人趙羽亦有詩云:“蜀道之難不為難,險莫險于居庸關,山關入山僅百里,千回萬轉羊角盤。天生不假五鬼鑿,高為峭壁低為壑。倚澗危橋獨木支,懸崖怪石孤藤絡。”
居庸關自古就是北京西北的門戶,明代曾在這里設“衛”,常駐重兵防守。《長安客話》中說:“居庸玁險聞于今古,兩山夾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線,其側如傾,艱折萬狀,軍馬難行,稱曰百工重關不虛也。”
在居庸關中心,保存著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砌成的元代建筑“云臺”。臺上原有三座喇嘛塔,稱過街塔。過街塔是元代普遍流行的一種塔式,多在一高大的臺上立塔,臺下開券洞門以通行人,臺上立單塔、三塔、五塔不等。據說是讓過路行人頂戴禮佛。從券洞內的題記得知,過街塔建于元至元五年(1345)以前,塔在元末明初先后被毀。明正統四年(1439)曾在臺上建泰安寺,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焚毀,現只存塔寺基座。云臺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高9.5米,下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下大上小。臺頂四周設石護欄和排水龍頭。券洞為五邊折角式拱券,這種結構在我國古建筑石券遺物中還不多見。券洞寬闊,可通馬車。券門兩側對稱地刻有金剛杵交叉而組成的圖案,象、獅、卷葉花,大龍神等,正中刻金翅鳥。券洞內兩壁四端刻有四大天王,壁間有用梵、藏、八思王、維吾爾、漢、西夏六種文字題刻的佛經,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參考資料。券頂上正面雕有曼陀羅紋飾五攢,兩側斜面雕坐佛十尊,十佛之間遍雕小佛(千佛),形態生動雄勁,是現存的元代雕刻藝術珍品。
關溝與楊家將
居庸關關城建于一條長達18.5公里的溪谷中,谷曰關溝,是華北平原與內蒙高原之間的一條通道。溝內設南口、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四重關口,“上關”早已廢棄。除“燕京八景”之首的“居庸疊翠”外,沿關溝北上,可欣賞到著名的“關溝七十二景”。
南口是關溝的第一關,老南口鎮的城墻現只剩下殘垣斷壁和破爛不堪的城門。據《長安客話》記載,此處有個“龍虎臺”,因其地勢高平如臺,有龍蟠虎踞之形而得名。元代馬祖常有詩云:“龍虎臺高秋意多,翠華來日似鑾波。天將山海為城塹,人倚云霞作綺羅。”
“七十二景”中有許多與楊家將有關。南口附近,有楊六郎拴馬樁,傳說他打敗遼兵后,拴馬于此,現在樁上仍有鐵鏈,實際這不過是關溝東邊山頭上的一座狀如石柱的山峰。關溝中的石灘上,有一塊平坦的方形大石,傳說是穆桂英點將臺。石上的二十八個大小圓眼,據說就是當時穆桂英搭帳篷時插帳篷桿的石眼,故石頭又稱帳篷石。另外在居庸關內道旁有一塊形狀似枕的大石,刻有“仙枕”二字,旁有嘉靖年間兵部尚書盧某所書記奉命率兵增援古北口事的石刻。明代頓銳曾作詩一首,云:“一覺黃粱人已仙,尚遺睡石傍風泉。高真日待金門漏,那復空上枕此眠。”當地群眾也把仙人枕稱為穆桂英點將臺。
居庸關城前有一座山,如勇猛的衛士護衛著關城。這就是有名的靴山。北宋慶歷年間遼兵進犯,雙鬢斑白的穆桂英毅然掛帥出征。傳說撤兵時戰馬被路邊一塊長城磚絆了一下,穆桂英被摔下馬來,左靴甩到一邊。面對遼兵,她從容不迫,手握戰靴,將里面的沙土輕輕抖落。沙土落地,便漸漸擴散開去,形成一座山丘,擋住了遼兵。后來人們就把這座山稱為“靴山”。
此外,這里還有傳說中的六郎影、五郎像等等。然而據考證,楊家將根本不曾到過居庸關、八達嶺一帶,因此這些也就未必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多半是后人出于對楊家將的崇敬而附會其辭。
從上關繼續前行,至八達嶺南三堡附近,地勢陡峭,壁似刀切。石壁上端有一石洞,洞口建有佛閣,崖石上刻有“彈琴峽”三字。彈琴峽處于兩山之間,清流從此向南流入溪中,因“水流石罅,聲若調琴”而得名,是“關溝七十二景”中的佳勝。有詩云:“懸崖峭壁磴千盤,峽里天光一線看。繞澗琴聲聽不盡,月明流水曲中彈。”這樣幽雅的風景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元詩人陳孚曾作詩一首:“月作金徽風作弦,清聲豈待指中彈。伯牙別有高山調,寫在松風亂石間。”后來,為了修京張鐵路,彈琴峽山破一壁,如今流水依舊,琴聲已無,只存“彈琴峽”三字于石壁之上。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錦繡”之邦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青城天下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