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倓
陳倓,字定先,號愛川,儀征(今屬江蘇)人,天性純篤,器識宏遠。父親一生好學,熱衷科舉,但屢試不第,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陳倓身上,督責他讀寫。陳倓不負厚望,刻苦自勵。9歲時,能吟詩作文,頗具風采。20歲時,參加童試,名列前茅,成為一名少年秀才??滴跷迨拍?1720),參加江南鄉試,考中舉人。他應試的文章被廣為傳誦,奉為范文。陳倓更加謙遜,更為自勵。與人交往,非正人君子不交。
康熙六十年(1722)春天的一個夜晚,陳家不慎失火,正在書齋讀寫的陳倓慌忙從窗口跳出。后發覺父母仍在屋內,便不顧熊熊烈火,不顧別人勸阻,奮力沖進屋內,背父拉母沖出大火,脫離險境。愛女卻因來不及搶救而慘死。不久,雙親相繼去世,陳倓痛不欲生,終日精神恍惚。后元配夫人王氏亦離開人世。續娶喬氏,但悲哀再次降臨到他的頭上,前妻留下的惟一一個兒子夭折。其子名耀祖,少年即才華過人,陳倓對他寄托了光宗耀祖的希望。愛子的早亡再次使他陷入極度悲痛之中,他對人說: “雙親已亡,兒子又早夭,應試還有什么意思?今生不再考慮科舉功名。”直到后來遇到一件事才改變了他的這種想法。
一天,大雨滂沱,陳倓所居小鎮大有被淹沒的可能,鎮中居民惶惶不可終日,只有陳倓處之泰然。他奉官府命令負責發放救濟糧。一手拿名簿,一手發糧,饑民遵命排隊領糧。糧食發完,沒有出現濫領現象,饑民十分感激。陳倓從這事認識到為民造福解憂乃人生一大樂事,而只有繼續應試,中第入仕,方能當此重任。于是,雍正十一年(1733)他赴京參加會試,順利通過。殿試時一舉奪魁,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第36位狀元。
關于陳倓大魁,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是年,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陳堯叟赴京趕考,夢見自己到了一個宮闕壯麗的地方,遠遠看去,大殿上端坐著君王,兩旁侍立隨從數人。忽然,聽見殿內響聲咋起,一會兒看見一偉丈夫,須髯若神,步入宮殿中門。他則混雜于扈從人員中隨入。君主出迎,按賓主次序坐定。有人問: 今年殿試諸生的文章作得怎樣?王說: 諸位稍等,我給大家朗誦一下。接著,從第一名到第十八名,逐一朗頌??碱}是《為君難》。陳堯叟聰穎過人,醒后,夢境仍歷歷在目。立即披衣起床,提筆記錄下夢中文章,尤其將第一名的文章背熟。進入考場,考題果然是《為君難》,但事先背熟的文章蕩然無存于腦海,無一字能記起,只得勉強草成一篇文章,感到與功名無望。有一考生將所作文章給他看,他只看了一行,就馬上說: “恭賀您得了第一名。”此人問何出此言,陳堯叟遂以夢中事相告。同時,忽然記起第一名文章,馬上掩卷速寫,竟無一字錯漏。同考者大驚,曰: “您能將18篇文章全記下來嗎?”陳堯叟說: “當時意在得第一名,其他文章皆已忘卻?!焙蟀l榜,陳堯叟只考了第18名。第一名是陳倓,也就是那位示文給他的考生。
陳倓及第后,被授予國史館修撰,又承命編撰《清文獻通考》。于乾隆二年(1737)被冊封為安南特簡副使,出使今越南。陳倓一行數人,輕裝簡從,所過郡縣,嚴戒隨從不得有絲毫打擾當地老百姓的地方。抵安南后,陳倓表現了大國使者莊重謙和之氣度,以禮待國王,使得安南朝野上下皆大歡喜,感仰清朝圣德禮教。但陳倓此次遠行,使身體遭受了一次沉重打擊。本來是抱病出使,加上路途遙遠,醫療條件不好,且水土不服,強咽異國飯菜,身體每況愈下。乾隆三年(1738)夏天回京不久,又被任命為順天武進士主考官。榜發后,輿論均稱陳倓主持公平。但此時陳倓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到第二年春天竟不治,于三月十二日病逝,年僅45歲。
陳倓待人和氣,主持公道。逝世消息傳開,朝野上下一致惋惜。友人馬樸臣曰: “我平生足跡半天下,所交賢人豪杰不少,若虛懷下人,顯晦一致,未有如吾友愛川(陳倓號)者?!标悅劤龉偻猓瑵撔难芯拷浟x,尤精于《易經》。他最喜歡大儒朱熹的論著,苦讀不輟。他的文章意境深遠,融會貫通,說理透徹。
上一篇:陳亮
下一篇:陳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