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一、青詞宰相
李春芳,字子實,揚州興化(今屬江蘇)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三月十五殿試,取進士301名,李春芳為第一甲第一名。
按慣例,李春芳中狀元后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
當朝天子乃世宗朱厚熜。這是一個昏君,為了長生不老,他虔誠地崇信道教,皇宮中醮事不斷。齋醮,需用寫給“天神”的奏章表文,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名曰“青詞”。世宗把青詞寫得好壞作為衡量文臣學識高下的標準。弘治十八年(1505)狀元顧鼎臣和進士嚴嵩,皆以青詞受世宗寵愛,有“青詞宰相”之稱。李春芳入翰林院不久,便被世宗特詔召入西苑,專門撰寫青詞。西苑在紫禁城西,有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為皇家御苑。這里乃世宗齋醮的地方。李春芳有文才,青詞寫得極好,深受世宗寵愛,破格提拔為翰林學士。此后幾年間,李春芳的官位直線上升,從太常少卿到禮部右侍郎,再到禮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再到禮部尚書,成為六部尚書之一。此期間,李春芳不僅要理政,還得用心寫青詞。就是因為青詞寫得好,他的官位才得以不斷升遷。他惟一可值得一書的治績,是制定《宗藩條例》。由于宗室繁衍,人數增多,歲祿大增,國庫空虛。李春芳引經據典,制定了一個關于給賜宗藩的條例,使開支大減。世宗見此條例能省錢,很高興,御批為《宗藩條例》。不久,李春芳又加官太子太保。
嘉靖四十四年,閣臣袁煒罹病辭去,死于路上。內閣首輔徐階請增閣臣。從前,有一種“廷推”制度,即公卿共同推薦某人入閣。世宗沒有讓大臣廷推,而是特命李春芳和嚴訥入閣。嚴訥是常熟(今屬江蘇)人,嘉靖二十年進士,是和李春芳一同入西苑撰青詞,一起被超擢為翰林學士的。幾年間,他也因青詞寫得好,青云直上。李春芳被擢為禮部尚書,他進官為吏部尚書。這次,李、嚴二人又一同入閣。內閣首輔徐階,也是因擅長寫青詞入閣并當上首輔的。內閣大臣成了清一色的“青詞宰相”。
李春芳為人謙遜,不以勢凌人,有點兒懦弱; 他為人儉樸,以廉潔著稱。但是,他缺乏理政之才。在內閣,他惟首輔徐階的馬首是瞻,干了受人贊揚的事,也都推說是徐首輔叫這樣做的。徐階對他也格外親近、雅重。
嚴訥入閣不久,便罹病,于當年冬天辭去。嘉靖四十五年,以青詞得寵的禮部尚書高拱、吏部尚書郭樸入閣。對此二人,李春芳也處處禮讓。
即使對窮困的書生,李春芳也極謙讓。
有個叫王叔承的,吳江(今屬江蘇)人,工詩。王叔承少年喪父,家貧,入贅婦家,后來到京師,客李春芳府上。王叔承嗜酒能飲,李春芳撰寫青詞找他咨詢,他常常醉臥酒樓,見李春芳來了,伸伸懶腰,不肯起來。李春芳也不責怪,留他在府上住了若干年。
李春芳入閣的第二年,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追求長生不老的世宗皇帝一命嗚呼,享年60歲。他的第三子裕王載垕繼立,年號“隆慶”,是為穆宗。穆宗比其父賢明一些,但他治國的方針是無為而治,賦權力于內閣,他落得個清靜。為此,他重新調整了內閣的構成。前朝的內閣大臣徐階、李春芳、高拱、郭樸留任,又將他做裕王時的心腹張居正、陳以勤遣入內閣。這樣,內閣大臣共有6人之多。
不久,閣臣之間發生糾紛,李春芳也受牽連。
這場糾紛是高拱挑起的。
高拱為人機敏,世宗病危,他聽說皇上不行了,就把自己在西苑的辦公用具搬回家里。吏科給事中胡應嘉偵知此事,上疏彈劾他不盡職守,大不忠。胡應嘉是徐階的同鄉,高拱疑心是徐階指使他彈劾的,遂與徐階有隙。隆慶元年(1567),吏部尚書楊博主持考核京官五品以下者,黜退了不少人,他的山西同鄉卻無一受處分。吏科給事中胡應嘉上疏彈劾。他身為吏科給事中,考核時不發一言,事后出來彈劾,引起穆宗不滿。高拱乘機報復,力主革胡應嘉的職。結果,言官們傾巢出動,紛紛彈劾高拱心胸狹窄。言官彈劾大學士,按嘉靖朝的制度,是要受廷杖的。高拱要求廷杖言官,徐階不同意。于是,高拱便指使一個叫齊康的御史彈劾徐階,說他兩個兒子為非作歹。
在內閣諸臣中,除了徐階,就數李春芳的資格老了。李春芳一向敬重徐階,在徐、高紛爭中,他站在徐階一邊。于是,齊康在彈劾徐階的同時,連李春芳也一同彈劾了。不過,他彈劾李春芳犯有何罪,史書未道其詳。
李春芳上疏分辯,并請求辭官。穆宗下詔寬慰,要他留任。
而高拱見沒能扳倒徐階、李春芳,遂托病辭去。
不久,徐階與穆宗的分歧日多,穆宗對他日漸不滿。給事中張齊以私怨彈劾徐階,徐階上疏辭官,穆宗詔準。
二、內閣首輔
徐階去后,李春芳出任內閣首輔。
時內閣大臣還有陳以勤、張居正兩人。陳以勤為人端謹,明哲保身,而張居正恃才傲物,不甘后人。他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李春芳為第一甲第一名,他名列第二甲第九名,但他瞧不起為人謙遜、懦弱的李春芳。一次,李春芳嘆曰: “徐公的結局尚且如此,我怎能長久?說不定哪天早晨我也乞身回家了?!睆埦诱谂赃吋泵φf: “若是如此,可保全你的名聲?!毖酝庵猓窃诙卮倮畲悍伎禳c兒走。李春芳聞言愕然。他當時沒有說什么,過后便上疏乞休,連上3次,穆宗都未準。
隆慶三年,禮部左侍郎趙貞吉入閣。趙貞吉學博才高,然好剛使氣,不甘居人下。他是嘉靖十四年的進士,名列第二甲第二名,比李春芳、張居正早12年登第,比陳以勤早6年。他自恃文才、資歷皆高出李、張、陳三人之上而蔑視他們,尤其看不上張居正。張居正不甘居下,與一個叫李芳的好友密謀,引隆慶元年辭退的高拱入閣,利用他來扼制趙貞吉,同時排擠首輔李春芳,取而代之。
隆慶三年冬,高拱再度入閣,并兼掌吏部,凌李春芳之上。趙貞吉為對付高拱,在李春芳的幫助下,兼掌都察院。于是,高、趙兩人利用各自把持的權力,爭權奪利,鬧得不可開交。在這種局面下,李春芳惟求自我保全,不偏向任何一方。
高、趙爭斗的結果,是趙貞吉被迫引退。此后,高拱更加囂張,大肆報復從前的政敵徐階。李春芳見狀,為徐階開脫了幾句,高拱大為不滿,唆使給事中王禎上疏彈劾李春芳,頗多詆誣。一向謙讓、懦弱的李春芳遂堅決要求辭官,穆宗允準,賜他手敕,讓他乘驛站的車馬回鄉,遣官吏護送,并照舊發給俸祿。
李春芳回到了興化老家,他的父母尚健在,他朝夕置酒肉與父母同飲同食,安享晚年。父母死后數年,李春芳也病死,享年75歲。君臨天下的神宗詔贈太師,謚號“文定”。
有明一代,狀元90人,入閣者11人,官學士者23人,死后有謚者27人。李春芳皆為其中之一。他的仕途生涯,前期極得志,后期則不如意。除了前期寫了一些水平較高的青詞外,他從政多年,幾無建樹,在權臣爭斗中謙讓避禍,最終還是被高拱、張居正二人排擠出內閣。
他的兒子默默無聞,從他孫子李思誠起,李家又出了幾個人物。
李思誠,官至禮部尚書。思誠之子李清,崇禎四年(1631)進士,從寧波(今屬浙江)推官擢為刑科給事中。熊文燦招撫張獻忠,他上疏指斥熊文燦失策。局勢的發展,證明他的指斥是正確的。后因久旱請寬刑而忤旨,貶浙江按照司照磨,未赴任。起為吏科給事中,隨即出為淮安知府。他還未到任,李自成的大軍便開進了北京,崇禎吊死萬歲山。清入關后,他追隨福王朱由崧抗清。
李思誠之子李信,官至平和(今屬福建)知縣。清兵攻破平和縣城,李信和兩個兒子李泓遠、李淑遠遇害。
上一篇:李易
下一篇: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