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郢都失而復得
一國之君楚昭王逃到哪里去了?
早已習慣了榮華富貴的楚昭王,不得不體會人生的辛酸了。逃出郢都后,他漫無目的地流竄。先是向西到了睢水,又向南進入云夢澤。云夢澤是一片沼澤地帶,這里是強盜出沒之地。楚昭王在郢都時沒有把這些強盜放在眼中,可是現(xiàn)在失魂落魄的他,才真切地感受了社會之不太平。
晚上,楚昭王一行人就在云夢澤扎了個簡易的帳篷。雖然簡陋不堪,總算有個睡覺之地。不想入夜后,云夢澤的強盜們突然殺了出來。這些強盜大概也不曉得他們面前的人就是楚國的統(tǒng)治者,其中一名小嘍啰操著一把戈沖著楚昭王跑過來,揮戈朝楚昭王的腦袋猛劈過來。楚昭王嚇得身體發(fā)軟,兩腳不聽使喚。眼看就要命喪戈下時,突然一個人奮不顧身地撲到昭王前,用后背替昭王挨了這一戈。
這個人是寢尹王孫,王孫這一撲救了楚昭王的命。
強盜們被打退了,楚昭王心里一想,本想逃到云夢澤中可以躲避吳軍。不料卻遇到強盜,唉,哪里才是安身之所啊?在云夢澤北有一鄖縣,對,就先到鄖縣去躲躲吧。至少那里還有楚國官員接待,不必在大澤中風餐露宿了。
鄖城的長官叫“斗辛”,是斗成然的兒子。斗成然就是蔓成然,他曾起兵反楚靈王,在楚平王殺兄政變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是楚平王即位不久,斗成然自恃居功至偉,無法無天。楚平王狠下殺手,處死斗成然。不過楚平王念及斗成然的功勛,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將其兒子斗辛封為鄖公,遷移到了鄖城。
斗辛有個弟弟,名叫“斗懷”。他聽說楚昭王逃難來了,便糾集了一批人磨刀霍霍,準備趁機干掉楚昭王。斗辛見弟弟殺心大起,吃驚地說:“你想干什么?”斗懷吐了一口惡氣說:“當年楚平王殺了我們的父親,現(xiàn)在我殺他的兒子,這有什么不行呢?”
看來恩怨分明且有仇必報,是楚國男兒的一大特色。
斗辛大怒,制止道:“君主殺臣子,怎么可以記仇呢?君令就是天命,父親死于天命,能怨恨誰呢?楚王大權在握時你不敢報仇,如今落難了你想乘機殺他。畏強凌弱,這算什么英雄好漢呢?乘人之危乃是不仁,干出抄家滅族的事,乃是不孝。如果你莽撞行事,我先殺了你。”
話雖然這樣說,斗辛還是很擔心自己的弟弟會對楚昭王下毒手,看來不能久留在鄖城。他悄悄地帶著楚昭王一行人,離開鄖城前往隨國避難。
這時吳王闔閭已經(jīng)打探到楚昭王逃到隨國,便派一支軍隊追趕。到了隨國后,吳國人威脅隨國政府說:“漢水流域原本是周室姬姓子弟的封國,后來全部被楚國吞并了。現(xiàn)在上天降罪于楚國,可是貴國居然收容楚王,這豈不是愧對周室嗎?如果你們交出楚王,漢水以北的地盤就都歸你們所有。”
隨國只是個小國,吳國人的要求讓隨侯很是為難。這時形勢對楚昭王來說十分兇險,吳國人已經(jīng)到了隨國的宮殿前。而楚昭王則躲在宮殿后,楚昭王的哥哥公子期說:“現(xiàn)在事情緊急了,還是讓我來扮作楚王,把我交給吳國人吧。”
楚昭王猶豫不決時,有一臣下名叫“鑢金”,他站出來說:“這不是上策,上策是讓隨國政府拒絕吳國人的要求。”話雖這樣說,可是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主動權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鑢金自告奮勇,游說隨侯道:“隨國只是個弱小之國,又靠近楚國,卻一直存活到今天,這都是得到楚國的庇護。隨國與楚國歷代都有盟約,到現(xiàn)在也仍然是同盟的關系。吳國人的要求,您得三思而行。”
隨侯一聽,心里掂量了一下。如今雖然郢都陷落了,可是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楚國還是得罪不起的。想到這里,他便以占卜不利為由,婉言拒絕了吳國人的要求,并說道:“吳國所憂慮的,并不是楚王一人。倘若吳國把楚國滅了,我豈敢不聽吳王的命令呢?”
顯然,隨侯回答得很有水平。如果吳國人沒有實力滅了楚國,那對不起,我不能交出楚王,否則日后我會倒霉的;如果你們有實力滅了楚國,那也不必在意區(qū)區(qū)一個楚王。吳國人聽后也沒辦法,現(xiàn)在雖破郢都,但孤軍深入,不宜得罪太多國家,只好悻悻而去。
楚昭王在隨國安頓下來后,公子期返回楚國召集各地的部隊,準備反擊吳國侵略者。與此同時楚昭王的另一個哥哥子西也收編了柏舉之戰(zhàn)后潰敗的楚軍殘余,扯起抗戰(zhàn)的旗幟。
吳國兵團在此時卻犯下一個嚴重的戰(zhàn)略失誤。
占領郢都后吳軍并沒有乘勝進擊,擴大戰(zhàn)果;反而北上進攻鄭國。進攻鄭國還是伍子胥的主意,其實也是他的私心。
伍子胥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他強烈的報復心既成就了偉大的事業(yè),也成為其絆腳石。當各地楚軍開始團結在公子期與子西的周圍堅持抗戰(zhàn)時,伍子胥卻提出來北上攻略鄭國。當年伍子胥與太子熊建逃亡到鄭國時,熊建因密謀勾結晉國人奪取鄭國,被鄭定公與子產(chǎn)擒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這對伍子胥來說,也是一大深仇,非報不可。
吳軍北上,迫近鄭國,鄭國震動了。這時鄭定公已死,在位的是鄭獻公。你想想,強大得令人畏懼的楚國,那么輕松地便被吳軍攻下郢都。以鄭國的實力,如何抵擋得住吳國人呢?他便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擊敗吳軍,我愿意與他平分鄭國。”
有一個人慨然應募,他對鄭獻公說:“我有辦法讓吳國人退兵,而且不用動一刀一槍。”鄭獻公聽了后,將信將疑。不曉得這個人究竟是有天大的本領,還是有刀槍不入的法術?可是現(xiàn)在也顧不上這么多了,既然此人這樣自信,就讓他去試試吧。
伍子胥正率軍準備渡河,突然見江心處漂來一葉小舟,舟上是一名艄公。這名艄公一邊搖著船,一邊哼著歌,朝伍子胥的方向劃來。劃到近處時,只聽見艄公在船上高喊道:“蘆中人——”伍子胥聽了后心里一怔,想起了往事。當年自己從楚國逃往吳國時,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老漁夫正是這樣稱呼他的。他趕緊抬頭一看,以吃驚的口氣問道:“您是什么人?”
艄公回答道:“我是老漁翁的兒子啊。我父親死后,我便到了鄭國。如今國君聽說吳軍來犯,十分恐慌。便發(fā)令全國,有誰能使吳軍退兵,愿意與他平分鄭國。我想起我父親與您曾有一面之緣,并非想得到榮華富貴,只是懇求您能保全鄭國。”
伍子胥這個人恩怨分明,有怨必報,有恩也必報。他沒有想到在這里竟然遇到了恩公的兒子,百感交集,感嘆地說:“唉,當年要不是你父親的救命之恩,我哪有今天啊?蒼天在上,我豈敢忘了此恩情呢?”
說完后,伍子胥又向艄公致謝一番,率軍回去了。由于艄公的出面,使鄭國免除了一場兵禍之災。
這是一個很有戲劇性的場景,但史書的記載卻令人有幾分狐疑。根據(jù)史料所述,當年老漁翁救了伍子胥后,便沉船自盡了。倘若如此,這事情便只有伍子胥知情了,漁翁的兒子又從何而知呢?或者是老漁翁沉船后并未死,又將此事告訴了兒子?這些已經(jīng)說不清道不明了。
放棄攻打鄭國,回到郢都后,伍子胥便準備集中力量打擊楚國殘余部隊。然而良機錯失了,楚國搬來了救兵,秦國軍隊開始增援楚國了!
自從秦穆公后,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秦國漸漸地被遺忘了。其實秦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是有晉國這頭猛虎死死擋住了秦國人東進的步伐,使得秦國在春秋中后期扮演著一個不太重要的角色,可是這匹西域之狼注定要創(chuàng)造歷史的。
一直不理世事的秦國怎么突然卷入?yún)浅?zhàn)爭呢?
這都是申包胥之功。
當年伍子胥逃亡時,與申包胥有一次對話。申包胥曾說:“你要是能滅掉楚國,我就能保存楚國。你要是危害到國家,我就能使它轉危為安。”
吳軍破郢后,申包胥逃出郢都。他思前想后,能拯救楚國的只有秦國了。楚國有很多嘍啰國,但這些小國沒有實力。在楚的盟國中只有秦國最強大,而北方的晉國也好,齊國也罷,都樂得坐山觀虎斗,不可能出兵相援的。
申包胥是個堅強的人,他晝夜馳行。腳板裂開了,咬緊牙堅持住;膝蓋骨磨損過度,撕下衣裳裹住,就這樣一路奔向秦國。
秦哀公是個沉湎于酒色的君主,這也難怪,秦國那么多年沒有打過大戰(zhàn),難免有松懈之心,況且秦國已經(jīng)很久沒有干涉過其他國家的內政了。他聽到申包胥借兵的請求時無動于衷,懶得理睬。
秦國與楚國的關系向來比較密切,時不時地有通婚之舉。不僅如此,兩個國家也是戰(zhàn)略同盟伙伴,秦國曾經(jīng)幾次出兵與楚國協(xié)同作戰(zhàn)。可是如今楚國有難,秦哀公卻想置身于事外。
秦哀公退朝走了,申包胥還站在殿內,不肯退下。拉他他也不走,沒辦法,只好任由他站在大殿上。申包胥靠著墻,越想越傷心,最后他禁不住大哭。這一哭,不得了,哭了七天七夜。不僅哭,還絕食。飯也不吃,覺也不睡。
哭也是一大本事,在某些時候還能發(fā)揮不小的作用。
秦哀公最后受不了了,他又出來見申包胥。這七天的時間,秦哀公也想了些事。一旦楚國被吳國所滅,那么毫無疑問,吳國將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將直接威脅到秦國的南方。吳王闔閭乃是獰猛梟鷙之英雄,野心勃勃,意欲成為天下霸主。倘若有機會的話,吞并天下,亦未可知。申包胥也看出秦哀公之所慮,又說道:“吳國乃是夷邦,貪婪無度。如果與貴國為鄰,勢必成為大患。趁現(xiàn)在吳國還未完全占領楚國,貴國若能出兵拯救,楚國將世代侍奉秦君。”
曾幾何時,楚國還是超級強國,呼風喚雨,如今卻只能低聲下氣地向秦國求援。興衰嬗變,滄海桑田,歷史使人為之感嘆。
秦哀公思忖片刻,說道:“你且回去休息吧,等我決定了便通知你。”
申包胥一聽急了,叩首道:“我國王流亡于草莽之間,沒有安身之地。我作為臣子,哪敢安心地休息呢?”
這下子秦哀公被打動了,他不禁吟起《無衣》詩,這首詩是這樣寫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意思很明顯,秦哀公決心要出兵了。
申包胥一聽,急忙跪倒在地,向秦哀公磕了九個響頭。這時的申包胥已經(jīng)虛弱到了極點,心里的大石頭落地后他再也挺不住了,暈倒在大廳之上……
秦哀公派遣大將子蒲和子虎率五百輛戰(zhàn)車馳援楚國。
秦軍入楚后與公子期的抵抗力量會師,進攻吳國人控制的沂地,沂地的吳軍指揮便是在柏舉之役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夫概。
狡猾的秦國人還是耍了些心計,他們不愿意打頭陣,便對公子期說:“我們不了解吳國人的戰(zhàn)法。”公子期明白,秦國人把硬仗先留給楚國人。但他沒有怨言,畢竟這里是楚國,楚國人理所當然要為國家而浴血奮戰(zhàn)。公子期是楚國優(yōu)秀的軍事將領,他曾經(jīng)追隨楚平王南征北戰(zhàn)。只是后來由于伍子胥采取反間計,使得楚昭王以子常代替公子期為軍隊的總指揮,這也是楚軍失敗的原因之一。
自從郢都淪陷后,伍子胥對楚平王鞭尸解恨,吳國將領們又強暴楚王及大臣們的王妃,這些倒行逆施激起楚國人的同仇敵愾。楚軍官兵恨透了吳國人,大家都躍躍欲試,誓將侵略者趕出國門。
公子期的軍隊率先對吳軍發(fā)起進攻,夫概率軍迎戰(zhàn)。兩支軍隊正殺得難解難分時,秦軍參戰(zhàn)了!以兇猛剽悍著稱的秦國軍隊,突然出現(xiàn)在吳軍的側翼。五百輛戰(zhàn)車掀起漫天塵埃,夫概大驚失色。這時吳軍頂不住了,開始后撤。
秦楚聯(lián)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
對吳王闔閭來說,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
越國乘吳軍主力在楚,突然出兵進攻吳國本土。后方吃緊,這對前線作戰(zhàn)的吳國軍隊十分不利。在楚國戰(zhàn)場上,夫概戰(zhàn)敗后,子西率領的另一支楚國抵抗力量在軍祥一帶大敗吳軍。緊接著,秦楚聯(lián)軍奔襲唐國。唐國是吳國的盟友,小國寡民,焉能抵擋得住虎狼之師,很快便被滅掉了。這樣一來,吳國失去了一條臂膀。
可是還有更壞的消息。
吃了敗仗后,吳王的弟弟夫概偷偷地溜回國內。趁著王兄及重臣都在楚國,他居然自立為吳王。這個消息傳到郢城后,闔閭大為震驚。本來戰(zhàn)場上的節(jié)節(jié)失利就讓他很煩惱了,沒想到給自己致命一擊的,竟然是自己的弟弟。
夫概怎么突然想稱王呢?柏舉之戰(zhàn)的勝利,他是大功臣。這也使他沾沾自喜,自認為才能不在其兄之下。王者之位,能者居之。既然闔閭能從吳王僚手中奪得王位,我夫概又怎么不行呢?利令智昏,他遂鋌而走險控制國都,自立為王。
冷酷無情的闔閭沒有絲毫遲疑,他將楚國的戰(zhàn)事托付給伍子胥、孫武和伯嚭等人,自己率一部分精兵殺回吳國。吳國的內戰(zhàn)爆發(fā),兄弟變成仇人的故事再度發(fā)生。
夫概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的這支軍隊在楚國吃了敗仗后士氣低落。再加上吳人大多心向闔閭,很快戰(zhàn)爭成了一邊倒的格局。夫概戰(zhàn)敗了,吳王闔閭鐵石心腸,非置他于死地不可。無奈之下,夫概選擇了逃命,他逃到楚國向楚昭王投降。
吳國的內戰(zhàn)使得身陷楚國戰(zhàn)場的吳軍處境更為不利。
唐國被滅后,秦楚聯(lián)軍大舉南下,直逼郢都。仍然是楚軍打頭陣,秦軍作為策應。伍子胥和孫武等人率軍在雍澨迎戰(zhàn)楚軍,由于吳王闔閭帶走了一部分軍隊,吳軍在人數(shù)上處于劣勢。但是伍子胥和孫武都是一代名將,其高超的指揮藝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得處境艱難的吳軍還是贏得了一場勝利。
楚軍先鋒被迫撤退,但這并沒有改變吳軍被動的局面。隨后趕到的秦國兵團兵強馬壯,是一支生力軍。既使兵圣在此,也無法扭轉戰(zhàn)局,吳軍終于被打敗了。
雙方各敗一場,旗鼓相當,兩軍還是在雍澨一線對峙。楚軍統(tǒng)帥子期是一位名將,當年伍子胥擔心他執(zhí)掌軍權,巧用反間計讓楚昭王起疑心,而起用子常代替子期。可是現(xiàn)在子期回來了,這是伍子胥所不愿意看到的。子期果然在打仗上有一套本領,他詳細偵察吳軍的陣地,制定了一個火攻的戰(zhàn)術。
子期的作戰(zhàn)計劃遭到了另一位楚軍將領子西的反對,子西認為,楚軍剛吃了敗仗,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尸體還沒有收斂埋葬,他們?yōu)閲覒?zhàn)死荒野。如今用火攻戰(zhàn)術打擊吳軍,勢必要把這些死難將士的尸骨也一同焚燒,這樣做很不人道。
可是子期并不這樣認為,他對子西說:“國家要是完蛋了,大家都難逃一死。不能因為愛惜死者,就犧牲了生者。死者若是地下有知,肯定會支持我們打擊侵略者;死者要是沒有任何知覺,我們又何必要愛惜這些尸骨,而放棄打敗吳國的機會呢?”
子西聽后,無言可對,于是楚軍縱火。火借風勢,向吳兵營蔓延;同時楚國士兵英勇地發(fā)起沖鋒,吳國人又一次被打敗了。
再往后退,就是楚都郢城了。是固守郢城呢?還是放棄呢?伍子胥、孫武和伯嚭三人一起討論,伍子胥說:“楚國人雖然打敗了我們,可是我方實力并非受到重創(chuàng)。”言外之意,就是還能繼續(xù)打下去。這時孫武站起來說:“我們西破強楚,逐楚王。并掘平王墓,割戮其尸,這已經(jīng)足夠了。”
在孫武看來,吳國已經(jīng)給了楚國致命一擊。自從楚國雄霸南方以來,從未遭此重創(chuàng)。雖然要滅掉楚國已經(jīng)不太可能,但其偉大的勛績足以寫進歷史了。
伍子胥點點頭道:“自有霸業(yè)以來,從來沒有哪個臣子能夠這樣報仇雪恨。我們可以走了,沒有什么遺憾了。”
于是吳軍放棄了固守郢城,伍子胥與孫武率領剩余的吳國士兵返回國內。
這場戰(zhàn)爭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戰(zhàn)爭之一,雖然吳國未能全勝,但仍然是一次偉大的勝利。這也使得吳王闔閭成為春秋時代的霸主之一,后世也有人將其列入“春秋五霸”,他是當之無愧的。自楚武王奠基楚國以來,已經(jīng)過了兩百年。而吳國則興起不到八十年,便一舉打敗了老牌霸國。一舉奠定吳國東南霸主的地位,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楚昭王又回來了。
人非物也非也,原本繁華的都城在經(jīng)歷戰(zhàn)火后已經(jīng)毀壞嚴重了。喧囂的市井變得冷清,到處是殘垣斷壁。眾多烏鴉停留在枝頭屋頂之上,令人有不祥之感。宮殿雖然完好,可是在楚昭王眼里好像陌生了,這真的是他熟悉的王宮嗎?王宮的后妃們面帶慚色,她們成為這場戰(zhàn)爭的犧牲品。
楚昭王覺得眼睛模糊了,哎,他突然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從逃出郢都到重新歸來,整整一年的時間。這一年是何等艱辛,他對著宗廟深感恥辱,對不起偉大的先王。回想起失魂落魄的流亡生涯,九死一生啊。在云夢澤差點被強盜砍死,在鄖城斗懷想要他的命,逃命到隨國后吳國追兵又差點逮到他。
兇狠的吳國人終于跑了,雖然破碎的國家還要時間來恢復。但好歹沒有遭到亡國的下場,這還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申包胥和斗辛等人受到了獎賞,但申包胥認為自己乃是為國家效力,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便逃到山里當了隱士。
但是楚國的地位已經(jīng)一落千丈了。
在楚昭王回到郢都的第二年(公元前504年),一向畏懼楚國的鄭國居然大舉用兵,一舉消滅了許國。楚國只是干瞪眼,并沒有出兵干涉,實際上楚國是自顧不暇了。
對楚國人來說,吳國的威脅還沒有停止。
吳國人又卷土重來了。
這一年(公元前504年)四月,吳王闔閭派遣太子終累率領軍隊再度攻入楚國。楚昭王任命潘子臣和小惟子率楚國舟師迎戰(zhàn)。但今非昔比了,經(jīng)歷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楚國并未恢復元氣。吳國舟師在淮水大敗楚軍,楚國水軍的七名高級將領全部被俘。
楚國又一次陷入恐慌之中。
此時秦國軍隊已經(jīng)撤回國了,楚國只能孤軍奮戰(zhàn),所有的人都擔心楚都淪陷的悲劇重演。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立下大功的子期臨危受命,出任楚軍陸軍總司令,楚昭王希望這位名將能阻止吳軍深入。可是事與愿違,擁有伍子胥和孫武等一大批將軍的吳國兵團戰(zhàn)無不勝,在繁揚(今河南新蔡北)吳軍又一次大敗楚軍。
吳軍鋒芒畢露,楚國已經(jīng)不是吳國的對手了。楚昭王做了一個無奈卻也是明智的選擇,即遷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于郢,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五年了。這也是楚國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但那是祖輩的榮譽,當楚國再度遷都時,已是從巔峰重重地摔下來了。新上臺的楚令尹子西并不泄氣,他給自己打氣說:“現(xiàn)在可以有所作為了。”當國都遷到鄀城后,子西勵精圖治,大力改革政治,安定百姓,終于使楚國獲得喘息之機。
而吳國人在水陸兩次戰(zhàn)役中大獲全勝后,也沒有繼續(xù)深入。顯然在孫武等將領看來,越深入敵國,抵抗就會越強。而且吳國大后方還會受到越國的襲擾,一旦戰(zhàn)爭淪為持久戰(zhàn),對吳軍是相當不利的。
這樣,吳楚兩國大規(guī)模交戰(zhàn)告一段落。楚國已成江河日下之局,而吳國則如日中天。與此同時,同樣僻處東南的越國卻對吳國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東南戰(zhàn)爭的重心將逐漸轉移到吳越兩國的交鋒。
我們暫且將吳越的故事放在一旁,來看看混戰(zhàn)中的北方。
上一篇:那一天,天子中了一箭-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鄢陵之戰(zhàn)-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