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昉
韓昉,字公美,遼國燕京(今北京)人,生于遼道宗太康八年(1082),其先祖世代為遼國名門望族。韓昉5歲時,父親病逝,他哭得哀痛,時人稱為孝子。喪父之后,韓昉家道中落,生活漸趨不易。但跟著母親長大的韓昉,從小喜愛讀書學習,常常廢寢忘食。遼天祚帝天慶二年(1112),韓昉參加科考,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名。授官右拾遺,繼而轉任史館修撰。以后幾經升遷,官至少府少監、乾文閣待制(正五品)。后來投降金國。金國為了安撫降官,給韓昉加衛尉卿銜,遷知制誥,擔任金朝與高麗國之間的信使。
高麗國與金國早就通好,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高麗自稱藩臣屬國,但不肯上呈效忠誓表。金國幾次派遣使臣到高麗國要求其上誓表,高麗君臣總是熱情接待,一談此事卻王顧左右而言他,使金國使臣不得要領,無功而返。韓昉受命又去高麗國,面對高麗國的盛情款待,他不為所動,不厭其煩地再三勸說高麗君臣應及早上表。高麗遍尋國中博覽群書通古知今的飽學之士,集中商量怎樣推辭婉拒,從中挑選能言善辯者應酬。過了差不多10天,對韓昉說: “我們小國服事遼國、宋國200年了,也沒有上過誓表,卻從來沒有失過作為藩臣屬國應遵循的禮儀。現在臣事上朝大金國,當然要與服事遼國、宋國的禮儀相同,絕不敢倦殆。如像古國那樣,因屢次設下盟誓而導致國內長期的混亂,這是圣人所不能做的事,所以,我國絕對不敢上呈誓表。”韓昉正色說:“希望貴國一定要準備使用立誓表這一古老的禮節。須知,古時舜5年一次巡獵,各方集中起來4年一次朝見。周朝定制,侯服、甸服、緩服、要服、荒服這五服諸侯每6年要入朝晉見一次,而且這6年間周王隨時可以各處巡視,天子巡狩到某一方岳,則某一方諸侯就朝會于此。現在我大金國天子正要西巡,那貴國君臣就應當跟隨著參加朝會了。請貴國考慮吧。”高麗國人無言以對,于是要求說: “請容許我們慢慢商量,從長計議。”韓昉果絕地說: “是上誓表還是參加朝會,請用一句回話決定了吧!”于是,高麗只得同意上誓表,保證做到幾條。這樣,韓昉才回國復命。輔政的國論左勃極烈完顏宗干聽完韓昉的報告非常高興,夸贊說: “除了愛卿,誰也辦不了這件大事。”借此機會,完顏宗干對參知政事與左丞、右丞諸執政官說: “從今以后派出國外的使臣都要挑選合適的官員。”
天會五年,韓昉加銜昭文館直學士(官級從四品),并兼任堂后官。不久,又加銜諫議大夫(官級正四品),升任翰林侍講學士。天會十二年,再升任禮部尚書(官級正三品)、翰林學士,并兼任太常卿、修國史。韓昉在禮部尚書任內連續干了7年。這個時期,朝廷正在評議禮制因革,對于各種禮儀、制度,朝中大臣看法不一,有的主張繼續沿用,有的主張變革,久拖不決,這就是韓昉在禮部又兼太常寺(主管禮樂、祭祀、封贈等事)卿很長時間的原因。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韓昉任職濟南尹,被拜為參知政事(官級從二品)。金熙宗皇統四年(1144),韓昉上表,請求辭官養老,未被批準。皇統六年,韓昉第二次上表,堅請辭官安享天年,熙宗授其汴京留守之職,封爵鄆國公。韓昉再三上表請求致仕,終于得到批準,以儀同三司(官級從一品)的級別退了下來。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加銜開府儀同三司。同年去世,享年68歲。
韓昉生性仁厚,寬忍豁達。曾有一個奴仆誣告韓昉用很大一筆錢資助叛賊逃出國去,經過調查,根本沒有這回事,有關官吏便將這個奴仆交給韓昉處理。韓昉不加懲治,說: “奴仆以某種罪名誣告主人,無非是為了求得擺脫奴隸地位,做一個自由良民,這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韓昉做了朝廷高官,身份貴重,仍刻苦讀書,手不釋卷。他善于寫文章,尤其擅長詔書冊文,所作《太祖睿德神功碑》文,被當世稱頌。他從高麗國回來后,高麗每一位使者都要探問韓昉身體是否安康,表現出極大敬重。
韓昉早年仕遼,后來降金,為金國的興盛做出了貢獻,可謂楚材晉用。
上一篇:韓敬
下一篇:韓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