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生平簡介,阿克巴歷史評價,阿克巴怎么死的?
賈拉爾·奧一丁·穆罕默德·阿克巴(Jalalal-DinMuham-madAkbar,1542—1605),印度莫臥爾王朝第三代皇帝,1556—1605年在位。在阿克巴統治下,印度達到空前的統一和繁榮。
阿克巴的父親胡馬雍,從父親巴布爾那里繼承了一個龐大的、極不穩固的軍事帝國。巴布爾死后,帝國分裂。1539年,胡馬雍被比哈爾的阿富汗人打敗,向西撤退。1542年10月15日(一說11月23日),途經阿馬爾科特(在今印度拉賈斯坦境內)時,阿克巴出生。當時胡馬雍已被放逐,阿克巴寄養在喀布爾的叔父家里。阿克巴幼時未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卻鍛練了一付強壯的體格,1555年,胡馬雍奪回失去的德里王位。宣布阿克巴為合法繼承人,并指派他為旁遮普總督,以大臣培拉姆汗等人作他的保護人。1556年1月,胡馬雍死,德里被阿富汗人喜穆奪去。2月14日,在培拉姆汗等人的幫助下,在卡拉瑙爾的一個花園內舉行阿克巴登極典禮。13歲的阿克巴遂成為印度國王。然而,這個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大權掌握在保護人手中。而且北印度大部分地區還在阿富汗人統治之下。
1556年,阿克巴和培拉姆汗向德里進軍,企圖消滅喜穆軍隊。當時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喜穆有騎兵50,000人,戰象1,000頭,大炮51門;莫臥爾軍僅有騎兵10,000人。但莫臥爾軍卻有一支由優秀弓箭手組成的射騎隊。1556年11月5日,兩軍在德里北90公里處的帕尼帕特發生激戰。30年前阿克巴的祖父巴布爾曾在此大敗阿富汗人,因而這次戰役被稱為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戰斗開始時,莫臥爾軍因受喜穆的戰象猛力沖擊,顯得有點慌亂,但莫臥爾軍的“側翼進攻”的方法很快發生了效力。射騎隊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戰斗結果,喜穆軍死傷慘重,喜穆本人也中箭被俘。據說,當喜穆被帶到阿克巴面前時,培拉姆汗請求將他殺死,阿克巴不同意。于是培拉姆汗抽出自己的寶劍,砍下了喜穆的頭。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的勝利,使莫臥爾軍威大振。阿克巴攻占了德里。不過,這時莫臥爾人的勢力還僅限于德里和亞格拉兩座城市以及奧德一部分地區。
阿克巴的保護人培拉姆汗,曾為阿克巴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專權驕橫,殘酷迫害非伊斯蘭廷臣,受到群臣反對。逐漸成長起來的阿克巴也越來越不愿受到他的束縛。1560年3月,阿克巴采取果斷措施,宣布解除培拉姆汗的宰相職務,親自掌握大權。然而,他畢竟十分年輕,還不得不任用一批舊伊斯蘭貴族和印度教徒官吏管理行政和軍事。由于這批人之間矛盾很大,因此在罷黜培拉姆汗之后的幾年里,宮廷斗爭十分激烈。阿克巴巧妙地處理了貴族之間的爭斗,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1562年,他開始親自處理行政、軍事大事,確立了他作為一個專制君主的統治地位。
阿克巴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以后,便開始對周圍地區進行大規模征略。他有一句名言:“一個帝王應該專心于征略,否則,他的鄰國就會起兵打他。”這句話一直是后代莫臥爾王朝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當時,阿克巴面臨的主要敵人是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境內的拉其普特人。他用懷柔和軍事征服的兩手政策對付他們。
阿克巴對愿臣服于他的拉其普特人采取較開明的政策,如免除他們的人頭稅、尊重印度教廟宇、廢除拉其普特人把新娘送入莫臥爾后宮的陋習。這種政策爭取了很大一部分拉其普特人。1562年,阿姆培爾(今印度齋普爾)地方的拉其普特王公比哈里·烏爾不戰而降,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受到阿克巴的重用,阿克巴還娶了他的女兒,借以維持同拉其普特人的友好關系。很多拉其普特酋長歸順阿克巴,當上莫臥爾帝國的“曼達爾沙”(軍事首領)。帝國騎兵中有三分之一是拉其普特人。開明的政策使驃悍的敵人變成了帝國最忠誠的戰士。然而,也有一部分拉其普特人頑強抵抗。1567年10月,阿克巴攻打這些拉其普特人的要塞——齊圖。這次圍攻持續了4個月。阿克巴在這次戰役中表現出高度的指揮才能,他圍繞齊圖城挖一條很深的壕溝,以掩蔽士兵;命士兵每人手持可轉動盾牌,以擋敵人刀箭;他在城外筑一座很高的建筑物,以俯瞰全城,指揮戰斗。最后,莫臥爾軍用炮火猛轟城堡,阿克巴射死守將查馬爾,攻陷齊圖。守城的拉其普特士兵全部戰死。阿克巴為這種頑強的抵抗所激怒,進城大規模屠殺非戰斗人員。1570年阿克巴又攻占另外兩個拉其普特要塞,從此基本上解除了拉其普特人的威脅。
1572年,西部古吉拉特王國發生內亂,總督伊馬德汗請求阿克巴出兵。1573年古吉拉特歸莫臥爾管轄。1575年,孟加拉王公宣布脫離莫臥爾獨立,阿克巴趕往孟加拉平定了叛亂。同年,收復比哈爾。但不久,駐扎在這里的軍隊嘩變,阿克巴用了三年時間才鎮壓下去。1592年,阿克巴征服逃到奧利薩的阿富汗人殘部。此時,阿克巴不僅恢復了巴布爾時代帝國的疆界,還把統治擴張到西部印度。
1582—1585年,帝國內部相對穩定,阿克巴集中力量從事國內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改革。他盡可能將穆斯林大貴族的采邑(賈吉爾)收歸國有,改付他們以薪金。德里蘇丹時期,普遍實行包稅制度,阿克巴予以廢除。1582年,阿克巴任命托達爾·馬爾為財政大臣,委托他進行改革稅制。首先,政府確定統一的度量衡制,然后開始對全國土地進行丈量,按照肥沃程度將土地分為四等,并規定每一等級土地的稅收標準。稅收總額有所減少,但由于開支也相應減少,政府凈收入能保持不變。這些措施,不同程度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帝國的首都亞格拉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阿克巴改革了其前輩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完備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君主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下設四個大臣,分管財政、軍事、工商業、宗教司法。全部政府官員都授予軍階,按軍事方式編制起來。軍階根據指揮人數分33級。最高級指揮13,000人,最低級指揮10人。每個軍官至少在原則上是由皇帝任命的,兵士由官吏自己募集、給養。全國劃分為15個省,各省省長由中央任命。阿克巴以分權、縮短省長任期以及經常調動等手段,控制各省,并通過公開或秘密的情報員,了解下情,監督各級官吏。
阿克巴雖是一個正統的伊斯蘭教徒,但在宗教問題上卻不抱成見。1565年廢除對非伊斯蘭教徒征收的人頭稅。政府中也任用很多印度教徒。1576年,阿克巴采納大臣法齊爾建議,在法特普爾·西克里修建一座禮拜堂(意為信仰之殿),挑選各種宗教思想的代表在這里舉行宗教辯論,阿克巴還親自主持過辯論會。1579年9月,阿克巴宣布自己為“蘇坦尼·阿迪爾”(意為正義之王),是伊斯蘭法律的最高解釋者。這使他具有了解決伊斯蘭教一切問題的最高權力。1580年他招請基督教牧師布道。這些做法引起正統的穆斯林貴族的不滿,成為1580年孟加拉、比哈爾穆斯林貴族叛亂的主要原因。阿克巴堅決地鎮壓了叛亂,繼續推行寬容的宗教政策。為了統一各宗教,特別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1582年,阿克巴創立一種叫“丁-伊-伊拉希”的宗教。主要教義是:一神論,阿克巴為最高僧侶;不食肉,對一切人行“善”;崇拜太陽等。它揉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拜火教一些內容。然而這不是一種群眾性宗教,教徒是精心挑選的,據說包括阿克巴在內僅18名。寬容的宗教政策使阿克巴政權得到大多數印度教徒的支持,并促進了印度各種文化的融合。他還注意到革除印度教社會陋習,下令允許寡婦改嫁、廢除“薩提”(寡婦殉葬)制度。這些都具有進步意義。
1585—1587年,阿克巴兼并克什米爾。1587年,西北地區阿富汗部族騷擾喀布爾,阿克巴派軍隊攻打他們,結果全軍復沒。阿克巴又另派了一支部隊,才消滅了他們。1591年,阿克巴借口平息內部糾紛,侵入信德南部。1594年從波斯人手中奪回坎大哈,大大鞏固了印度斯坦西北部的統治。
晚年,阿克巴繼續向德干地區擴張勢力。1591年派四個使臣出使坎德什、阿德納伽爾等幾個德干蘇丹王國。坎德什王公懾于莫臥爾力量而投降。阿馬德納伽爾等則頑強抵抗。1595年,阿克巴派次子穆拉德圍攻阿馬德納伽爾,未能攻下該城。1599年,阿克巴向德干進軍,阿馬德納伽爾守軍殺了蘇丹王,獻城乞降。接著,又包圍坎德什王公繼承者防守的阿西爾伽爾城堡,1601年攻陷該城。這時,他留在北方的兒子薩利姆,在伊斯蘭貴族唆使下,趁阿克巴南征之際,在阿拉哈巴德組織一個新朝廷,并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詔諭。阿克巴急忙趕回印度斯坦。回來后,在亞格拉修建凱旋門,以紀念征服德干的勝利。1603年,阿克巴與薩利姆和解,薩利姆受封在比哈爾·奧利薩地方,但在那里仍繼續鬧獨立。阿克巴決定廢除薩利姆的王位繼承人的權利。1604年,阿克巴生病,宮廷內圍繞繼承人問題斗爭激烈。由于大多數貴族支持薩利姆繼承王位,阿克巴不得不讓步。1605年10月17日,阿克巴卒于亞格拉。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47.html
上一篇:阿倍仲麻呂生平簡介,阿倍仲麻呂歷史評價,阿倍仲麻呂怎么死的?
下一篇:阿奎那生平簡介,阿奎那歷史評價,阿奎那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