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黼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李黼出生在潁州(今安徽阜陽)一個漢族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親李守中,當時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尚書。李守中脾性急躁,對子女極其嚴厲,李黼從小十分畏懼父親,但非常孝順。李守中一飲酒便大醉不醒,常持續幾天,李黼想盡一切辦法幫助父親,李守中仍臥床不醒,李黼便跪在父親的床頭,責備自己,往往跪到天明,絲毫沒有厭怠之意。
元仁宗尊孔崇儒,推行“漢法”,大興國子監,培養選拔人才,親自規定國子生名額為300人,另外增加20名陪堂生,任命自己的老師李孟掌管國子監學。李黼作為漢人官員子弟,進入國家的最高學校國子監學習。泰定四年,年近30的李黼參加科舉考試,并榮中左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泰定五年,李黼代理祭祀西岳時,有個大臣私下對他說: “每次我的名字都排在后面,這一次能變一變嗎?”李黼正色道: “周王勢力雖小,但在《春秋》序中列在諸侯之上,這是尊君,怎么能怕在后面呢!”這位大臣無言以對。
不久,李黼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升為禮部主事,后又拜為監察御史。李黼在任監察御史時,曾上疏提出3項建議: 第一,太廟只有二祭,每天供佛祠、神御,這是非禮,應該根據經典而行; 第二,教化之根本,不應當隸屬集賢,應歸屬省臣兼領; 第三,諸侯王每年賞賜有定額,分封換代之際,世系親疏,無從可考,應該仿效先代,修正玉牒。但李黼的上疏被扣押,沒有呈報給皇上。后來李黼轉任江西行省郎中,又入為國子監丞,升為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侍從皇帝,講解經史。李黼總是為皇帝講述圣賢之法。中書省曾命他巡視河渠,李黼巡視后上疏言道: “蔡河源出京西,宋朝時因為有運輸,是以平地作堤,水位低于平地; 而現在河底已淤塞,高出地面,夏秋之季,暴雨傾瀉,河水橫溢為災。應該按河故跡修浚,如若他日通惠河有不測,阻塞運輸,則江淮之物可由蔡河到達大都,這是萬世之利。”由于這時元朝皇族卷入爭奪皇位斗爭的漩渦,朝中大臣結黨傾軋,盡管李黼提出了有利國計民生的建議,可是無人理睬,李黼只得作罷。
元順帝時,李黼升為秘書太監,拜禮部侍郎,奉旨詳細定出中外所上封事。后來廷議內外官應當通調,李黼離開大都,被授為江州路總管(路治德化,今江西九江)。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韓山童、劉福通揭開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并攻占河南許多地區。接著,北方有李二(號芝麻李)智取徐州; 南方有徐壽輝攻占蘄水(今湖北浠水),建國號為“天完”,接著攻克黃州路(今湖北黃岡),在長江北岸造船,準備南攻。江州位于徐壽輝天完軍的下游,若乘風順水而下,很快便到達,而且江州是連接江西與江東地區的交通要道。因而李黼非常重視守城,他派兵修治城壕,檢查兵器,并招募壯士,分別把守要害之處。然后李黼又向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上攻守之策,請求行省派兵屯于長江北岸,扼守天完軍的通路,憑長江之險守衛江州。但李黼的計策未能通稟給道童,李黼嘆道: “我并不是怕死才上疏的。”李黼只好殺牛慰勞將士,以激勵他們,振作士氣。幾天之間,元軍風氣有所改變。盡管李黼做好守城準備,但他知道此時的元軍已非同昔日,無法與成吉思汗、忽必烈時相比。軍隊本是元朝的支柱,隨著統治集團的日益腐朽,元軍也急遽腐朽,喪失戰斗力。元末明初人葉子奇把元朝軍隊的腐敗歸納為: “元朝自平南宋之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將家之子,累世承襲,驕奢淫佚,自奉而已。至于武事,略之不講,但以飛觴為飛炮,酒令為軍令,肉陣為軍陣,謳歌為凱歌。”這樣的軍隊當然是不堪一擊的。
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徐壽輝的天完軍兵分兩路進攻元軍。一路渡江西上,攻克武昌,威順王寬徹普化、湖廣平章和尚及其他大臣皆棄城逃跑; 另一路乘船順風而下,直逼江西,江西行省大為震驚,天完軍乘勝攻破瑞昌。當時右丞孛羅帖木兒正在瑞昌附近駐扎,聽說瑞昌被攻占后,慌忙逃走。沿江州縣官員也聞風皆逃。李黼傳檄兵民,募集丁壯,準備同天完軍血戰。黃梅縣主簿也孫帖木兒愿意幫助李黼出擊天完軍,李黼大喜,立刻請來也孫帖木兒,與他共同對天發誓,飲血酒以表作戰的決心。剛畢,天完軍已兵臨城下,李黼急命諸將士在險塞之處堆積木石,阻止天完軍的進攻。連守糧、守船的士兵也參加作戰,一時無號,便將士兵的臉用墨汗涂上。李黼親自率軍出戰,身先士卒,大呼沖向陣前,也孫帖木兒也配合作戰,暫時守住了江州城。徐壽輝的天完軍北退60里,準備水陸聯軍再度攻城。江州戰場平息后,李黼對左右的將士說: “賊從陸地進攻受挫,必然由水道再度攻城,不要放松防御,否則只有死路。”他又派人找來數千根長木,在上面釘上鐵錐,放置沿岸水底,想以此來刺破天完軍的船只,李黼把這些東西叫做“七星椿”。過了幾天,天完軍果然乘西南風順流而下,船遇到“七星椿”不能前進,一時又無法后退。李黼乘機命將士擊殺,用火翎箭射殺天完軍,天完軍損失嚴重。李黼守城有功,江西行省上報元廷,請升李黼為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路、南康路軍民都總管。
至正十二年二月初,徐壽輝的天完軍攻占江州附近的其他州縣,西自荊湖,東到淮甸,沿路元軍都潰敗而逃。李黼據守的江州已變成了一座孤城,四處皆無援可待。天完軍數萬人四集江州城下,晝夜圍攻。李黼率軍連日迎戰,許多將士支持不住,意欲逃走,李黼斬殺了幾個貪生怕死的人。激戰數日之后,江州城內糧草斷絕,外又無援兵,已是難守。這時,在江州城的平章政事禿堅不花從城北門逃跑,江州的形勢是無守可言,但李黼決意死戰到底。李黼帶兵登上城墻,并親布戰具,看到天完軍已到了甘棠湖,焚燒西門,李黼忙命將士張弩射箭。天完軍見西門一時難以攻下,便轉攻東門,李黼慌忙引兵去救東門,但天完軍已攻破城門入城。李黼與天完軍進行巷戰,自知力不能敵,揮劍高聲喊道: “殺我! 不要傷害百姓!”天完軍從李黼的背后殺過來,將李黼刺落馬,李黼和他的侄子李秉昭一同戰死。一些江州的百姓聽到李黼的死訊,相擁而至,用棺將其葬于東門外。李黼時年55歲。在李黼死后不久,朝廷任李黼為參政之命才下到江西行省。
元廷聞知李黼戰死江州,認為他是當時少有的忠臣。順帝下詔表彰李黼,命人在江州為李黼立廟,賜廟額為“崇烈”,并贈李黼為“據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李黼為隴西郡公,謚忠文。1367年,朱元璋在平定南方時,稱李黼為“忠臣義士”,命人為李黼建造祠堂,圖畫肖像,每年祭祀。
上一篇:李騏
下一篇:李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