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晉楚爭霸的風向標
宋平公歡天喜地地從晉悼公手中接管了偪陽城,這是忠誠換來的獎賞。
這大大惹怒了鄭國。
鄭國與宋國的恩怨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鄭莊公時代。別看鄭國夾在晉楚兩霸之間可憐兮兮的,它還是有些實力的。可以欺負許國,欺負蔡國,也欺負宋國。如今死對頭宋國居然意外撈到偪陽城,鄭國人顯然不舒服了。
“宋國何德何能,居然能唾手得到偪陽城,我呸——”鄭國首相子駟吐了一口惡氣,他決心要教訓一下宋國。
鄭國又與楚國聯手,一路殺進宋國。攻克訾毋城,緊接著兵臨宋都城下。宋平公六神無主,派人快馬加鞭,急向晉國政府求援。
晉國無意出兵,因為元帥荀罃另有計劃,打算發動對秦國的戰爭。偏偏在這個時候,宋平公的求援信來了。作為盟友,晉國不能坐視不管,可是荀罃又不想中止伐秦的計劃。怎么辦呢?
先讓衛國人去頂一頂吧。
衛國與宋國是鄰國,且歷來與鄭國也是敵對國。霸主有令,不能不從。衛獻公親自點兵,殺向宋國。
衛軍的入援令宋國稍稍喘了一口氣。
晉國人忙著去攻打秦國了,沒空理會宋國的戰事。鄭國大夫子展趁機對首相子駟建議道:“如今晉國無暇東顧,我們不如借此機會進攻衛國。如果不這樣做,楚國人會認為我們沒有誠心。既得罪了晉國,又得罪了楚國,那就后患無窮了。”
子駟不同意,以鄭國的力量怎么能同時在宋國與衛國展開兩線作戰呢?他答道:“不行,如今我們國力已經很匱乏了?!?/p>
子展不肯罷休,繼續說道:“要是同時得罪兩大強國,一定會亡國的。就算國力匱乏,也比亡國要好吧?!?/p>
子駟沒有辦法,只得訴諸公論。結果鄭國高級官員們大多傾向子展的意見,認為應該派一支軍隊進攻衛國。少數服從多數,子駟只得勉強同意,派大將皇耳率軍隊入侵衛國。
事實證明子展的這個建議并不高明。
入侵衛國的鄭軍很快被打得大敗,連前線指揮員皇耳也成為衛軍的戰俘。
有代價,也有收獲。鄭軍的這次突襲迫使入援宋國的衛軍撤回國內,宋國的軍事壓力陡然增大。在宋國作戰的楚和鄭聯軍乘機橫掃宋國,甚至將戰火燒到了魯國的西部邊境,緊接著又攻克宋國的重鎮蕭邑。
宋國已經是岌岌可危。
在西線指揮伐秦之戰的元帥荀罃不得不提前中止對秦國的打擊,如果再不出手,楚和鄭軍隊很快便會橫掃中原了。
晉悼公連忙召集中原聯盟十一國政要,各國的軍隊動員起來又組建起一支強大的多國部隊。一場大戰迫在眉睫,鄭國軍隊不敢在宋國戀戰了,匆匆撤回國內。楚國首相子囊也率楚軍回到楚國進行休整,以應對晉國即將發動的攻勢。
很快,十二國聯軍又一次踏入鄭國的土地。
他們已經是鄭國的常客了,對這樣的戰爭鄭國的百姓習以為常。但每次仍然掩飾不住恐慌的神情,等待鄭國的命運是什么呢?
大敵當前,鄭國竟然爆發了一場叛亂。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令鄭國政壇的三巨頭——首相子駟、司馬子國和司空子耳全部死于非命。
叛亂被鎮壓后,司徒子孔一躍成為國家執政者。
鄭國政局的動蕩,對晉國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總司令荀罃并不急著發動進攻,他心里很清楚只要略為施加壓力,鄭國必降無疑。這是鄭國一貫的作風,地球人都知道的。
他繼續沿用過去成功的經驗,控制戰略要地虎牢關。并且新筑兩座城池,分別由下軍副司令士魴和新軍副司令魏絳駐守。這樣,聯軍在鄭國境內建立起一個堅固的軍事三角支撐點,對其進行更加嚴密的軍事封鎖與威懾。
新上臺的子孔面對晉軍新一輪的攻勢,他的選擇與前任子駟如出一轍。仍然是兩個字,即投降。
就在子孔與荀罃簽下城下之盟時,楚兵團在首相子囊的統領下星夜北進,進抵鄭國南部。
楚國人的反應好快!
荀罃急急調兵遣將,多國聯軍火速南下據守陽陵城,與楚軍遙遙相望。聯軍兵營綿延數里,旌旗飄飄。戰車一字排開,虎虎生威,令人望而卻步。
其實晉國元帥荀罃只是虛張聲勢,在楚國人面前他總是不太自信。當年邲之戰的慘敗和九年的戰俘生涯,都是他心頭揮不去的陰影。如今的他再不是當年的小角色了。不僅統領天下最精銳的晉國四軍,而且還有十一個聯盟國的軍隊。擁有如此強大的兵力,為什么他在與楚軍對陣時,心還是“撲撲”地直跳呢?
他希望楚國人能知難而退。
然而子囊卻沒有退兵的跡象,這個兢兢業業的楚國首相知道自己肩負著太多的責任。自從鄢陵之役后,楚國全盛的時代過去了。入主中原的夢想在雄才偉略的楚莊王去世后,便越行越遠了。但楚國人仍然不放棄,仍然要為理想而苦苦奮斗。
楚國人擺開決戰的架勢。
荀罃的信心動搖了,他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們不跟楚國人交戰,這樣他們一定會心驕意滿,到時就可以收拾他們了?!?/p>
可是總司令的命令卻遭到下軍司令欒黡的強烈反對,欒黡是前任晉國執政欒書的兒子,他憤憤不平地說:“逃避楚國,對晉國人來說,這是恥辱。還不如死了算了,我打算單獨前進?!?/p>
欒氏家族在晉國政壇根基深厚,欒黡振臂一呼得到不少將領的支持。荀罃這個總司令不好當,他必須要協調好幾大家族的關系?,F在欒黡叫囂著要與楚國開戰,如果他再反對,恐怕會被罵為膽小鬼了。得了,那就繼續前進吧。
晉軍連同各諸侯部隊又向前挺進到潁水,與楚軍隔江而視。
善于察言觀色的鄭國人雖然投降了晉國,可是大夫子蟜很敏銳地看出來,荀罃無意與楚國交鋒??偹玖疃疾幌氪蛘塘耍@場戰斗怎么有把握呢?不行,鄭國必須要考慮自己的命運。應該未雨綢繆,趁早投降楚國吧。
子蟜派人連夜渡過潁水,會晤楚軍統帥子囊,并與子囊締結盟約。當天晚上,鄭國軍隊偷偷地離開了聯軍的營地。
他媽的,鄭國人果然是出爾反爾!
欒黡氣急敗壞地向總司令荀罃說:“鄭國人真是無恥,讓我率部隊討伐鄭軍吧?!?/p>
荀罃打起太極,他不緊不慢地說:“如果我們攻打鄭軍,楚國人一定會渡河救援的。這么一來,我們就得兩面作戰。萬一打不贏,反倒被諸侯國所恥笑,不如退兵吧。”
欒黡一聽沒脾氣了,不要看有十一個嘍啰國參戰,那都是象征性的部隊,充其量就是壯壯聲勢罷了。要在戰場拼殺,還得靠晉國自己的力量。對付一個楚國就沒有勝算了,況且鄭國軍隊的戰斗力也不弱。欒黡在心里掂量一下,還真沒有把握哩。
鄭國人臨時倒戈,倒給了荀罃下的臺階,可以體面地退出戰爭。
晉國人又一次無功而返。
對于鄭國人來說,要反思前任首相子駟的外交策略了?!皦︻^草,兩邊倒”的政策雖然實在,卻稱不上高明,最終倒霉的還是鄭國自己。一會降晉,一會降楚。疲于奔命,自己都快累趴下了,而且聲名狼藉。
必須要找出一個妥善的辦法,徹底改變這種極其被動的外交方式。
有沒有辦法呢?
鄭國大夫們齊集西宮政事廳,商討新的外交政策。
幾乎所有官員都認為,晉國是天下第一強國。如果不服從晉,鄭國很快就會面臨亡國之災??墒菫槭裁丛谧玉唸陶臅r代,服從晉國并不能保護鄭國不受楚國的入侵呢?
深入分析后,得出來的結論是晉國對鄭國的重視程度不如楚國。為什么這么說呢?對楚國來說,鄭國是北進的跳板,進軍中原的第一道門戶,是必爭之地。而對晉國來說,鄭國的爭奪固然重要,卻不是那么緊迫。晉國雖然是中原盟主,但這個盟主當得并不輕松。齊國表面上是屈服了,實際上卻陽奉陰違,晉國召集的會議齊靈公每次都稱病不往。中原諸侯國之間也不時爆發邊界軍事沖突,晉國還得花時間去解決這些糾紛。還有那個半死不活的周天子,王室出了什么問題,也得勞駕晉國出面干涉;除了這些外,還有一個令人討厭的秦國,不時搞些下三爛的把戲。乘人之危,還不能不防。
有了這么多瑣碎的事情,晉國對鄭國的歸附與否,積極性遠不如楚國。
這就是鄭國多次投降晉國卻沒有得到應有保護的原因。
原因找出來了,可是要怎么辦呢?
得讓晉國人意識到鄭國的重要性,這時有人站出來說:“我們必須要想個辦法,讓晉國人發急。只要晉國人給逼急了,楚國就會害怕,這樣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投降晉國了?!?/p>
這是個好辦法。可是要怎么把晉國人逼急呢?鄭國人想了個辦法,即先發動對宋國的戰爭。設法激怒晉國人,迫使晉國與楚國決戰。到時楚國不敵,鄭國就可以從容棄楚從晉了。
說白了,這是一條苦肉計。
這也是一次大冒險。
用短暫的陣痛,換取長時間的穩定,這個險值得冒!
鄭國開始為發動侵宋戰爭尋找借口。
邊境線上的鄭國士兵不斷地對宋國發起挑釁,制造沖突。宋國政府氣瘋了,仗著有晉國人撐腰,執政大臣向戌率軍隊越過邊境線殺入鄭國。
這么一來,鄭國有了開戰的借口了。子展說道:“我們可以出兵進攻宋國了?!彼H自率領一支精銳的部隊還擊。宋軍的戰斗力總是那么差,很快被鄭軍打得節節敗退。子展乘勝追擊攻入宋國境內,攻城略地。
狼狽不堪的宋國政府只得向晉國求援了。
霸主又出動了,連同十幾個嘍啰國士兵殺進鄭國。
晉軍兵臨鄭都城下,但這一次鄭國人出乎意料地抵抗了。晉軍一時間無法突破,總司令荀罃便向東攻略;同時,衛國軍隊攻略鄭國北部,齊國和宋國軍隊也趁火打劫……
聯軍在鄭國境內掃蕩了一個多月,鄭國以一敵十二。竟然堅持了這么久,也不容易啊。這就是鄭國事先制定好的策略,盡可能長時間地抵抗,這樣晉國人就越會被激怒。
到了六月,十二國的軍隊在北林會師后又一次包圍鄭國都城,還有后續部隊源源不斷地趕來。
到了此時,鄭國政府再也頂不住了,這才請求投降。
鑒于鄭國的反復無常,中軍副帥士匄建議逼迫鄭國接受更嚴厲的條約。他對元帥荀罃說道:“上次與子駟簽訂盟約時我們不夠謹慎,使得鄭國有了違背盟約的借口,這次一定要謹慎從事。中原諸國多次跟隨我們攻打鄭國,徒勞無功,都厭倦了曠日持久的征戰。如果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鄭國,各諸侯國將對我們產生二心?!?/p>
按照以往的做法,由晉國與鄭國各起草一份盟約。士匄認為這樣不行,鄭國人會鉆空子。盟約內容應由晉國主持制定,以免日后起爭執。
荀罃召集一批文士,咬文嚼字,精心制定了一份盟約。入盟者除了晉國與鄭國之外,還包括了其他十一個參戰國。這份盟約是在亳城簽訂的,因而又稱為“亳城盟約”。內容是這樣的:“凡我同盟之國,不準私自囤積糧食,不得壟斷利益,不得庇護有罪之人。救濟災荒,平定禍亂,統一好惡,輔佐王室。若違反以上命令,司慎和司盟的神,大山大川的神,群神和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的祖宗,會明察秋毫,將共同殺死他。并使他失掉民眾,喪君滅族,亡國敗家。”
然而這份以神靈名義起誓的盟約,仍然沒有約束鄭國人。
根據子展的設想,要誘使晉國與楚國大決戰??墒亲詮臅x國發兵后兩個月內,楚國軍隊全無蹤跡。
“孬種!”子展在心里頭憤憤地罵楚國人。
其實楚共王有說不出的苦衷。
楚國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吳國的巨大威脅,在晉國的指使下,吳國軍隊頻頻在邊境線上發動騷擾。迫使楚國不得不將重兵集團調到東線,加強防守,能用在北線戰場的兵力遠不及中原聯軍。
在鄭國抗擊聯軍入侵的兩個月內,楚國人居然沒有出兵為鄭國解圍,更談不上與晉國決戰了。很顯然,楚共王只是在觀望,他似乎胸有成竹。只要晉國一退兵,楚國再出來收拾殘局,到時鄭國不是又要搖擺過來了嗎?
晉國打出吳國牌來牽制楚國,楚國當然不甘心吃虧。楚國手中也有一張牌,那就是秦國。楚共王向秦景公借兵,這暴露了楚國兵力不足的窘境。但慷慨的秦景公滿口答應,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
詹將軍率領一支秦國軍隊入楚國,這支軍隊由楚共王親自指揮。楚和秦聯軍趁著晉軍撤出鄭國之際,大搖大擺地來了。
鄭國人的目的還沒有達到,子展的計劃是通過激怒晉國人并利用晉國的軍事力量一舉打垮南方的楚國,從而擺脫楚國的威脅。為了達到目的,子展強烈要求鄭簡公再度投降。鄭國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韙,又一次背約投降楚國了。
楚共王有些自鳴得意了。
晉國耗費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才逼迫鄭國投降,現在不是又輕而易舉地收復了嗎?不過楚共王的得意過早了,其實這只不過是鄭國人的一個陰謀。
鄭國人擺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架勢,慫恿楚共王聯手再次出擊宋國。
不把晉國人逼得狗急跳墻,子展就不肯罷休。
果然,一向謹慎小心的晉軍總司令荀罃勃然大怒了。如果讓鄭國人再這樣反反復復下去,中原哪有寧日呢?
很快荀罃又率著多國聯軍殺入鄭國,這一次總司令是鐵了心了,不惜與楚國決一死戰。他想大喊一聲,俺也不是吃素的。
看到晉軍的殺氣騰騰,子展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了,是時候與楚國說再見了。他為鄭簡公草擬了一封信,交給楚共王,這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寡人因為國家社稷的緣故,不能懷念與您的交情了。您如果能與晉國化干戈為玉帛,那是最好不過了;不然的話,就用武力威懾晉國,這也是我的希望?!?/p>
這封信明擺著是讓楚國人做出決定,如果楚國不能以武力戰勝晉國,那么對不起了,我要投降晉國了。不是我不效忠你,是你沒有實力呀。
如果楚國夠種的話,那就與晉國決一死戰吧。
這既是絕交書,又是激將的手段。
誰說鄭國人只懂得投降二字呢?
可以想象,楚共王收到這封書信時暴跳如雷的樣子。
冒險一戰嗎?想到東部吳國正張牙舞爪和虎視眈眈,楚共王遲疑了。不行,如果陷入兩線作戰,不僅得不到鄭國,反而會賠上老本,還是忍忍吧。
晉楚爭霸,有點類似20世紀的美蘇爭霸,雙方只是在爭奪第三國的較量上下工夫,卻不直接交鋒。這樣即使在爭霸中落于下風,也不致大傷元氣。
鄭國人在引誘楚國進入一個大賭局,但楚共王懸崖勒馬了。這位南方霸主只是將怒氣發泄到了兩位鄭國使者身上,將他們全部扣押,卻不敢出兵與晉國一決雌雄。
子展精心設計的大賭局,因楚國的棄權而沒有實現。
盡管晉楚大決戰沒有如期上演,但楚國成了失敗者。不得不說鄭國在外交謀略上確有高明之處,成功迫使楚共王亮出了最后的底牌,這張底牌證明了楚國霸主地位已經是搖搖欲墜了。
在經過無數次的反反復復后,鄭國最終選擇了方向,即棄楚從晉。
這里既有晉國強大的原因,也有鄭國自身想回歸到中原聯盟的意愿,畢竟它本來就是一個中原諸侯國。
公元前562年年末,包括晉國和鄭國在內的十三個中原諸侯國,在蕭魚舉行會盟。
蕭魚會盟是晉楚爭霸的休止符,其標志就是鄭國最終脫離楚國的控制,并且在以后數十年間沒有背離晉國。
與前幾次會盟時采取高壓逼迫手段不同,晉悼公也意識到對于鄭國這樣的國家,不能一味以武力壓制,而更應該采取懷柔手段。說白了,要以德服人。在蕭魚會盟上,晉悼公高舉道義的旗幟,他說道:“凡是我同盟之內的國家,小國若犯錯,大國便討伐。但只要小國知錯能改,就可以得到赦免了。”
這句話是說給鄭國人聽的。
行動超越言語。晉悼公很快做了三點批示,第一,釋放鄭國戰俘,讓他們得以回家與親人團聚;第二,撤回駐扎在鄭都郊外的警備部隊;第三,嚴明軍紀,禁止諸侯國軍隊掠奪。
霸主的寬大胸懷,令鄭簡公感激涕零。他沒有理由不感激,以晉國的實力要吞并鄭國,并非不可能。特別是這些年來,鄭國的所作所為,早就引起晉國朝野的強烈不滿。可是晉悼公既往不咎,確實體現了霸主的風采。
鄭簡公向晉悼公贈送了一百三十輛戰車、樂師三名和女樂十六名。晉悼公沒有貪功,他要把這些禮物分一半,賞賜給對晉國霸業貢獻最大的人。誰是晉悼公眼中的英雄呢?是總司令荀罃,還是副司令士匄呢?統統不是。在晉悼公看來,對晉國貢獻最大的人是新軍副司令魏絳。
的確,魏絳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首先,他提出和戎政策,使晉國擺脫蠻族入侵的威脅;其次,他曾作為晉方代表,在八年的時間里主持過九次諸侯會議,大大提高了晉國的國際威望。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晉悼公還有一個不可言明的理由,即魏絳沒有特殊的家族背景。在晉國八卿(八大司令)中,荀罃、荀偃、士匄、欒黡、士魴、韓起和趙武七人都是出身豪門望族,只有魏絳沒有靠山。很顯然,晉悼公重視魏絳也是出于牽制其他家族的目的。自魏絳始,魏氏家族開始崛起,并成為未來瓜分晉國的三大力量之一。
蕭魚之會盟,晉國和鄭國均皆大歡喜。
正當晉悼公沉浸在徹底降服鄭國的勝利之中時,卻從晉國傳來了一個壞消息。即秦國趁晉國兵力空虛之機,悍然發動侵略戰爭,晉軍吃了大敗仗。
秦軍的這波攻勢,背后有楚國的影子。
秦楚是盟友,秦景公與楚共王更是姻親,秦景公的妹妹嫁給了楚共王。這一年,楚共王夫人回秦國省親。省親只是表面的說法,楚共王因為擔心吳國人乘虛而入,不敢與晉國為首的聯軍發生正面交鋒。于是托夫人回到娘家,目的是說服秦景公入攻晉國。
自殽之戰后,秦國與晉國就反目成仇了。但是秦景公想要復仇談何容易,在虎狼般的晉國軍隊面前,秦國人郁郁不得志。如今妹夫相邀,秦景公焉有不答應之理,欣然同意出兵。
留守大本營的晉下軍副司令士魴顯然對秦軍的力量過于輕視了,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即疏于防守。結果秦軍兵分兩路,夾擊士魴。晉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上一篇:晉悼公的平衡術-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晉楚百年恩怨的開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