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學宗師的平凡人生
——屏幕背后的張三豐
在武俠小說中,他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武學宗師;在評書傳記中,他是仙風道骨、修行得道的長壽真人;在史書記載中,他又是不修邊幅、行為無常的邋遢道士。張三豐的傳說遍及四海,卻又眾說紛紜。歷史上真實的張三豐究竟是什么樣子呢?
邋遢張仙人
張三豐,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出現在許多小說、評書、傳記以及不成文的民間傳說中,愈傳愈神,以至于人們已很難辨清其真實面目。在有關張三豐的史料記載中,可信度最高的是《明史·方伎列傳》,其中有專門記載張三豐生平的段落。
據《明史》記載,張三豐是元末明初的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說為君寶),號玄玄子。在其他一些傳記或史料中,還記載有張三豐的諸多名號,如全弌、三仹、三峰、三豐遯老、玄一、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如此繁多的名號,本身就說明張三豐的名聲和影響力之大。
張三豐生于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彰武縣西南),自稱是道教創始人之一張陵的后人。相傳他出生時,一只仙鶴從東海飛來,落到張家的房頂上,繞著院子飛了三圈,然后長鳴一聲,飛向高空,消失在云間。《明史》稱張三豐生來異于常人,身姿魁梧豐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成年后胡須堅硬如刀戟一般。張三豐自幼聰慧過人,工詩詞,善書畫,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談話論事皆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根本,據說能做到“心與神通”、“神與道一”,所以遇事都能未卜先知,時人都以為他是神仙中人。
據民間傳說,張三豐不修邊幅,舉止怪異,無論寒暑天氣都只穿著一身道袍、一件蓑衣;一餐能吃一升幾斗的糧食,有時幾天才吃一頓,有時兩三個月也不吃飯。他的行蹤不定,時而處于窮鄉僻壤,時而游歷街區鬧市,常常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他高興時就穿山走石,疲倦時就坐臥在雪上休憩。正因他的生活方式不循常規、隨遇而安,人們都稱他為“邋遢張仙人”。張三豐自己也賦詩《蟄龍吟》自嘲道:“天將睡法傳圖南,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半仙。”
張三豐云游四海,在他足跡所至的地方中,有一處非常著名,那就是寶雞金臺觀。據說,張三豐在這里看到山澤清幽,樹林蒼潤,認為這是修身養性的寶地;又見此處的三山峰挺拔俊秀,如同仙境,心中欣喜,于是自號“三峰居士”(后來在流傳過程中錯稱為“三豐”)。張三豐自稱在寶雞金臺觀曾死而復生,已經躺在棺材里卻鼾聲如雷,醒來后向終南山游歷,被他的道徒們稱為“陽神出游”。“陽神出游”是張三豐一生修行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當然,這一傳言與其他很多神化的傳言一樣都未必是屬實的。
張三豐的弟子沈萬三
相傳明初著名的富商沈萬三是張三豐的弟子。張三豐在寶雞金臺觀“陽神出游”后,行至荊楚吳越之地,遇到沈萬三,傳道于他,并預言“日后當于西南會面”。
沈萬三起家于江蘇周莊,早年依靠開辟田宅積累財富,后來利用周莊的水路與南洋做貿易,向外出售絲綢、瓷器、糧食和手工藝品等,買進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和藥材,很快成為江南首富。據說,沈萬三當時富可敵國,連明太祖朱元璋都嫉妒,加之沈萬三倚仗萬貫家財,對朱元璋有所不敬,最終落得被抄家流放的悲慘結局。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沈萬三發配至云南,而張三豐也剛好游至云南,應了“西南會面”之說。傳說沈萬三后來服食了張三豐贈送的丹藥,升天為仙。
武當山修道
張三豐自幼學習《道教經》,先后師從白云禪老張云庵、丘真人,終南山火龍真人等。離開終南山后,張三豐逐漸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的道學體系。明朝建立后,張三豐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越發不定。后來,他游至武當山,適逢武當山的五龍宮、南巖宮和紫霄宮等宮觀因戰火焚毀,他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便帶領眾弟子將宮觀重新修葺,在此修道。
張三豐在道教學說和煉養內丹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在道教學說方面,他倡導“三教合一”,即把儒教、佛教、道教視為同本同宗的教。三教都講究“修道”,都倡導修身養性以造福他人,所謂“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當時,道教的地位遠遠低于儒、佛,有時還被認為是“邪教”,張三豐這一學說將道教和另外兩教拉平,著實讓道教的發展空間增大了不少。這是張三豐為道教作出的貢獻,也是后來他受道教推崇的原因之一。
張三豐還擅長煉丹術。所謂煉內丹,其實就是鉆研長生不老之術。道教認為“煉氣為丹”,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張三豐寫了一首《大道歌》,對煉丹的戒欲、采藥、煉藥等各個環節都有闡述。他還寫了不少關于金丹的著作,講述長生不老的方法,因此受到帝王的重視。
遍訪不得其蹤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張三豐離開武當山,自此后幾乎銷聲匿跡,無人能探知他的行蹤。
也許是張三豐自身修道的造詣傳至宮中,也許是種種民間傳說吸引了皇族貴戚,也許是皇族貴戚欲求長生不老之法的心情迫切,無論出于何種原因,明朝初年的皇帝和王公都對尋訪張三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又從另一個層面更加深了張三豐的神秘感。
第一個尋訪張三豐的是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子湘王朱柏。在張三豐離開武當山的同一年,朱柏來到武當山拜謁,未能尋到張三豐,便寫了一首詩——《贊張真仙詩》,詩中寫道:“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巖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凄然!孤廬空寂大松里,獨有老彌松下眠”,可見朱柏對張三豐的仰慕以及尋訪不得的失落之情。
兩年后,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派遣使者去四海之內尋訪張三豐,并特意叮囑說:“張三豐聲名遠播,定要請來。”然而,使者最終未能找到張三豐。亦有一種說法稱,張三豐淡泊名利,故意避而不出。
明成祖朱棣繼承皇位后,多次派人遍訪張三豐的去向,還再三召集張三豐的弟子四處打探信息,希望將這位民間名望很高的“真仙”請到朝中(一說是朱棣掩人耳目,實則為尋找流亡的建文帝朱允炆)。朱棣還專門寫了一封致張三豐的《御制書》,信中尊稱張三豐為“真仙”、“先生”、“足下”,贊頌張三豐“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并謙稱自己是“才質疏庸”。寫到盼望張三豐來朝相見時,朱棣用了“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范”、“至誠愿見之心夙夜不忘”、“拱俟云車鳳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之懷”等極其恭敬的語句,表現出非常謙卑的姿態。即使是在尊崇道教的朝代,一位帝王能夠給一名道士寫這樣懇切的信,也是很少見的。
在數次尋訪不得其蹤之后,朱棣懷著遺憾的心情,下旨在武當山為張三豐修建“遇真宮”,雕塑銅像供百姓朝拜,并派人時常打掃;同時還征勞力三十多萬,在武當山修建了龐大的道教建筑群,包括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十二亭和三十九座橋梁等,費時七年,工程浩大。帝王為一名道士專門建廟禮奉、大興土木、修造宮觀,這在道教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至此,張三豐曾經預言武當山日后大興的話也得到了印證。
此后,尋訪張三豐的行動不再那么興師動眾,但一直沒有停止過。明中期以后,張三豐的神名越發大噪,明英宗賜其“通微顯化真人”的名號,明憲宗封其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又贈其“清虛元妙真君”的封號。直到清朝初年,仍有不少崇信道教的文人堅信張三豐還在世,繼續探尋他的蹤跡,如雍正年間的文人汪夢九自稱遇到張三豐真人點化自己。
武學宗師的平凡人生
在眾口相傳的過程中,張三豐逐漸由人變成了神,由一個一心一意修行的道士變成了一個武藝精湛、感通天地、料事如神甚至無所不能的仙道。張三豐神化的地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他的壽命,二是他的武功。
張三豐的生卒年不詳,他到底活了多少歲,至今也沒有一致的說法。依據《明史》記載,張三豐應當生于元朝末年,但卒于何時沒有記載。明朝至清朝初年人們對他的尋訪不斷,以至于他的壽命更成了一個謎。按《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的作者李師融的考證,張三豐卒于明天順二年(1458),享年212歲。按汪夢九的說法,張三豐在雍正年間尚在人世,那時已經有470多歲。而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至元朝末年,張三豐已經過了100歲,倘若再活到明或清年間,怎么也有三五百歲了,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張三豐的壽命之所以被越傳越玄乎,主要是因為他在晚年行蹤不定,加之他生前的行為異于常人,漸漸被人們當做長生不老的神仙,這才有了幾百歲不死的荒唐傳言。不過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張三豐的確是一個長壽之人,卒年應該超過或接近百歲,這在中國古代已是比較罕見的了。
至于真實的張三豐是否擁有蓋世武功,答案是否定的。張三豐武學宗師的地位,主要是武俠小說的神化描寫奠定的。例如,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被描寫為“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他的“純陽無極功”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的武功心法“以威力而論,可算得上當世第一”,他的武當拳法“冠絕古今”,武功修為“深不可測”、“爐火純青”,晚年時“劍術如神”,武學則是“無所不包”。小說自然是虛構的,文學作品中的張三豐與真實的張三豐相去甚遠。事實上,張三豐一生主要在修道、煉丹,即使將道教的一些學問融于拳腳中,也是皮毛功夫,遠不能稱為武學一大門派,更沒有武學宗師之說。有說法稱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或言武當絕學的鼻祖是張三豐,但也沒有實據。
總之,張三豐的無所不通是后世神化的結果,武學宗師的盛名下其實是一名道士的平凡人生。這名道士或許在修行方面更為精湛,或許在舉止方面有些怪異,或許在那個年代比常人更長壽,但說到底,他絕非神或仙,只是元末明初的一個普通人。
上一篇:一個流傳千古的冤案——項羽火燒阿房宮
下一篇:一代諍臣身后事——唐太宗推倒魏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