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昆明·金馬鐘秀碧雞呈祥
昆明地勢,北枕群山,南臨滇池,金馬、碧雞兩山東西夾峙。傳說金馬山有金馬隱現,碧雞山有碧雞(鳳凰)展翅,于是便在兩山腳下分別建“金馬寺”、“碧雞祠”加以祭祀。城中又建金馬、碧雞兩座牌坊,牌坊所在的街道也取名金碧路。城外東西兩面還建筑過金馬、碧雞二關。金馬、碧雞成為昆明的象征和標志。
金碧光影今猶在
金馬碧雞的傳說早見于古籍。《漢書·郊祀志》載:“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諫議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钡烤菇瘃R碧雞在益州的何處,并未說明。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長老傳言(滇)池中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里。”并說,漢章帝時,“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在云南郡青蛉縣(今大姚縣)條下又載:“山有碧雞、金馬,光影倏忽,民多見之,有山神。漢宣帝遣諫議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雞、馬?!边@里,金馬碧雞傳說的地點大致有二:滇池附近,大姚會理一帶。唐代,樊綽《蠻書》載:“金馬山,在拓東城(唐代昆明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與碧雞山東南西北相對。土俗云:昔有金馬往往出現山上,亦有神祠”,“碧雞山,在昆池西岸,上與拓東城隔水相對,……山勢特秀”。這里進一步確認金馬碧雞在滇池邊上。到明代,則建立了金馬、碧雞兩坊。
所謂金馬碧雞,《漢書音義》解釋:“金形似馬,碧形似雞。”以此分析,大概是因為這一帶山區原產金和玉,古人認為分別有馬形和雞形之神主宰,因而想象出金馬碧雞形象。晉左思《蜀都賦》里,有“金馬聘光而絕影,碧雞倏忽而躍儀”句贊美擁有金玉的蜀都,可為佐證。也有人認為,古代滇池之濱森林茂密,氣候溫濕,鸚鵡、孔雀棲息其間;滇中水草肥美,山地廣闊,又多產良馬,先民們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碧雞金馬的傳說,以表達自己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后,金馬碧雞的傳說又為佛家所改造和利用。宋末元初云南人張道宗《紀古滇說集》載,金馬原為印度阿育王的“神驥”,他的三個兒子都想得到它,阿育王便將神駒放跑,說誰追到就給誰。長子追至昆明東山得馬,次子追至昆明西山遇鳳,遂“各主其山”。
金馬碧雞的傳說,在民間口頭流傳中還形成了這樣的情節:遠古時,昆明一帶一片荒涼。一天清晨,朝陽里飛來一匹駿馬,繞壩一圈,坎子里就萬紫千紅。傍晚,月亮里飛來一只碧雞,翅膀一抖,壩子邊便出現碧玉的海。金馬和碧雞在此安居,快樂至極。一天,金馬外出,在一片芭蕉林里被一歹毒國王看見。國王命三百兵士將三百條金鏈套于其身。金馬被逮后誓死不從,宰相弄起巫術,算出金馬是因想念碧雞而病倒的,就心生一計,讓國王放掉金馬,引出碧雞一起抓。國王放了金馬,派三個王子各帶一千御林軍順金馬蹄印去找金馬碧雞,金馬、碧雞果然中計,在一次玩耍中被御林軍圍困。士兵們拋出金鏈子和銀網,碧雞眼尖,不等銀網落下就起飛了,金馬卻被金鏈子和金籠頭套住。金馬拼命掙斷金鏈子,撒開四蹄飛奔。三王子帶著兵馬緊緊追趕,追到昆明的東邊,突然金光一閃,金馬不見了,天上飛下一座馬形的大山,把三王子及其兵馬壓在下面。這山便是金馬山。碧雞傷心至極,在西邊飛了七天七夜,也落地化成碧雞山。
金碧交輝惜已無
在紀念金馬碧雞的建筑中,以昆明城內的金馬、碧雞二坊最負盛名。據說,秋分在酉年(屬象為雞)的中秋這天,時到酉時(下午五、六點),太陽西落而月亮東升,太陽照射碧雞坊的倒影漸向東移,月亮照射金馬坊的倒影漸向西移,慢慢靠近,最后相接,因此叫“金碧交輝”。這一景象,須六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相傳清道光年間,恰好有一年秋分就在中秋這天,到了酉正初刻二分,便見兩坊倒影現于地面,碧雞坊影稍濃,金馬坊影稍淡,最初相距兩丈多,片刻,兩影各自向前移動,由逐漸結合而至消逝??上煞挥诹甏徊饸А?/p>
金馬碧雞兩山及其他名勝久負盛名,歷代游人到此,常興感慨,多有詩作。元代郭進誠《碧雞山詩》曰:“碧鳳一飛去,空遺碧雞名。寥寥千載下,徒仰山儀形。夕霞麗冠羽,朝陽紛彩翎。流響不復作,松泉自韶晏。”傳說中的碧雞雖飛走了,但看到山上的晚霞就會想起碧雞美麗的羽毛,看到山上的朝暉就會想起碧雞的彩翎。同樣,看到東山金馬留下的“蹄印”,也會使人想起金馬馳騁的雄姿:“神駒從此騁馳驅,印出分明掣電蹄。一勒嘶風云外去,淡煙芳草落花溪。”(明代金秉清《龍馬蹄石》)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上京會寧府·金朝古都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終南山·錦繡巨屏拱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