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袞
常袞,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一個小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常無為曾任三原(今陜西三原)縣丞,常袞在政治上得勢時,其父已逝,被追贈為仆射。封建社會子貴父榮,可惜只能在陰間顯赫了。
天寶十四年(755),常袞進士科狀元及第。同年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十二月,安祿山攻下東都洛陽,次年稱帝,又揮兵占據長安,并使其部將史思明占據河北十三郡。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繼位。至德二年(757),唐軍收復長安,肅宗、玄宗相繼返京。寶應二年(763),叛亂被平定。同年,代宗繼位。在此之前,常袞歷任太子正字,累授補闕、起居郎。其突出的文學才能早為代宗所賞識。繼位當年,常袞便被任命為翰林學士、考功員外郎中、知制誥。到永泰元年(765),遷為中書舍人,仍掌知制誥。當時的中書舍人還有楊炎,與常袞同知制誥。常袞善于撰寫除授官吏的制書,楊炎善于撰寫赦免罪人、減免賦役的詔令。開元以后,撰寫制詔最好的官員,首推此二人,時稱“常楊”。其實,常袞的文學才能在其他方面也很突出, 其詩文皆有名。大歷十年(775),獨孤氏貴妃去世,為其撰寫悼詞只有當代最有文才的大臣才堪當其任。常袞首當其選,所撰悼詞,文旨凄悼,凡是看到的人莫不感到傷心,悲哀之情油然而生。其哀詞至今保留在《舊唐書·后妃傳》中。
常袞性情耿直孤潔,不隨便結交朋友和外出游覽。代宗時,宦官的氣焰十分囂張。如魚朝恩,在肅宗時,掌管神策軍。代宗時,任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身為太監,卻干預政事,貪污驕橫,私設刑獄,迫害異己,人稱其為“地牢”。朝中許多大臣對其巴結攀附,不與之同流合污者敢怒不敢言。魚朝恩曾招集一些庸儒及輕薄文人在其門下講授經籍,稍微了解經義的皮毛,便大言不慚地稱自己有文武才干。迫于魚朝恩的威勢,代宗任命他判國子監事,兼任鴻臚寺禮賓使。魚朝恩竟不知羞恥,在國子監講解經義,讓宰臣百官都當他的學生,聽他胡說八道。有一次,魚朝恩手執《周易》用其中的章句譏諷宰相元載等人,元載也只能裝做無事一般。常袞冒著被迫害的危險上奏代宗,指出: “國子監官員應該用名儒擔任,不應該用宦官提領。”他是唯一敢于反對魚朝恩管理國子監的人,許多人都為他的敢說敢為捏了一把汗。
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回紇族的葉護王子曾率兵援助唐軍,與大唐合兵進擊叛軍,收復了長安、洛陽。因此,代宗與他結拜為兄弟。回紇軍雖為唐軍平定叛亂立下了功勞,但他們無軍紀可言,殺人放火,沿途搶劫,唐地方官稍有不周即遭殺害。回紇軍隊回國后,一些有戰功者留在京城,這些人自恃扶唐有功,十分驕橫,在長安創邸店,建佛祠,以此為據點,經常出來無端尋事,殺害居民。他們絲毫不聽從長安城門官吏的約束,搶奪通行憑證、魚契,隨便出進。代宗為報答回紇助戰之功,不但不予制止,還一再遷就。常袞上奏代宗: 對回紇兵不可縱容輕信,要加強防范,一旦他們和西北的吐蕃兵攻唐,其后果將十分嚴重。代宗對常袞的提議未予重視,更談不上做準備了。永泰元年(765),果然發生了回紇、吐蕃聯兵攻唐的戰爭,其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奉天(今陜西乾縣)。大歷十三年(778),吐蕃、回紇再次攻唐。回紇軍攻入太原(今山西太原),縱兵大掠,殺害唐朝軍民1萬余人。事實說明,常袞是有遠見的。
代宗時,安史亂事雖平,但國內藩鎮勢力割據八方,吐蕃、回紇又不斷興兵進犯,朝廷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桂管觀察使陳少游請求每年向朝廷貢銀錢5萬緡,很快被遷為宣歙觀察使。當時,每逢元旦、冬至、端午和皇帝生辰,各地州府在常賦之外競相納貢,稱為“四節進奉”。進貢多者就得到優待提升。一些武將奸吏,打著給朝廷進貢的旗號,乘機侵漁百姓。大歷元年(766)十月十三日,代宗生辰,諸道節度使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等,共值緡錢24萬。常袞對這種搜刮錢財的做法十分不滿,上書力諫。指出: “漢文帝退還千里馬不騎,晉武帝焚燒雉頭裘不穿,宋高祖擊碎琥珀枕不用。這三位君主并不是以聰惠圣明來治理國家,使國家太平,只不過是以身作則而已。現在各地方饋獻供奉的,都是些淫侈不必需的玩物,而節度使、刺史又不是男耕女織之人,所獻財物都攫取于百姓,這是結怨于百姓,獻媚于皇上。懇請皇上把這些物品都退回原處。”代宗見錢眼開,對常袞的意見置若罔聞。漫無邊際的進獻納貢,加劇了社會矛盾,使唐朝進一步衰落。
當時,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以佛教信徒最多,勢力最大,影響最深。宗教盛行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唐代前期修了很多佛寺,許多人出家為僧。全國僧尼人數超過數十萬。僧尼道士有免稅的特權,建廟塑像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代宗是一個佛教信徒,永泰元年(765),郭子儀打敗了吐蕃的進攻,斬首5萬余人,代宗竟認為這不是人力所為而是菩薩保佑的結果。于是下令廣造佛寺,以期得到菩薩更多的保佑。這沒有阻止吐蕃、回紇入侵,代宗便令眾僧講《仁王護國經》,敵人搶掠一番后回國,代宗認為是眾僧講經有效,退敵有功。對眾僧賞賜難以計數。常袞對代宗這種做法不以為然,并提出批評,指出: 現在正是多事之秋,軍旅未寧,人民逃亡,京師附近百姓的戶口十不存一。道觀、寺院卻花大量錢財去寫經造像,焚幣埋玉,國家賞賜的錢財數以萬計。陛下如果用這些錢來換糧食,減輕百姓的賦役,那天下人可謂受惠不淺啊!”代宗表面上總算接納了常袞的建議。
大歷十年(775)至十二年(777),常袞以禮部侍郎身份知貢舉。當時宦官劉忠翼權傾內外,涇原節度使馬璘累著功勛,恩寵莫二。他們各自有親戚參加這次考試,希望通過人情關系考中進士,或引入弘文館、崇文館學習,但都被常袞拒絕。當時的人很佩服他的正直和膽略,一些想托人情拉關系的人也不敢找他了。
大歷十二年(777),發生了元載案。元載是鳳翔岐山(今屬陜西)人,字公輔。肅宗時累官至度支使并諸道轉運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宗時仍任宰相,與宦官李輔國等勾結,為政貪橫,公行賄賂,奢侈荒淫,有莊田數十處。大歷十二年(777),元載被收審,代宗命常袞與劉晏、李涵等會同審訊。元載被處死后,常袞被任命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文崇文館大學士,與楊綰共掌朝政。楊綰不拘小節,弘通多可; 常袞頗務苛細,為人清儉。二人為政之道不同,俱備受代宗信任。楊綰死后,常袞獨掌大權。當時文武百官的俸祿很少,常袞奏請增加。韓滉判度支,常袞與其關系密切,對文武百官俸祿的增減,全憑自己的好惡而定。如常袞厭惡少詹事趙惎,就串通韓滉只給他俸祿2. 5萬緡,而國家規定的數量是3. 5萬緡。太子文學為洗馬官之副,常袞的姻家任文學,其俸祿卻比洗馬高。其輕重任情,受到時人譏諷。
常袞為相期間另一舉動值得稱道。按慣例,內廚每天免費向宰相提供可供十數人吃的飯菜,常袞上奏罷免,并說: “宰相領取國家俸祿已經夠多了,不應該再用朝廷賜給的飯菜。白吃白喝,于心何安?”便取消了這一制度。這可引起一些白吃飯人的不滿。他們說: “厚祿重賜,是為了優賢崇國政,沒有才干的人,可以辭去職位,不應該辭去祿食。”但常袞不為所動。政事堂有一后門,是為了宰相到中書舍人院咨訪政事用的,常袞下令塞絕其門,不相往來,以示尊大。他接受元載案的教訓,杜絕賣官之路,一切以公議決定取舍,非因人才過人而登第者,一律擯棄不用,尤其重用科舉出身的人。
常袞為相時,沒有封號爵位,郭子儀上奏代宗,代宗乃加封常袞為銀青光祿大夫,河內郡公。當時,中書省侍郎一職缺員,中書舍人崔甫權領中書政務,常袞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領中書省事,崔
甫因得不到升遷而不平,因而與常袞不合。常袞令崔
甫分管吏部考選事務,而崔
甫推薦的官員常袞又不任用。及代宗死,常袞與崔
甫爭論喪服輕重,意見不合,遂將崔
甫貶為河南(府治洛陽,今河南洛陽)少尹,再貶為潮州(州治海陽,今廣東潮州)刺史。
建中初年,楊炎入相,常袞被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在此之前,閩人不知道學習,常袞上任后,就為他們建立學校,并親自教導,其風俗由此一變,每年貢獻給朝廷的文人與內地一樣。
建中四年(783),常袞去世,終年55歲。皇帝追賜其為尚書左仆射。閩人懷念他,常在學校祭祀。
上一篇:崔曙
下一篇: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