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
生卒時間不詳。戰國時期燕國軍事謀略家。靈壽(今河北省平山東北)人。少年時十分聰穎,品行端正,且喜好兵法。燕昭王筑黃金臺招賢納士。樂毅感燕昭王待之以誠,遂做了燕昭王的亞卿。公元前284年,樂毅親率主力攻占齊國七十余城,因戰功顯赫被燕昭王封于昌國(今山東省淄博東南),號昌國君。昭王死,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迫使樂毅出奔趙國,被趙王封于觀津(今經省武邑東南),號望諸君,最終卒于趙國。樂毅用畢生的精力為燕昭王訓練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屢次為燕國取得重大的軍事勝利。當時,齊國在諸侯中最強大,但由于齊泯王驕橫處恣,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于諸侯,致使國內政治局勢動蕩,臣民離心,形勢日益惡化。燕昭王以為時機成熟,欲興兵伐齊。樂毅則以軍事家特有的動察力和超人的見解,分析了局勢。他認為,齊國系霸主之余業,地廣人多,對于這樣一個大國,它雖有內患,僅由一國單獨去攻打,恐怕很難取勝,必須使齊國陷于孤立的被動地位,方可制勝。燕昭王十分贊賞樂毅的韜略,悉發全國之兵,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其它幾國,興師伐齊,大敗齊泯王。之后,樂毅率燕軍留齊五年,先后攻下七十余城,只剩下聊城、營城、即墨三城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即使全部占領,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營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樂毅的這種作法,完全符合了“上兵伐謀”的思想,當勝利即將到來之際,燕昭王病逝。昏庸無能的燕惠王原本就與樂毅有隙,于是被齊國大將田單借機使用反間計,逼走樂毅,致使齊國轉敗為勝。
上一篇:豐田汽車公司經營藝術
下一篇:九龍杯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