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映
大唐帝國到唐玄宗坐天下時由盛而衰,每況愈下。玄宗后期,政治一片昏暗,貪官污吏肆意搜刮,戰禍連年不斷,瘴癘流行。齊映,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生在瀛州高陽(今河北保定)一個官宦人家。那年是天寶六年(747)。
齊映自幼聰敏過人,博聞強記,過目不忘。家中藏有許多珍貴古籍,齊映通讀的甚多。
唐代宗大歷四年(769),常科開科考試,齊映參加進士科的競爭。這年考試分兩地舉行,一在西京長安,禮部侍郎薛邕為考官; 一在東都洛陽,權知東都留守張延賞任考官。齊映在東都考試。貼經、詩賦、試策3場下來,齊映以優異的成績高中榜首。
這年,齊映年僅22歲。
經吏部考試,齊映被任命為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參軍,掌管河南府的軍事。不久,滑亳(今河南滑縣、安徽亳縣一帶)節度使令狐彰看齊映德才兼備又思維敏銳,辟任他為掌書記。
幾年后,令狐彰病重,滑亳的重任大都落在了齊映的身上。他勵精圖治,悉心操持,和令狐彰商議如何安排后事,并建議令狐彰讓長子建回長安,彰均一一采納。
齊映忠心耿耿,深得令狐彰的信任,便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齊映。齊映不僅是令狐彰的僚屬,還是他的乘龍快婿。
年末,令狐彰病死,唐代宗下詔哀之,詔令全國大小官員以令狐彰為楷模,效忠國家。
令狐彰病死不久,部分官員對握有滑亳實權的齊映不服,鼓噪而起,發動兵亂。此時,全國各地均不穩定,皇上又沒及時派遣新的節度使上任,齊映無力抵抗亂軍,只好設計脫身,返回東都洛陽。
回東都不幾日,河陽三城(北魏、北齊之際于河陽筑南城、中?城、北城三城。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派史思明攻占洛陽,唐將李光弼固守河陽三城,以防御史思明攻占洛陽,即此地。唐建中二年,置河陽三城節度使,自此常為重鎮)的節度使馬燧任命齊映為判官,佐理政事。
大歷十四年(779),唐代宗死,李適即位,這就是唐德宗。德宗猜忌心很強,而且性情急躁,是一個輕舉妄動,剛愎自用的皇帝。
德宗即位不久,就免去名將郭子儀的一切職務,任用臭名昭著的盧杞任宰相,使朝政更加腐敗。盧杞也很欣賞齊映的才干,在他的薦舉下,齊映被任命為刑部員外郎,適逢張鎰去鎮守鳳翔(今陜西鳳翔),被任命為張鎰的隨從判官佐理政務。齊映通曉軍事,代張鎰上書,很合德宗的旨意,不久便進為行軍司馬、兼御史中丞。
建中二年(781),大唐帝國再次陷于動亂。這年九月,平盧節度使李納舉兵叛亂,德宗任命宰相李希烈將兵討伐。李希烈擁兵3萬,與李納通謀,聯兵反唐。德宗命哥舒曜為將,討伐李希烈。八月,李希烈圍攻哥舒曜于襄城(今河南襄城),德宗調涇原兵解襄城之圍。涇原兵路過長安,京兆尹王翃遣吏犒軍,飯菜粗糲,涇原兵不肯吃,鼓噪道: “我等棄父母妻子,冒死上前線,就給這樣的飯吃,怎能上陣殺敵?瓊林、大盈庫財寶堆積如山,不去拿點兒還去哪里?”節度使姚令言遂率軍反,進攻長安。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陜西乾縣)。
長安城中,一場新的更大的叛亂在醞釀。太尉朱泚在姚令言的竄說下,當上了叛軍的總頭目,率大軍逼近鳳翔。鳳翔節度使張鎰性情懦弱,對領兵打仗一竅不通。他的部下有個叫李楚琳的,粗暴剽悍,見全國動亂,德宗出逃,叛軍囂張,認定天下非李唐所有,想乘機漁利,舉兵響應叛軍。此前數日,齊映發覺李楚琳圖謀不軌,請求張鎰先下手除掉李楚琳,張鎰沒有采納,想以寬宏大量來喚醒李楚琳的良心。他把李楚琳召到府中,盛情款待。對他說: “我打算請你外出一趟,怎樣?”楚琳心中甚為恐慌,估計張鎰已覺察他的陰謀,遂于當天夜里殺死張鎰,發動叛亂,投降朱泚。齊映很受士卒愛戴,得免一死,逃奔到皇帝暫住的地方——奉天。齊映到奉天后,被授任為御史中丞,主司監察。
興元元年(784),德宗起駕去梁州(今陜西南鄭東),齊映隨駕而行。道多險阻,齊映親為德宗牽馬。馬突然受驚,狂奔起來,齊映緊緊抓住轡頭不放。德宗怕傷了齊映,要他松手,齊映不聽。馬終于停了下來,皇上問他何以如此。齊映說:“馬奔騰跳躍,最多不過傷臣罷了。如果松開了馬,萬一傷了皇上,臣死一萬次也難償罪責。”德宗感嘆不已。到了梁州,德宗擢齊映為給事中,掌封還駁正詔書,糾正審理刑獄,權任頗重。
齊映高個,寬額大眼,五官端正,容貌俊美,體態強壯,聲音宏亮悅耳。德宗很喜歡他這樣的人,讓他侍奉左右,宣讀詔令。不久,進官中書舍人,掌起草詔令。
齊映成了德宗皇帝的重臣,很受寵愛,他也更加忠心耿耿。德宗很是感慨,如此忠心不貳的人實在是太少了。貞元二年(786),德宗下詔,齊映加官中書門下平章事。旋即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河間縣男,與崔造、劉滋一同輔政。
三人中,劉滋端重文靜,沉默寡言; 齊映謙虛和藹,對事從不置可否。軍國大權操持在崔造手里。不久,崔造罹病,齊映便掌起大權。
當時,吐蕃多次出兵攻唐,關中震動,公卿百官勸德宗出京避難。齊映入宮上奏: “戎狄亂我中華,這是為臣的罪過。現在,朝野驚慌,說皇上已經準備好了車馬糧草,準備出行。這么大的行動怎么不和宰臣們商議一下呢?”一邊說著,一邊伏地流涕。德宗為之感悟。
齊映應進士科考試時,張延賞是主考官。齊映做了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延賞僅是個左仆射,不是宰臣。他時常為齊映出謀劃策,齊映對恩師很是敬重。但張延賞私心頗重,見昔日的學生做了宰相,便乘機為子弟求官。對此,齊映婉言謝絕了。張延賞惱羞成怒,說齊映不是做宰相的料。翌年,齊映被貶為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尋徙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后來,又遷為桂管、江西兩觀察使。
齊映罷相,不是因為他有罪,而是張延賞的誣告。齊映很想官復原職,千方百計地討德宗皇帝的歡心。
起初,各地進貢的銀瓶高僅5尺。李兼做江西觀察使,進獻的銀瓶有6尺高。齊映多方搜刮,鑄成8尺高的銀瓶,獻給德宗。
但是,他未能如愿以償,仍然是個地方官。
眼見復相無望,將在地方了卻一生,齊映很是傷感,抑郁成疾,不治而死,年僅48歲。德宗皇帝聞訊,詔令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曰“忠”。
上一篇:麻勒吉
下一篇:龍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