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
李齊,字公平,廣平(今屬河北)人。年少時家境十分貧寒。李齊聰睿,好學上進。家窮買不起書,就常常到鄰人家里借閱,他就是這樣博覽了古文詩書、儒家經典。他的文章寫得很好,尤擅韻文,聞名遐邇。后來,迫于家境,李齊不得不離家謀生,去江南做私塾先生。江南自唐宋以來便是中國經濟、文化的重心,經濟發達,文化興盛,名士才子輩出。李齊深受南方文風的影響。
私塾先生的生活是較為清貧的。為了出人頭地,博得功名富貴,李齊決心參加科舉考試,走科舉入仕之路。
不過,科舉入仕對于他來說絕非易事。
元朝是由蒙古貴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元政府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政策,科舉取士也不例外。元朝統治者把全國各族分成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 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西夏人(由于他們歸附蒙古較早,也最得信任,因而地位僅次于蒙古人); 第三等是漢人,指原金朝統治下的各族人; 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統治下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地位最低。元朝政府對四等人在政治地位、科舉待遇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的規定。元代科舉考試分為鄉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分左、右兩榜錄取。蒙古人以右為上,因而蒙古人、色目人中者都為右榜進士,漢人、南人則為左榜,列在右榜上的都算上選,列在左榜上的漢人、南人就低一級。蒙古人由科舉出身者,一正式任職就是從六品官,而色目人、漢人、南人則遞降一級。在各級考試時,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開考; 考試內容上,蒙古人、色目人的題目比較容易,而漢人、南人的題目則比較難。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參加漢人、南人的考試,取中后授予的官職可以提高一級。由于待遇不同,加上元朝科舉錄取名額少(每次錄取五六十人,最多時百余人),像李齊這樣的漢族知識分子要通過科舉做官是非常難的。但李齊知難而進,參加了科場角逐。
元統元年(1333),順利地通過了鄉試、會試的李齊和其他取得御試資格的考生在翰林國史院進行殿試。殿試那天,李齊和考生們由執事官帶引到翰林國史院門前,先由衛官搜檢有無夾抄,然后進入考堂。李齊等漢人、南人考生與蒙古人、色目人考生分別進入不同考堂。此時,考堂中的大案臺上擺著策題。考生們朝著皇宮方向拜了兩拜,賜給策題時又拜了兩拜,然后各就其位。每個考生身旁有一名怯薛官(護衛軍)看守。李齊等漢人、南人考生需要考3場: 第一場,考明經經疑1問,限300字以上; 經義1道,限500字以上。第二場,考賦、詔、誥、表、內科1道。第三場,考時務策1道,限1000字以上。而蒙古人、色目人僅需考二場,內容也極簡單。但李齊以義理高深、文辭典雅而高中左榜進士榜首,成為元代第7位左榜狀元。
此科進士共100人,是元朝取士較多的一次。
李齊榜上題名時,正是元朝多事之秋。順帝重用伯顏,一任權奸胡作非為,天災人禍接踵而至: 黃河泛濫,兩淮亢旱,徽州、鳳州等地大山崩裂。后來,汴梁下起紅雨,衣裳淋雨紅水直淌; 新德路下白毛,像一條條細絨,當時有民間歌謠道:“天雨絨,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蒙古貴族為了鞏固統治,對漢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采取籠絡的態度,使他們為元朝效忠,李齊便是其中一位。李齊這一介文人書生就在這種情況下被授以官職,走馬上任了。
按元制,李齊被授予正七品官,起初任河南淮西廉訪司事,后來調任高郵(今江蘇高郵)任知府,頗有政績。
高郵府,屬河南江北行省管轄,居里下河(運河的一段)東岸,北通淮河,南達長江,物產豐美,貿易繁盛,是出了名的好地方。南宋末年,由于戰亂,這里曾一度冷落蕭條,元統一后漸漸恢復,尤其是大運河開鑿和疏通以后,格外繁忙,是漕運的必由之路,南來北往的人常在這里停留,人員混雜。元朝末年,由于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影響到了這里。高郵城西有湖泊,周圍樹茂草高,常有盜賊出沒。至正十年(1350),有一天,一伙盜馬賊突然闖進高郵驛站的馬廄,偷了12匹良馬后逃走。李齊得到稟報,親自率人追捕,追回了被盜的良馬并逮捕了以謝長為首的幾名盜馬賊,依元朝法律處死了謝長等人。
元代禁止民間藏匿和使用弓箭、斧鉞等兵器,就連供神用的器物,也都以假物代替。盡管規定對私藏者重懲,但仍有違禁的。至正十一年(1351),民人秦觀保私下制造了幾樣兵器,準備用來打家劫舍,被李齊查出,將其抓獲處死。
在李齊任高郵知府期間,元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了。許多百姓不堪忍受壓迫,紛紛揭竿而起,在元朝境內,東西南北到處起火。高郵南部有泰州城,位于長江以北。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泰州(今屬江蘇)白駒場亭民、以販鹽為生計的張士誠因與富家有仇,與其弟聯合壯士李伯升等18人,殺仇家,焚其舍,并招集附近鹽場許多人起兵反元。鹽丁們苦于賦役沉重,紛紛響應,很快攻占了泰州。當時江浙、河南、江西等數省官軍正大舉圍剿其他義軍,河南行省一時來不及調更多的軍隊,難以攻下泰州,便采取招降的辦法,派李齊前往泰州招降張士誠。
李齊得令后,就上路趕往泰州。在路上,他心里沉甸甸的。近年來,對于皇帝沉溺聲色,朝中大臣爭權奪利,他略有耳聞,不禁為國家的前途擔憂,而各地人民掀起風暴般的起義更令他焦急。他常感到元廷已經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想助朝廷一臂之力,又苦于官位太低,他關注著從各地傳來的消息,正與義軍作戰的元軍經常失利使他痛心?,F在,距離高郵僅百里的泰州發生民變,他預感到這將是一場大風暴,他不敢想像也無法預料自己前往泰州會有什么結果。李齊一行人到了泰州城下,張士誠馬上令人打開城門,可李齊入城后便感到氣氛有些不對。原來,這時張士誠的部眾已達萬余人,攻占泰州后士氣高昂,群情激憤,拒絕投降。張士誠讓李齊進城是想把他作為人質,可憐李齊未等傳達朝廷旨意和辯解便被扣押起來。后來義軍內部發生矛盾,張士誠平息內訌后降元。河南江北行省授給他官職。張士誠為討好元,放出了李齊。李齊回到高郵府,正當府中慶賀李齊平安歸來、泰州事態已平息的時候,風波又起。張士誠降元后,河南江北行省派參知政事趙璉鎮守泰州,張士誠趁趙璉無備,再次起兵反元,占領泰州,殺死趙璉,接著開進得勝湖,在湖旁安營扎寨。不久,又攻克興化縣(今江蘇興化),在江北、淮南一帶聲勢很大。河南江北行省一面派兵征討,一面加強對距離泰州、興化僅百余里的高郵府的防守,派左丞偰哲篤和諸宗王率軍鎮守高郵。李齊則出守高郵外圍,守衛甓社湖。
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中旬,張士誠派水陸兩軍襲擊高郵,屯兵在高郵東門。張部士兵在城門外一邊大喊,一邊用火筒、火鏃射死、射傷許多元兵。駐在高郵城的官員聽到城外喊聲震天,早已魂飛膽喪,紛紛逃跑。李齊得到張士誠攻城的消息,急忙率軍趕回營救高郵,但當他趕到城下時,高郵城門緊緊關閉,義軍已經占領了高郵。李齊知道單憑自己的人馬一時難以攻下,只好退回甓社湖。這時,張士誠已將興化、高郵、得勝湖連成一片,勢力達到寶應縣。元統治者看到此時的元朝已是千瘡百孔,于是,對各地義軍采取進攻和安撫并用的政策。順帝下詔,凡是叛逆者只要不再與朝廷為敵都可赦免無罪,并以萬戶告身招降張士誠。詔赦到了高郵,河南江北行省派人送與義軍。不料,張士誠對送詔的使者說: “一紙詔書休想招降我。讓你們李知府來,如果李知府能親自來一趟,我就去當萬戶告身。”原來,張士誠看到各地義軍紛紛建立政權,自己的勢力在不斷強大,元政府已是狂風大浪中的一葉孤舟,因而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他痛恨所有的朝廷命官,能捉一個就殺一個,上次放回了李齊,他一直不甘心,現在正好有機會可以誘使李齊來。河南江北行省再次將李齊派往張士誠的軍中。對上次張士誠的行為,李齊仍心有余悸,雖然李齊與張士誠沒有很多的接觸,但他感到張士誠是個反復無常的人,現在又點名要他去,他知道自己前往是兇多吉少。但行省的命令他是不能違背的,聽天由命吧,如果張士誠能降元,自己就算替朝廷解除一份憂慮; 如果張士誠沒有降意,不會像上次那么輕易地放過自己了。李齊雖是文人出身,但在兩軍陣前不能死在疆場上而是自投羅網,他總是有些不甘; 但如果不去,那便是抗命,作為朝廷命官,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做出違命之事。李齊沒有帶任何人,只身前往高郵。
高郵,這是李齊做了10多年父母官的地方,李齊熟悉這里的每扇城門,每條街道。如今,高郵城墻豎著一面大旗,旗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張”字,把守城門的軍卒手中握著自造的武器。李齊入了城,尚未見到張士誠便被押到獄中。李齊心想: 與其等待賊寇處置,不如試試看能否說服張士誠。于是他大喊: “叫張士誠來見我! ”可是任憑他怎么喊,還是無人理睬。河南江北行省的官員見李齊去而不回,便派人喬裝入城打探,得知張士誠無降意,李齊已被關押在獄,便派軍再次攻城。一天,關押李齊的牢門開了,李齊被押著向城門走去,盡管這時李齊已是憔悴不堪,但走起來還是不失文雅。李齊一邊走一邊想: 張士誠不會輕易放自己回去,那么,到城門干什么呢?李齊很快被帶到城門樓上,他一眼就看見了坐在兩列衛兵中間的張士誠,隨后又望見了城門外元軍的營帳。張士誠命李齊跪下,李齊正色道: “朝廷何負于你?你棄信逆天,罪在不赦,我堂堂元廷命官,膝蓋如鐵,怎能為你等賊寇屈膝! ”張士誠惱怒,讓兩個衛兵上前按倒李齊,李齊掙扎著站起,大聲痛罵,張士誠又命人將其按倒,用兵器搥碎李齊的膝蓋,李齊痛得暈了過去,醒后仍是大罵不止,張士誠惱羞成怒,對李齊,凌遲處死。
上一篇:李黼
下一篇:林召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