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選擇的晉國內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詩經·魏風·伐檀》
春秋初年,山東地區的齊國大步伐前進的同時,在山西地區,晉國也在穩步崛起。
晉國是西周初年的分封國,最開始分封于現在的山西南部,是一個二流的諸侯國。西周中期,“昭侯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邑大於翼”。翼,是晉國封君的都城,可是昭侯的叔叔封到曲沃——一個比國都還要大的城,這明顯違背了周禮。當時就有人預言,成師的后代將取代仇的后代。不久,晉國內亂,昭侯被殺,曲沃桓叔進入翼城。不過這一次,“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并沒有得逞。晉人立昭侯子孝侯平,誅潘父。曲沃代翼第一戰以曲沃的失敗告終,盡管這個事實說明了曲沃還沒有完全獲得國人的心,但是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曲沃威脅到了國君的地位。
到春秋早期,曲沃代晉最終成為定局。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在三代人的努力下,最終打敗翼,篡奪了晉國國君之位,是為晉武公。可以說,從根源上來講,晉國就有內亂的“傳統”。
公元前677年,晉獻公登臺。他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對內進行政治改革。他任人唯賢。起用士、荀息、里克、郤芮、郭偃等一批異姓人才為卿大夫,誅殺“桓莊之族”,徹底地解決了“公子作亂”的問題,廢除了公族大夫制度。然而過猶不及,晉國公族被削弱,也就意味著士大夫的力量失去制衡。直到春秋末年,晉國最終被士大夫所瓜分,其根源就深埋于此。
對外,晉獻公挾著曲沃代翼的余風,率領充滿新生活力的晉國大肆擴張。領土面積上,晉國是一流諸侯國,“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晉國事實上也有了稱霸的實力,不過因為地方相對偏遠,所以并沒有那么多小國追隨,再加上晉國內部文明不盛,實行的是嚴密的軍事統治,晉國更樂意滅亡周邊的勢力,而不是稱霸。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五年),晉獻公攻打驪戎,得到了驪姬和她妹妹,對她們姐妹二人十分寵愛,埋下了晉國內亂導火線。
▲晉獻公
知識鏈接 公子
公子兩個字在春秋時代,指的是國君的兒子,公子擁有對國君位置的繼承權,是貴族中的高等貴族。正常情況下,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失去對國君位置的繼承權。而再繼續繁衍下去,公孫的后代則只能成為孫。孫就是一般貴族了。擁有對周王繼承權的人被稱為王子,其子孫后代被尊稱為王孫、孫。
公元前665年(晉獻公十二年),驪姬為晉獻公生下兒子奚齊。晉獻公有意廢長立幼,就對太子申生說:“曲沃是我先祖宗廟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國,屈邑靠近翟國,如果不派兒子們鎮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晉獻公與驪姬的兒子奚齊住在絳都。
▲晉國酒器
▲曲沃
明眼的晉國人據此推知太子申生將不會繼位。太子申生的母親是齊桓公之女(齊姜),很早就去世了,其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親,是翟國狐氏的女兒。夷吾的母親,是重耳母親的妹妹。這些公子都遠離權力中心,而且在后宮中沒有強力支援。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晉獻公擴充軍隊為二軍。晉獻公統率上軍,太子申生統率下軍,相繼滅了霍國、魏國和耿國,凱旋后,給太子申生在曲沃筑城,把耿地賜給趙夙,把魏地賜給畢萬,并封他們為大夫。士蔿(晉國六卿中范、中行氏的祖先)說:“太子您不能立為國君了。分給您先君的都城,封給您卿的爵位,預先把您設定為一個地位崇高的臣子了!不如逃走,免得大禍臨頭,這樣還能獲得一個謙讓的名聲,興許未來還有機會。”但是對晉獻公抱有幻想的太子申生沒有聽從。
當時,晉獻公私下對驪姬說:“我想廢了太子,讓奚齊做太子。”驪姬哭著說:“太子的位置已經明確,諸侯都已知道,而且他數次領兵,百姓都擁護他,怎么能因我這賤人的原因而廢掉嫡子去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樣,我就去自殺。”這種表態,讓晉獻公感覺驪姬的“賢德”,更堅定了廢長立幼的決心。然而驪姬是表面佯裝稱譽太子,暗地里卻叫人誹謗太子。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二十一年),驪姬對太子申生傳話說:“晉獻公夢見了自己的發妻齊姜,太子你應該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來后把祭祀用的胙肉獻給晉獻公。”太子申生于是到曲沃祭祀他母親齊姜,并將胙肉獻給晉獻公。恰好當時晉獻公外出打獵去了,胙肉就留在了宮中。驪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藥。等到晉獻公回來,驪姬就污蔑是太子申生下毒。
太子申生聽說這消息,連夜逃奔到自己的封地。后來,這嚇壞了其他公子,特別是和申生要好的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他們兩個很快就逃到自己的封地,然后又迅速出奔到國外。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準備討伐兩個兒子,并在成功后趁機對其他國家炫耀武力。此時,表面上晉國空前強大,然而因為這次各位公子的內亂和出奔,晉國埋下了更大災禍的種子。
上一篇:三桓驅逐魯昭公-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不名譽地被俘-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