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之·時間是一把剪刀》中外哲理詩賞析
時間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錦綺;
一節一節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時候,
時間是一根鐵鞭,
生命是一樹繁花;
一朵一朵地擊落,
等到擊完的時候,
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
生命是一個時間過程。是否具備明確的時間意識,是人走出蒙昧與否的標志。中國人的時間意識覺醒很早,在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中,就有《蟋蟀》、《蜉游》等表現時間、生命意識的作品。《詩經》之后,屈原《離騷》、漢樂府《長歌行》,抒寫了時間意識覺醒之后,認識到人生的短促,從而珍惜時間、及時有為、建功立業的思想情感。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則突出地表現了時間、生命意識覺醒后享受生活、及時行樂的人生選擇。嗣后,文學史上多到不勝枚舉的表現時間、生命意識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在上述兩種題旨向度上展開抒寫的。社會進入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內容的繁雜使人們對時間感受愈加敏銳強烈,現代新詩必然要擔負起表現現代人的時間、生命意識的責任,現代詩人創作了不少此類作品。汪靜之寫于二十年代的《時間是一把剪刀》,就是早期新詩中抒寫時間、生命意識的名篇。
古代詩人抒寫時間意識的作品,往往承接孔子“逝者如斯夫”和莊子“白駒過隙”的比喻,突出強調的是時間快速不停的流逝過程。與古人相比,汪靜之的這首詩,首先在比喻上創新,把時間比作“一把剪刀”、 “一根鐵鞭”。“剪刀”的功用是把完整的剪裁破碎,“鐵鞭”的功用是實施擊打笞撻,這兩個比喻意象已然顯示了時間的全部殘酷性!緊接這兩個對時間的比喻之后,是兩個對生命的比喻。“錦綺”、“繁花”固然是生命的美好本質的傳真寫照,但詩人的用意卻是讓生命與時間構成對比,產生聯系,讓時間這把剪刀“一節一節地”去“剪完”生命的“錦綺”,讓時間這根鐵鞭“一朵一朵地”去“擊完”生命的“繁花”。“錦綺”和“繁花”,是為“剪刀”和“鐵鞭”而設置的施虐對象,把生命比喻得越加瑰麗,生命被糟踏就顯得越加可惜,糟踏生命的時間也就越加可惡!生命多么美好,時間又何其無情!這首詩每一節前兩行構成對照的比喻和后三行在對照比喻的基礎上展開的描寫,真有令人竦然股栗、驚心動魄的力量。
用相對的眼光作辯證的看待,時間無疑也具有兩重性,它能成全也能毀滅。生命在時間過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歸無,走完她的全部歷程。時間既使生命織成一匹錦綺,開出一樹繁花;時間又使生命的錦綺碎成一堆破布,繁花落成滿地殘紅;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在這首詩中,詩人對時間與生命的關系不作辯證相對的看待,只凸現時間無情毀滅生命的一面,目的是要在有限的詩句中制造出無限的恐怖效果,對那等根本缺乏時間生命意識或此種意識稀薄的人擊以猛掌,警其癡頑,催其醒悟,使其清晰認識到美麗的生命是十分短暫的:“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在塵泥”,有時甚至脆弱得不堪一擊:“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從而獲取、增強時間意識,加倍珍惜寶貴生命,及時有為,創造生命的價值,也及時行樂,享受生命的豐盛。
汪靜之是新詩史上著名的湖畔派四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1922年8月出版的《蕙的風》,是新詩壇上第六本詩集,代表他的前期風格。這本詩集里情詩最多,他常喜歡以一種單純、幼稚的語氣,來表達青年男女純潔無瑕的愛情,語言形式上采用自由體,多不押韻。《時間是一把剪刀》出自汪靜之1925年出版的《寂寞的國》,與《蕙的風》不同,這本詩集中的作品在形式上受新月派詩人講求格律的影響,大都押韻,句式也較整飭,題材內容上也有拓展。像這首《時間是一把剪刀》,兩節詩的建行形式和句數、字數完全相同,各自押韻,整飭精嚴,瑯瑯上口;內容上也一改前期情詩的柔媚之氣和天真單純的孩子般口吻,轉寫過來人的深刻的理性經驗,使這首詩具備一種剛健警拔的成熟風格。
上一篇:《鄭敏·時代與死》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普希金·春天,春天》中外哲理詩賞析