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慶父之亂
齊魯是一對冤家,齊桓公上臺后,幾次出兵伐魯。在柯邑之盟中,被曹劌劫持,被迫將所占的土地吐出來。魯國雖然在外交上贏得一次僥幸的勝利,但從此不得不屈居齊國之下。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北征山戎時約請魯莊公共同出兵,但被魯莊公拒絕了。作為中原盟主的齊桓公對此事耿耿于懷,回國后一心想著要對魯國進行報復。管仲勸道:“伐遠誅近,鄰國不親,非霸王之道。如果討伐魯國的話,那么魯國一定會倒向楚國。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一舉兩失。”齊桓公這個人,心胸還是比較廣的。一聽管仲的話明白了,放棄了報復魯國的念頭。
兩年后魯莊公病逝,魯國政壇再現(xiàn)動蕩,君位的爭奪出現(xiàn)了白熱化的局面。
魯莊公的正娶夫人是哀姜,這是一樁政治婚姻。哀姜是齊國人,但她的身份不太確定,可能是齊國前任君主齊襄公的女兒。她是公元前670年從齊國嫁到魯國的,八年的婚姻,她沒有為魯莊公生下兒子。魯莊公去世后,君位由誰來繼承,就成了一個問題。
最有可能繼承君位的是魯莊公的弟弟(一說是庶兄)慶父與庶子子般。
魯莊公年輕時也是風流倜儻,曾愛上了黨氏家族的一位小姐。這位小姐叫“孟任”,年輕的魯莊公頗像楚國的情癡子元。他搭建了一座高臺,站在高臺上可以俯瞰黨氏家。遠遠看著孟任小姐走路時優(yōu)雅的姿態(tài),心蕩神迷。魯莊公是一國之君,親自上門向孟任小姐求愛。不想?yún)s吃了閉門羹,任性的孟任小姐竟然閉門不見。魯莊公一急之下,許諾只要孟任小姐接受他,他將立她為正式夫人。不知孟任小姐是被魯莊公的花言巧語哄開心了呢,還是貪圖富貴,她最后答應(yīng)了魯莊公,并且與他割臂以血起誓。
這是一樁頗有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孟任后來給魯莊公生了一男一女,男孩叫“子般”。
令孟任失望的是魯莊公并沒有踐行承諾立她為夫人,而是娶了齊國的哀姜為正式夫人。這樣子般就不是嫡子,并沒有繼承權(quán)。但是正娶夫人哀姜沒有生育,究竟由誰來繼承呢?
彌留之際的魯莊公心里猶豫不決,由弟弟慶父,還是子般繼承大統(tǒng)呢?
魯莊公有三個兄弟,分別是慶父、叔牙和季友。
魯莊公向叔牙征求意見,叔牙回答說:“慶父有才能,應(yīng)該立慶父?!本o接著,他又詢問四弟季友,季友則說:“我將以死來侍奉子般。”魯莊公嘆了一口氣說:“剛才叔牙說慶父有才能?!?/p>
季友一聽說叔牙企圖立慶父,密令魯國大夫鍼巫以魯莊公的名義召叔牙并賜以毒酒,并威脅道:“必須喝下這杯酒,這樣你的子孫尚且可保住榮華富貴;否則的話,你死后將斷子絕孫?!笔逖辣黄群认露揪?,毒發(fā)身亡。
魯莊公在猶豫不決中去世了,行事果斷的季友先下手為強,以最快的速度將子般推上君主寶座。原本自以為可以繼承君位的慶父兩手空空,他心有不甘。私下策劃推翻子般,奪取大權(quán)。季友也知道慶父有野心,擔心他謀害子般。便把子般遷到娘家黨氏府中居住,讓慶父難以下毒手。
季友雖然考慮很周全,但仍無法阻止慶父刺殺子般。
狡猾的慶父收買了一名刺客,這名刺客名字叫“犖”,原來在魯宮中養(yǎng)馬。在春秋時期,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姓氏。低賤的人只有名沒有姓氏,我們且稱呼阿犖吧。阿犖與子般有仇,那是幾年前的事了。當時魯莊公搞祭祀彩排,子般與妹妹兩人在一旁看熱鬧。養(yǎng)馬的阿犖看到小公主漂亮可愛,忍不住說了幾句調(diào)戲的話,這么一來可就闖下大禍了。子般一怒之下,將阿犖綁了起來,用鞭子抽打。魯莊公得知此事,對子般說:“這個人是不能用鞭子打的,還不如殺了他。阿犖的力氣很大,能夠把車蓋從宮中扔到都城的南門呢?!?/p>
慶父知道這件事后,找來阿犖,慫恿他去殺死子般。阿犖是個四肢發(fā)達且頭腦簡單的人,當年被子般暴打,雖然身上的傷好了,心里的傷卻抹不去。被慶父一激,報復心被喚起,當即答應(yīng)下來。阿犖只是個馬夫,不惹人注目。他潛入黨氏家中,找了個機會,將子般刺死??蓱z子般當國君還不滿兩個月,就到九泉之下與父親會合去了。
子般一死,慶父就跳出來,大義凜然地將阿犖逮捕,以弒君的罪名將他處死。季友心里害怕了,如果慶父上臺,自己必受其害。況且子般被殺后,他也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心灰意冷的他逃亡到了陳國。
一手遮天的慶父原以為除掉子般后,君位非自己莫屬,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
齊國在這時出手干涉魯國內(nèi)政了,齊桓公有自己的考慮,自從柯邑之盟后,魯國對齊國陽奉陰違。如今有機會扶植一個親齊政權(quán),這個機會不可錯過。那么齊國人想立誰呢?魯莊公的另一庶子公子啟。
只要看看公子啟的出身就會恍然大悟,他的母親叔姜就是齊國人,隨姐姐哀姜陪嫁給魯莊公。有這層特殊的背景存在,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齊桓公要將公子啟推上前臺。向來軟弱的魯國政府官員不敢違背齊桓公的意志,公子啟被立為君主,即魯閔公。
野心勃勃的慶父又一次馬失前蹄,他憤怒了。他不愿意就此承認失敗,還要等待機會反戈一擊。慶父膽大妄為的一個原因是他與莊公夫人哀姜有一腿,而哀姜也極力要把慶父推上君主寶座。這么一來,事情復雜了,哀姜與叔姜這對姐妹卻成了冤家對頭。原來政治不僅使兄弟相殘,姐妹也一樣。
此時魯閔公不到十歲,而母親叔姜在朝中又沒有羽翼。根本無法與慶父相抗衡,她油然而生一種無力感。這時她想到一個人,只有這個人才能遏制慶父的野心,這個人就是逃往陳國的季友。為了讓季友能返回魯國主政,魯閔公向齊桓公提出請求,由霸主出面召季友歸國。
季友在齊桓公的召喚下,終于回到魯國。齊桓公信誓旦旦地保證,有我給你撐腰,慶父不敢對你下毒手的。季友的歸來,令魯閔公仿佛握住一根救命的草繩,他迫不及待親自前往邊境線上迎接救世主。
齊桓公不做虧本的生意,他心里有兩套方案。如果季友能控制住局面,那么齊國就扶植魯閔公;如果季友控制不住局面,齊國就趁魯國混亂將其吞并。
為了進一步評估魯國政局,齊桓公派大夫仲孫出使魯國。
仲孫到了魯國后,表面上是外交訪問,實則暗中觀察魯國政壇實情。他發(fā)現(xiàn)魯閔公雖然有季友的支持,但仍然像是驚濤駭浪中的孤島,根基很淺。而慶父與哀姜通奸合謀后,其勢力在魯國盤根錯節(jié),難以撼動。
回到齊國后,仲孫向齊桓公報告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p>
齊桓公問道:“既然是這樣,那要怎么樣除掉慶父呢?”
仲孫回答道:“禍難不止,將自取滅亡的,您就等著瞧吧?!?/p>
齊桓公有點興奮,追問道:“可以趁機吞并魯國嗎?”
仲孫搖搖頭說:“不可以的。魯國執(zhí)掌周禮,周禮是治國之本?,F(xiàn)在魯國雖然動蕩,但并沒有拋棄周禮,所以不能去動它。您應(yīng)當幫助魯國平定動亂的局面,和睦相處。親近禮義之國,離間叛貳之國,顛覆昏亂之國,這才是霸業(yè)之道?!痹谥賹O看來,魯國是先進文明的代表,保留著華夏文明之精華,不宜將其兼并。
齊桓公聽從了仲孫的建議,暫時觀望魯國的政局變化。
魯國時局如仲孫所說,危機四伏。魯閔公視季友為救星,可季友不是救世主,他沒能阻止慶父的陰謀。
慶父在魯國可以一手遮天,要殺死魯閔公與季友,可以說是易如反掌。可是他是有顧慮的,如果公開殺死魯閔公,只會引火上身。齊桓公必然興師問罪,到時他就算有十顆腦袋也得落地。所以殺人也得要有技巧,要神不知鬼不覺。絕不自己動手,應(yīng)當要借刀殺人。
他不是第一次借刀殺人了,當初他借阿犖之手,殺死了子般。雖然大家都明白他是背后的主謀,可是阿犖一死,死無對證,現(xiàn)在他要故伎重演。
他找到了一個替死鬼,這個人叫“卜齮”,是魯國大夫。他有一塊田地被太傅強奪,便找魯閔公評理。魯閔公只是個小孩子,對解決這類爭端根本沒有經(jīng)驗,沒有采取措施彌補卜齮的損失。卜齮認為魯閔公有意袒護太傅,窩了一肚子火。狡猾的慶父利用君臣的矛盾,挑撥離間,慫恿卜齮殺死魯閔公。一時意氣用事的卜齮果真鋌而走險,刺死了魯閔公。
為了避開慶父的魔爪,季友又一次出逃,他帶著魯閔公的弟弟姜申逃往邾國。
慶父自以為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可魯閔公之死大大激怒了齊桓公,這位中原盟主決心以鐵腕干涉魯國內(nèi)政。
齊桓公的態(tài)度令慶父陷入恐慌之中,他深知憑借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與齊國相抗衡。無奈之下,慶父逃往莒國避難。他的情人哀姜在刺殺魯閔公一事上也有責任,她也逃到了邾國。
在齊國政府的支持下季友重返魯國,立姜申為君主,是為魯僖公。
魯國新政府發(fā)布通緝令,緝拿兩度涉嫌殺害國君的主謀慶父。在魯國人的重金賄賂下,莒國政府將慶父移交給了魯國一方。慶父試圖通過各種關(guān)系,讓新政府赦免其罪行,遭到拒絕后他絕望地選擇了自殺。
慶父自殺身亡后,齊桓公仍然不肯罷休。作為政變的另一個主謀,慶父的情人哀姜,齊桓公認為她讓齊國人蒙羞。哀姜是齊國的公主,很可能是齊桓公的妹妹。齊桓公勒令邾國政府交出哀姜,并將她處死,以表明自己大義滅親的立場。
歷經(jīng)動蕩后的魯國,終于恢復了平靜。這次動亂,在魯國歷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在魯莊公的三兄弟中,叔牙被毒死,慶父自殺。季友最后掌握大權(quán),這場兄弟之間的殘殺才告一段落。不過有意思的是,叔牙與慶父雖然死了,但他們的后人卻與季友的后人,成為掌握魯國命運的三大家族,分別稱為“季孫氏”(季友之后)、“孟孫氏”(慶父之后)和“叔孫氏”(叔牙之后);同時因季友、慶父和叔牙都是魯桓公的兒子,這三個家族又稱為“三桓”。一直到春秋時代結(jié)束,“三桓”仍然牢牢地控制魯國的軍政大權(quán),這是后話了。
這次慶父之亂能平息,齊桓公居功至偉。由此魯國的政策也是一邊倒,成為齊國最重要的盟友之一。這樣齊國在中原地區(qū)已沒有對其可構(gòu)成威脅的力量了,真正的威脅是來自南方的楚國。齊桓公的目光開始轉(zhuǎn)向南方。只有力壓楚國,齊國才能真正成為天下至尊。
上一篇:平陰成了一座空城-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弒父奪權(quán)-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