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往權力之路的賽跑
作為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兩人是齊國最有權勢的人,可為什么卻要遠走異國他鄉呢?這個事說來話長。
有一個人事先察覺到齊國政壇將會有大動蕩,這個見識不凡且目光深遠的智者便是大名鼎鼎的管仲。管仲把自己的看法告訴好友鮑叔牙與召忽,這三個人都是一時之才俊,并被世人譽為“三杰”。當時管仲與召忽是公子糾的老師,而鮑叔牙則是公子小白的老師。三人坐在一起,管仲分析說,齊襄公政令混亂,倒行逆施。齊國政壇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動蕩難以避免。不如先把兩位公子送到國外,靜觀其變。
鮑叔牙與召忽都同意管仲的分析,于是三人便分頭行動。管仲與召忽護送公子糾到了魯國,而鮑叔牙則帶著公子小白去了莒國。
事態的發展果然如管仲所料,齊國連續爆發政變。齊襄公和公孫無知先后死于非命,可遠離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則安然無恙地躲過災難。
公子糾與公子小白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此之前,兩人并沒有太多的矛盾沖突,相安無事。可是在巨大權力的誘惑面前,一切都改變了。
同樣管仲與鮑叔牙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此之前,管仲與鮑叔牙是生死之交。
管仲與鮑叔牙的友情可以追溯到青年時代。
當時管仲家里很窮,鮑叔牙發現管仲智慧過人且才學淵博,很樂于與他交往。兩人曾經一起做過些小本生意,掙點小錢之后,管仲總是給自己分得多一些,給鮑叔牙分得少一些。鮑叔牙這個人很了不起,有度量。他沒有認為管仲貪財,因為管仲家庭比較貧窮。
后來管仲幫助鮑叔牙做一些出謀劃策的事情,卻是幫倒忙。即讓鮑叔牙處境更加困難,但鮑叔牙并不認為管仲蠢笨,只是認為時機存在有利與不利的時候。管仲曾三次做官,又三次被罷免。鮑叔牙不認為他沒有才華,只是時運不濟罷了。管仲三次帶兵打戰,三次戰敗逃命,沒有在戰場上捐軀。鮑叔牙不認為他是膽怯,因為他家中有年邁的母親要孝敬。
是人才總會有出頭之日,后來管仲與鮑叔牙一起為政府效力,管仲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可不曾想到時至今日,兩人要各為其主,昔日的好友變成了競爭對手。
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幾乎同時獲知齊國的第二次政變。
公子糾的優勢在于得到了魯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魯莊公就是魯桓公的兒子姬同,在魯桓公被齊襄公謀殺后,年僅十二歲的姬同被立為國君。當時魯國政府軟弱,不敢向齊國問罪。十年過去了,魯莊公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齊國的內亂給了他一次絕佳的機會,只要將公子糾送回齊國。并且擁護他為國君,那么魯莊公就有機會為父親的冤死平反昭雪了。
與公子糾相比,公子小白似乎更有奪取君位的優勢。
一是他得到了齊國權臣高傒的支持,高傒與公子小白是從小玩到大的至交好友。當公孫無知被殺之后,高傒馬上派人秘密前往莒國,催促公子小白立即起程,返回齊國;二是莒國距離齊國都城臨淄比較近,如果公子小白與公子糾同時起程出發,無疑公子小白將占據先機。
可是公子小白卻不太自信。
首先,公子糾是他哥哥。齊襄公死于非命后,以長幼的順序排列,公子糾應該是繼承者。其次,公子糾身邊有公認的智囊管仲及以勇武著稱的召忽。很顯然,公子小白知道如果自己加入到這場君位的爭奪戰中,那么就是一場生死決戰。如果不能成為君主,就將面臨死亡的威脅。想到死亡,他忽然不寒而栗,自信心動搖了。
如果不是鮑叔牙的堅持,公子小白可能早就放棄君位的爭奪了。
鮑叔牙見公子小白遲遲未肯動身起程,他心急如焚地問:“胡不行矣?”公子小白懦弱地說道:“不可,夫管仲智,召忽強武。雖國人召我,我猶不得入也。”鮑叔牙知道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失敗的疑慮和死亡的恐懼將驅走一個人的進取雄心。然而是危也是機,機會并不等人,他毅然說道:“事之濟也在此時,事若不濟,老臣死之,公子猶之免也。”如果事情不成的話,鮑叔牙愿意以生命保護公子小白的安全。
君主的寶座畢竟太誘人,豁出去了,公子小白決心豪賭一次。
管仲擔心公子小白搶得先機,他必須要先發制人,阻止公子小白回國。于是他率一支精干的部隊,人不解甲且馬不停蹄地趕到莒國前往齊都城的必經之地埋伏在路上,準備半途攔截并干掉公子小白。
護送公子小白的車隊正急匆匆地趕路,不想半路殺出一支突擊隊,一下子被打得有點暈暈的。管仲見公子小白的衛隊被沖散,心中一喜,搭弓上箭瞄準公子小白就是一箭。管仲的箭術十分高超,這一箭飛出,直射在公子小白的肚子上。只聽公子小白“啊”的一聲慘叫,趴倒在車上一動不動了。管仲一箭命中,他估摸公子小白必死無疑,便趁亂逃走了。
恁是管仲智慧超群,箭術過人,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管仲這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肚子上,公子小白卻沒有死。
說來小白也是命大,這一箭正好射在他皮帶的銅鉤上,鋒利的箭頭被銅鉤頂住了。小白不僅沒死,連受傷都沒有。只是公子小白也算是智慧過人,反應靈敏。如天才演員一樣,馬上慘叫一聲倒下,把管仲給騙過去了。虧得小白機警;否則憑管仲神射的本領,小白身上還有沒有另一個銅鉤來創造第二次死里逃生的機會呢?
管仲得意揚揚地把小白已死的消息告訴公子糾,公子糾一聽大喜。反正也沒有人跟自己爭奪君主的寶位了,他也用不著急匆匆地趕路。于是一路上氣定神閑,宛若閑庭信步。一邊走,一邊想象著自己當上國君時的威風。就這樣一路折騰,花了六天的時間,才趕到齊國的都城。
但是一切已經太遲了。
公子小白在中箭假死之后,情知時間就是生命。以百米賽跑的沖刺速度,率先抵達了齊國的都城。被齊國的大臣們迎立為國君,他就是春秋時代最著名的君主齊桓公。
公子糾為自己的大意失荊州而捶胸頓足,但已是無力回天。只得返回魯國,請求魯莊公出兵為其武力奪權。公子糾許諾給魯國人不少好處,魯莊公答應出兵,決心用武力奪回君主寶座。
一場兄弟相殘的戰爭爆發了。
公元前685年秋,魯莊公出動大軍,直壓齊境,來勢洶洶。齊桓公不甘示弱,親率大軍迎戰,雙方在乾時進行了一場決定齊國前途的戰役。
實力不濟的魯國軍隊被打得大敗,魯莊公差點都成了齊國人的俘虜,他的指揮車被齊國人死咬著不放。在形勢危急之下,他狗急跳墻,放棄了自己的指揮車,跑到另一輛戰車上繼續逃命。齊國人一看指揮車上沒人了,繼續追趕。魯莊公一看不妙,便扯下他的帥旗,交給他的兩個駕駛員。讓兩人帶著這面帥旗從其他道路上逃跑,這樣才將齊國的軍隊引開。齊國人果然上當,追擊這輛插著帥旗的戰車。活捉了扛著帥旗的兩位戰車駕駛員,而魯莊公則僥幸逃跑了。
魯國的武裝干涉完全失敗了。
接下來該是齊國人的報復了。
齊桓公任命鮑叔牙為大將,率軍攻入魯國。鮑叔牙的秘密使命是務必要斬草除根,殺死公子糾以絕后患。
魯莊公剛剛從逃亡路上撿了一條命回來,哪有力量來抗衡齊軍,唯有談和一條路可走。
鮑叔牙以強硬的口氣答復,要談和得答應兩個條件,第一是必須處死公子糾;二是逮捕管仲和召忽,押回齊國候審。
看來齊桓公必要置公子糾于死地,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作為戰敗的一方,魯莊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只能無條件地接受了鮑叔牙的要求。
公子糾最終被處死,這是失敗者的下場,讓人徒然感嘆政治的血腥遠甚于兄弟的溫情。可悲但并不可憐,如果上臺的人是公子糾,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殺死自己的弟弟。如果不是公子小白命大,早就死于管仲的箭下了。
這種兄弟相殘的故事,在追逐權力的游戲中還將一而再且再而三地上演,這就是政治。
公子糾死了,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則被逮捕,準備押回齊國。
鮑叔牙對此的解釋是管仲差點殺了齊桓公,罪大惡極,國君定要親自殺他報仇。對于鮑叔牙的說法,魯國大夫施伯并不相信,他向魯莊公密稟說:“主公切不可將管仲交給齊國,管仲的才華天下無人可匹。如果楚國得到他,則可得意于天下;晉國人得到他,則可得意于天下;狄人得到他,也可得意于天下。我看齊國人一定不會殺了他,管仲不死,必成為魯國的心腹之患。依臣之見,不如殺了管仲,再把尸體交給齊國人。”
魯莊公聽了施伯的話后,決心處死管仲。但消息走漏了,鮑叔牙嚴厲警告說:“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殉于齊。若魯殺之,非弊邑寡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在鮑叔牙的恐嚇之下,魯莊公終于不敢對管仲下手,只是將他捆綁送入囚車內押往齊國。
其實施伯說的完全沒錯,齊桓公并沒有處死管仲的打算。
這全是鮑叔牙力保的結果。
齊桓公上臺后想拜鮑叔牙為相,但他謝絕了。他對齊桓公說:“臣只不過是個庸臣,治理國家之大任,非臣所能擔當,只有管仲能堪此重任。臣有五個方面不及管仲,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執桴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齊桓公聽了之后有點不高興了,說道:“管仲親射寡人,射中銅鉤,差點就沒命了。現在卻要拜他為相,這樣行嗎?”
鮑叔牙當然理解齊桓公欲置管仲于死地的報復心理,但他仍堅持說道:“管仲不過是為他的主公竭盡所能,如果主公能赦免其罪,那么他也會對主公竭忠盡力的。”
齊桓公是個頗有氣量的君主,他沒有堅持己見,只是問鮑叔牙:“那要怎么辦?”
鮑叔牙回答說:“必須讓魯國人交出管仲。”
齊桓公想了想,又問道:“魯國的施伯是一位謀臣,如果他知道寡人是要重用管仲,肯定會阻撓魯君放人的。”
鮑叔牙笑著說:“主公放心,我自有辦法。”
一切都如鮑叔牙所預料的,他密切注視施伯的一舉一動。在魯桓公舉起屠刀時及時阻止,救了管仲一命。
作為公子糾的輔佐之臣,召忽以身殉主,但管仲卻拒絕這樣糊里糊涂地死去。
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同時也是個愛國主義者。先前齊桓公曾經向鮑叔牙詢問,管仲會不會為魯國所用。鮑叔牙斷然為管仲打保票,并且說:“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
當鮑叔牙從魯桓公的屠刀下救下管仲時,管仲對自己未來的道路已經看得很清楚。以他對鮑叔牙的了解,他斷定此番回國,必定是他大展身手的時機。
果然當囚車進入齊國境內后,鮑叔牙開始為他這位密友沐浴洗塵。而齊桓公則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親自抵達效外迎接管仲歸國。
不管是出于作秀或者真誠,齊桓公體現出了自己的胸襟與度量。對于這位齊國新君主,這是個不好治理的國家。權臣弒主的故事一而再地上演,混亂的局面必須要得到控制。他需要一個既聰明又強有力的輔佐者,管仲能否勝任呢?
齊桓公迫不及待地召見管仲,向他詢問國家的大政方針。管仲從容應對,提出種種精辟之見解,齊桓公心服口服。這次歷史性的會晤,不僅消弭了兩人之間的成見,而且為之后四十余年的合作打下基礎。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迅速強大,成為諸侯國中當之無愧的霸主。
一場齊國的內亂結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正在來臨!
這個時代屬于齊桓公,屬于管仲。
上一篇:通往強國之路-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遏制楚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